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道支气管源性囊肿临床误诊3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组3例消化道支气管源性囊肿分别位于食管、胃底及十二指肠,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47~58岁。临床上发生于食管的1例表现为烧心不适、偶有阵发性隐痛,发生于胃肠道的2例无特殊表现,均在查体中发现。术前2例误诊为黏膜下平滑肌瘤,1例误诊为左肾上腺肿瘤。3例均行手术治疗,病变最大径0.3~5.5 cm。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壁巨大肠源性囊肿误诊为左侧肾上腺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肠源性囊肿是一种罕见的、主要发生在婴儿期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该病变较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颈椎和胸椎的椎管内,常伴有椎体形态和功能的异常。位于腹腔内胃壁上的先天性肠源性囊肿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见。本文报告1例术后病理确诊的(胃)肠源性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膀胱憩室影像学误诊为附件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女性盆腔囊肿主要来源于卵巢或输卵管,也可来源于泌尿系统或胃肠道等。膀胱憩室(BD)是部分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的囊状结构。女性BD发病率较低,由于妇科医师对BD认识不足,可能将BD误诊为附件囊肿。本文报道1例被误诊为附件囊肿的BD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期加深对BD的认识,提供附件囊肿鉴别诊断的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腺非典型类癌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3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周身乏力1个半月余为主诉,于2016年3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示患者存在向心型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躯干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同时患者有高血压史.实验室检查示患者有低钾血症、糖耐量减低、高泌乳素血症、血脂异常症.进一步检查示患者皮质醇节律异常:8点:1 750 nmol/L,15点:1 750 nmol/L, 24点:1 750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昼夜节律异常:8点:210 pg/mL,15点:241 pg/mL, 24点:272.2 pg/mL,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能抑制.上述结果提示患者存在ACTH依赖性库欣综合征,其最常见病因为垂体异常.垂体MRI示:垂体内异常信号,Rathke囊肿.神经内科会诊考虑ACTH垂体腺瘤可能性较大.为明确诊断,患者行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为不可抑制,提示患者的库欣综合征病因并非为垂体源性,而为肾上腺源性或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腹部超声及肺部CT提示患者存在肾囊肿、前纵隔占位性病变,肝胆脾胰及胃肠道未见异常,故考虑患者为异位ACTH分泌综合征且极有可能由前纵隔病变引起.纵隔增强CT(图1)示:前上纵隔见不规则致密影,向一侧肺野突出,边缘锐利,大小约为2.1 cm×2.9 cm,CT值为41.27 Hu,增强扫描病灶较均匀强化, CT值约为63.21 Hu.2016年3月在全麻下对患者行经右胸胸腔镜下纵隔肿物切除、周围脂肪组织廓清、右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术.肿瘤源自胸腺右叶,直径为2.5 cm×1.5 cm,似向右肺上叶前段侵袭,形状不规则,表面血管丰富,剖面呈鱼肉样.术后病理示:非典型类癌伴肺组织纤维增生,镜下见异形细胞呈索状片状浸润性生长,核深染,胞质少,异型性可见.免疫组织化学示(图2):ACTH弱(+),Ki-67 10%(+),Cga、Syn、TTF-1、CD5、CD56及CD117为阳性.上述结果证实肿瘤为神经内分泌肿瘤并异位分泌ACTH.术后患者的K+、皮质醇、ACTH、血压及血糖等逐渐恢复正常.患者术后接受放疗,随访无肿瘤转移或复发的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奥曲肽与生长抑素辅助治疗非胆源性急性中重症胰腺炎的效果及对炎性介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奥曲肽与生长抑素辅助治疗非胆源性急性中重症胰腺炎的效果及对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5年10月~2017年3月解放军第一○五医院收治的118例非胆源性急性中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61例)、B组(5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奥曲肽方案,B组给予生长抑素方案,疗程7d.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腹痛、体温、白细胞计数、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两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下降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下降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假性胰腺囊肿、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胃肠胀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奥曲肽、生长抑素辅助治疗非胆源性急性中重症胰腺炎效果相近,均能显著降低炎性介质表达,使用生长抑素低血糖发生率高于奥曲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脐韧带淋巴管瘤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淋巴管瘤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非真性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可发生于任何含有淋巴组织的部位,好发于婴幼儿,成人少见[1].95%的淋巴管瘤发生于颈部、腋窝和纵隔,5%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如脾、胃肠道、肠系膜、肝胆系统等[2-3],也有个案报道发生在卵巢、外阴及阴道[4-6].发生在腹壁少见,近30年仅有2篇报道,且均发生于儿童[7-8],发生于脐尿管旁者未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脐韧带淋巴管瘤误诊为卵巢囊肿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类病例的认识,为盆腹腔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超声内镜与CT诊断不同大小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7年1月—2018年10月因胃镜检查发现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而接受检查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进行超声内镜与CT检查,并采取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分析患者的超声内镜与CT检查表现,以病理结果为基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符合率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超声内镜与CT对<1 cm肿物、1~2 cm肿物及>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采取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证实67例为良性肿瘤(间质瘤32例、平滑肌瘤25例、囊肿5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5例为恶性肿瘤(间质瘤).