-
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晋中市榆次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8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8,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研究组( n=43,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3.59±4.59)min、(7.24±1.17)d、(15.51±2.09)d、(2.88±0.42)d、(15.07±1.32)mL,均优于对照组的(55.23±5.47)min、(9.12±1.32)d、(26.48±3.48)d、(3.53±0.58)d、(24.65±1.48)mL( t=10.411、6.796、17.426、5.823、6.864,均 P=0.000);研究组术后1 d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蛋白(TP)水平分别为(24.39±2.21)μmol/L、(29.09±4.68)U/L、(29.02±4.41)U/L、(21.95±2.52)g/L,均低于对照组的(28.43±2.31)μmol/L、(34.39±4.28)U/L、(35.31±3.08)U/L、(25.28±2.42)g/L( t=8.038、5.293、7.348、6.046,均 P=0.000);研究组术后3 d的TBIL、ALT、AST、TP水平分别为(20.32±2.24)μmol/L、(24.61±4.26)U/L、(23.68±4.79)U/L、(18.94±2.89)g/L,均低于对照组的(24.45±2.02)μmol/L、(29.81±3.32)U/L、(27.94±4.50)U/L、(21.41±2.87)g/L( t=8.669、6.609、4.109、3.851,均 P=0.000);对照组、研究组的复发率分别为5.26%(2/38)、6.98%(3/4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02, P=0.749);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对照组的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015, P=0.025)。 结论: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胆管镜保胆取石术疗效更优,可减少对肝功能的损害,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有200多种疾病的病因与酗酒有关,酒精会造成全身各系统的疾病。作为酒精吸收和代谢的场所,过量饮酒导致的胃肠道和肝脏损害不容忽视。酒精会产生较强的肝脏毒性,造成肠道微生物的紊乱。白藜芦醇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坚果等各种食物中的天然多酚,具有保护肝脏等多种益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本文回顾白藜芦醇对酒精性肝病保护作用的相关机制,提出了肠道微生物可以作为白藜芦醇预防酒精性肝病的潜在研究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联合肾切除2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联合肾切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胃肠肿瘤中心诊治的27例联合肾切除的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肾切除术的原因、肾功能不全进展情况及生存率。结果:26例(96%)肿瘤实现R 0/R 1切除,1例行R 2切除。6例接受了联合单侧肾脏切除,21例患者接受了联合多器官切除,中位切除器官数量为4(2,5)个。术后病理提示合并切除的肾脏肿瘤浸润阳性17例。5例出现Clavien-Dindo3级及以上并发症,术后无30 d内死亡病例。在术后第90天时,19例(70%)患者肾功能下降( Z=2.88, P=0.0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中位数为60.4(40.9,70.8)ml·(min·1.73 m 2) -1,中位下降-3.96(-30.36,0.31)ml·(min·1.73 m 2) -1。11例患者出现了肾功能损害的进展,其中8例术前慢性肾脏疾病(CKD)分期1期的患者出现进展(6例进展到CKD 2期,2例进展到CKD 3期),2例CKD 2期的患者进展为CKD 3期,1例术前CKD 3期的患者进展至CKD 4期。随访时间为3~38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进展为CKD 5期,无1例患者需要透析治疗。 结论:腹膜后软组织肉瘤联合肾切除安全可行,并且可提高肿瘤的根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治疗IBD的潜在靶点:肠道内巨噬细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巨噬细胞是肠道免疫稳态的主要参与者,区分无害抗原和潜在病原体,以维持体内平衡,主要可分为经典活化的促炎M1型和免疫调节的抗炎M2型巨噬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巨噬细胞具有保护肠道免受炎症损害的作用。然而,在某些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肠道免疫调节受到损害,导致慢性复发性免疫反应的激活和胃肠道炎症的产生。在IBD患者中,肠道炎症的紊乱与巨噬细胞极化的改变存在联系,因此巨噬细胞被认为是开发新治疗方法的潜在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南省儿童毒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毒蕈中毒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血液净化疗效。方法:对2002至2020年入住湖南省儿童医院的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对不同潜伏期患儿预后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危重症患儿进行疗效分析。结果:51例急性毒蕈中毒患儿的年龄分布为66(43,115)个月;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空间聚集性。首发症状以消化道表现为主,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94.1%,48/51)。临床分型中胃肠道型45.1%(23/51),多器官损害型51.0%(26/51)。住院时间6(3,11) d。其中早发型45.1%(23/51),晚发型54.9%(28/51),早发型住院时间4(2,7) d,损伤器官数目1(0,3)个,晚发型住院时间8(3,12) d,损伤器官数目为4(2,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晚发型患儿器官功能损伤更严重,主要表现在肝功能、凝血功能、肾功能、心肌酶,两组间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给予血液净化治疗的36例患儿,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尿素氮、乳酸脱氢酶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毒蕈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域分布特点;首发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临床分型以胃肠道型及多器官损害型多见。早发型较晚发型患儿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血液净化治疗对毒蕈中毒患儿的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就诊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分为唑来膦酸组( n=21)和非唑来膦酸组( n=2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唑来膦酸组和非唑来膦酸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4±20.5)min、(169.5±1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6.3±9.7)ml、(228.2±16.5)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63.3±7.4)ml、(161.4±9.3)ml,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3.8±2.1)d、(14.0±2.