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例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治疗(CAR-T)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重症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经过以及预后,为其提供及时干预指导方向。方法:将2015年6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CAR-T治疗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免疫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需要转入PICU进一步治疗的重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经过和多项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17例患儿接受CAR-T治疗后出现CRS反应进入PICU,临床症状以呼吸窘迫(13例)和循环障碍(10例)最为常见,其中7例合并有重度ICANS。输注CAR-T细胞后,血清干扰素-γ(IFN-γ)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升高显著,在第(5.1±1.6)天达到峰值,发生重度CRS的患儿血清IFN-γ以及IL-6水平明显高于轻度CRS患儿( P均<0.05)。输注CAR-T细胞后,高肿瘤负荷患儿血清中IL-6水平明显高于低肿瘤负荷患儿( P<0.05)。出现血清TNF-α水平升高的患儿病死率更高(5/5比3/11, P<0.05)。发生严重CRS反应的患儿更易发生4级ICANS(4/4比0/3, P<0.05)。氧合指数(P/F值)<200 mmHg(1 mmHg=0.133 kPa)的患儿病死率更高(5/5比2/12, P<0.05),死亡组患儿的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M( Min, Max)]明显高于生存组患儿[29.5(14.0,50.0)比1.5(0,25.0), Z=8.000, P=0.027]。 结论:血清IL-6和INF-γ是引起CRS的重要原因,高肿瘤负荷是引起血清高炎症因子水平的因素之一,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是最常受累的系统,对这两个系统的评估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轴型银屑病关节炎的靶向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轴型PsA是一种区别于其他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的慢性炎性疾病,有其独特的临床和遗传特征,尚没有明确定义,大部分PsA的研究仅围绕外周型关节炎展开,中轴型提及较少。目前传统合成DMARDs已被认为对中轴型PsA无效,生物制剂DMARDs及靶向合成DMARDs靶向治疗可作为新选择,本文将近年来中轴型PsA的靶向药物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β-磷酸三钙联合载药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由创伤、感染、肿瘤等因素引起的骨缺损是骨科临床的棘手问题,促进骨再生与修复是治疗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于大段骨缺损,除自体骨移植外,常需要采用人工骨材料。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和骨诱导性能,且因其载药性能较优,被深入研究并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β-磷酸三钙复合材料负载不同药物在创伤、感染、肿瘤性骨缺损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型炎症性疾病: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树突状细胞-2型辅助性T细胞的新模式及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2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的发现拓展了人们对2型免疫的理解,推动了2型炎症概念的诞生。2型炎症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介导的炎症反应,主要由ILC2和2型辅助性T细胞参与,其特征为2型细胞因子的上调及IgE介导的炎症介质释放和屏障功能障碍。由于2型炎症这一共同内在机制,患者常出现2型炎症性疾病共存的情况,且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持续上升,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现总结近年来对2型免疫反应机制认知的拓展及对2型炎症性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新认识,强调ILC2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部分用于治疗2型炎症的靶向生物制剂进行概括,从而对2型炎症有更系统、全面、深入的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其抑制剂在脓毒症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感染发生时,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首道防线,中性粒细胞最先被募集到感染部位,通过释放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来捕获和杀灭病原体,但大量的NE释放会累及周围正常组织,诱发器官功能损伤或衰竭。NE抑制剂可抑制NE活性,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成为治疗脓毒症的一种有前途的药物。当前,多种NE抑制剂相继被研发和报道,但针对其特征尚无系统概论,并且针对NE及其相关抑制剂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与潜在机制尚无深入讨论,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以期阐述NE及其抑制剂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视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个体化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威胁视功能的视网膜病变,是工作年龄段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抗VEGF药物是治疗DME的一线药物,在改善视功能方面具有革命性意义。然而,仍有30%~50%的患者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且频繁的注射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治疗负担。新的治疗策略包括改善抗VEGF药物的疗效和持续时间、靶向炎症、血浆激肽-激肽释放酶系统、血管生成素-Tie2系统和神经变性等新治疗途径以及使用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和靶向激光治疗。确定对抗VEGF药物治疗无应答的病例,建立从抗VEGF药物治疗到抗炎等替代治疗的标准化、个体化治疗方案目前仍具有挑战性,仍需继续研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和筛查策略,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DME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血小板的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传统抗肿瘤药具有靶向性不足、全身毒副反应大、体内代谢快等缺点。血小板是人体中唯一负责凝血的细胞,具有生物相容性和趋向性,近年来成为备受关注的药物递送载体之一,使用血小板进行药物递送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回顾了基于血小板为载体的药物运输系统治疗肿瘤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血小板系统的载药方式、药物控释放以及其缺点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校正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校正Narcotrend指数(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8例,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BMI 18~25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I基线值36)和校正组(E组,NI基线值46),每组24例。选择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后进行麻醉诱导和维持,维持期NI值稳定于26~46后,E组给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静脉注射0.2 mg/kg,随后以5 μg·kg -1·min -1泵注30 min),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随后开始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每隔5 min根据各预设的NI基线值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主要指标:给予艾司氯胺酮后1 h内NI值目标范围内时间比率;次要指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1 h内恶心呕吐、疼痛和寒战发生率。术后第2天随访患者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2组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均在临床安全阈值范围,无术中知晓发生。与C组比较,E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2组患者NI值目标范围内时间比率、术后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校正NI值指导复合小剂量艾司氯胺酮用于程控性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生血管是多种眼底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和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至关重要,抗VEGF药物是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疾病的一线用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存在药物半衰期短、需要长期给药才能维持有效浓度等缺点,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风险,降低了依从性,因此寻找一种新的眼内药物递送方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参考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逐渐释放药物的原理,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可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释放抗VEGF药物,显著减少患者的注射频率,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目前,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研究仍不成熟,多种眼部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正在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根据设计原理的不同,可分为微型泵-眼外储存给药系统、可生物降解植入物和不可生物降解植入物3大类,每种类型均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就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进行总结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