其中34例肿物<1 cm、29例在1~2 cm、9例>2 cm.良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或稍高回声团块,内部回声均匀或欠均匀,起源于黏膜下层或固有肌层,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超声内镜检查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起源于黏膜下层至固有肌层,边界模糊.良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实性肿块,密度均匀,形态规则,均匀强化,边界清晰;恶性肿物的CT检查主要表现为囊壁、坏死,肿块内强化不均,可见局部侵犯,与周围边界模糊.超声内镜诊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与病理结果的诊断符合率为94.44%(68/72),高于CT的83.33%(6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对<1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4.12%(32/34),高于CT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对1~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93.10%(27/29),CT为89.66%(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对>2 cm肿物的诊断符合率为100%(9/9),CT为88.8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内镜可准确判断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层次,结合回声、边缘等特点可实现准确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尤其对于<1 cm的食管及胃黏膜下肿物的诊断,诊断价值高于CT检查.且超声内镜检查安全、便捷,对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1237例次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布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的病理学特征和分布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台州医院消化内科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内镜治疗、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1 182例(1 237例次)上消化道SMT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病理类型、分布部位、内镜下表现、起源层次、肿瘤大小等.结果 食管SMT共473例次,其中平滑肌瘤387例次(81.8%),均位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囊肿59例次(12.5%),均位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食管上段138例次(29.2%),食管中段159例次(33.6%),食管下段176例次(37.2%),均以平滑肌瘤多见.胃SMT共723例次,其中胃肠间质瘤284例次(39.3%),平滑肌瘤273例次(37.8%),均位于固有肌层;贲门部69例次(9.5%),常见为平滑肌瘤55例次(79.7%),胃肠间质瘤9例次(13.0%);胃底部239例次(33.1%),常见为胃肠间质瘤152例次(63.6%),平滑肌瘤79例次(33.1%);胃体部280例次(38.7%),常见为平滑肌瘤138例次(49.3%),胃肠间质瘤111例次(39.6%);胃窦部127例次(17.6%),常见为异位胰腺71例次(55.9%),脂肪瘤26例次(20.5%),均位于黏膜下层,部分累及固有肌层;胃角6例次(0.8%);胃肠吻合口2例次(0.3%).十二指肠SMT共41例次,其中十二指肠球部23例次(56.1%),常见为囊肿10例次(43.5%),脂肪瘤5例次(21.7%),异位胰腺5例次(21.7%);十二指肠降部18例次(43.9%),常见为脂肪瘤9例次,囊肿5例次,均位于黏膜下层.结论 食管全段和贲门部SMT最常见为平滑肌瘤,胃底和胃体部SMT多为平滑肌瘤和胃肠间质瘤,胃窦部SMT多为异位胰腺和脂肪瘤,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SMT多为囊肿和脂肪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致上消化道出血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pancreatic segment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例PSPH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疗方法和随访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胰腺假性囊肿5例,慢性胰腺炎8例,均有呕血或(和)黑便史,其中2例有失血性休克病史.所有患者均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和肝功能异常等表现.13例均有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13例患者均有脾大和脾功能亢进的表现,所有患者均行脾切除术.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曲张静脉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1~8年均无再出血.结论 脾切除术是治疗PSPH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术前介入行脾动脉栓塞可减少脾脏切除难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胃重复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胃重复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异常疾病,约占重复肖化道畸形的4%,通常于出生前或婴儿时诊断.成人腹膜后胃重复病例文献报道极为罕见,多无症状或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特异性差,易误诊为其他腹膜后囊性病变.腹膜后胃重复可通过腹部增强CT、胃内超声及超声引导细针活检等检查的典型表现明确诊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9年3月收治1例外院CT提示腹膜后囊性病变的成年女性患者,术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腹部增强CT提示左肾上方囊性灶,最大截面9.0 cm ×5.2 cm,需要鉴别淋巴囊肿及其他,病灶考虑来源胃可能大.术前未明确腹膜后胃重复诊断,用腹腔镜经腹腔探查见囊性病变位于腹膜后,胰腺、左侧肾及肾上腺受压可完全分离,囊性病变顶部与胃小弯相连但与胃腔内不通,成功完整切除腹膜后囊性病变,周围脏器无损伤,经术后病理结合术中所见明确诊断腹膜后胃重复.患者术后1周出院,无胃肠道损伤,饮食排便正常,因此腹膜后囊性病变鉴别诊断应考虑到腹膜后胃重复可能,当CT可见典型表现或肿物与胃壁分界不清时,可进一步行胃内超声及超声引导下细针活检明确诊断.明确诊断或怀疑腹膜后胃重复的患者,可行腹腔镜经腹腔途径完整切除腹膜后胃重复囊肿,并彻底修复胃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