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798, P=0.080; t=1.936, P=0.062; t=0.733, P=0.468; t=-0.290, P=0.774)。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54±1.76、6.72±1.51,MSTS评分分别为13.56±2.35、12.79±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56, P=0.724; t=1.148, P=0.258)。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VAS评分分别为1.32±0.31、1.92±0.19,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0.93±0.29、1.47±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62, P<0.001; t=-5.177, 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0.31±0.12、0.35±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07, P=0.485)。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MSTS评分分别为24.89±3.86、21.82±2.95,术后3个月的MSTS评分分别为26.78±2.57、24.62±2.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896, P=0.006; t=2.697, P=0.010);末次随访MSTS评分分别为27.31±2.21、26.69±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74, P=0.443)。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分别为(9.79±2.58)个月、(7.31±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59, P=0.001)。两组患者复发Campanacci分级及复发瘤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7.000, P=0.860; χ2=1.062, P>0.999)。两组患者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3.81%(5/21)、4.76%(1/21),肌痛发生率分别为19.05%(4/21)、4.76%(1/21),流感样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0(0/2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2%(2/21)、4.76%(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750, P=0.186; χ2=0.980, P=0.341; χ2=1.436, P=0.231; χ2<0.001, P>0.99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可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患肢功能,延缓复发时间,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川崎病再发且并发胆囊炎、假性肠梗阻、大叶性肺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川崎病再发2次,并发多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特点,以加强临床工作中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患儿1.5岁时首次川崎病发病,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IVIG)冲击治疗,未规律口服阿司匹林治疗。2.1岁时因"发热伴双侧颈部疼痛3 d"入院,并先后出现胆囊炎、假性肠梗阻及大叶性肺炎表现,经抗感染及IVIG冲击治疗、禁食、胃肠减压、口服阿司匹林对症等治疗后痊愈出院。5岁时因"发热伴右侧颈部肿痛2 d"入院,病程中出现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予IVIG冲击等治疗后痊愈出院。出院后随访2年未见川崎病复发。结论:胆囊炎、假性肠梗阻、大叶性肺炎是川崎病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可出现在川崎病诊断之前或之后,对于发热伴有腹痛、腹胀、呕吐等的婴幼儿,需严密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变化,避免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胃肠道肿瘤患者非去极化肌松药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前新辅助化疗(NAC)是指在实施手术前所做的全身化疗,目的是使病灶缩小,方便手术切除,或者使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病灶缩小后再获得手术机会,同时还可以杀灭潜在的转移病灶,降低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胃肠道肿瘤在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随着NAC方案及理念的发展,其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1]。术前NAC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会造成损害,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使相应器官功能受损,进而在术中影响肌松药的效应,使其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 [2,3,4,5]。本文针对术前NAC对胃肠道肿瘤患者非去极化肌松药(NDMR)效应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评估此类患者肌松药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损害可导致细菌和毒素移位,是肠源性感染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可滋养肠道,养肠固菌,有效地维护肠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为机体提供部分代谢底物,从而获得临床受益。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烧伤、严重创伤性脑损伤、腹部大手术等重症患者已有循证证据支持EEN,尚未控制的休克及严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患者应延迟使用EEN。重症患者的EEN可口服或鼻胃管饲,启动时推荐不含膳食纤维的整蛋白型制剂,持续性经泵输入可提高EEN胃肠道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和胃轻瘫是2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然而,由于其病理生理学涉及多种因素,导致治疗方案有限且制定困难。因此,在治疗前评估和了解这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学非常重要。本文就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和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除了FD常见的临床症状如胃容受性受损、胃排空延迟和内脏高敏感,最近有报道称FD症状中亦有十二指肠功能的一些损害,如轻度炎症和黏膜通透性增加。巨噬细胞在胃轻瘫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FD和胃轻瘫的病理生理学,讨论了治疗这2种疾病的常用方法和新兴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FD和胃轻瘫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综述,包括作者对每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的看法。本文对FD和胃轻瘫的可能的新疗法,尤其是与中医药相关的新疗法也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