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孢素A治疗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环孢素A(cyclosporin A,CsA)治疗不明原因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recurrent implantation failure,RIF)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101例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在枣庄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不明原因RI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1,常规治疗)、观察组(n=50,常规治疗+CsA).对比两组患者活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流产率、免疫指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活产率、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着床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产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与对照组相比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观察组经CsA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降低,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后妊娠并发症、胎儿孕期不良情况、产后1年内子代体格生长发育及DDST丹佛发育筛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sA治疗不明原因RIF患者,能提高患者的活产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降低妊娠流产,而不增加患者妊娠并发症、胎儿孕期不良情况及子代异常发育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与卵泡液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血清和卵泡液中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至2018年6月期间前瞻性队列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生殖中心因输卵管因素接受IVF/ICSI-ET治疗的201例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的cut-off值采用最小化 P值的方法确定。分析血清与卵泡液25(OH)D水平相关性;分组比较血清或卵泡液的25(OH)D水平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既往IVF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促性腺激素(Gn)、孕酮、雌二醇、获卵数、M II卵数、正常受精率、第3日(D3)优质胚胎率及与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间有无关联。将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①血清25(OH)D水平为16.4(13.1,20.2)μg/L,卵泡液25(OH)D水平为15.3(11.6,20.3)μg/L,两者比较呈显著直线相关( r=0.78, P<0.001)。②血清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3.87%)、胚胎着床率(25.44%)低于高水平组(52.52%, P=0.014;40.24%, P=0.006);卵泡液25(OH)D低水平组的临床妊娠率(39.39%)、胚胎着床率(30.22%)低于高水平组(53.92%, P=0.039;40.98%, P=0.032),卵泡液低水平组的早期流产率(17.95%)明显高于高水平组(7.27%, 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临床妊娠结局相关( P=0.016; P=0.020)。 结论:血清25(OH)D水平高于卵泡液25(OH)D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性;血清和卵泡液25(OH)D水平与IVF/ICSI-ET妊娠结局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液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影响辅助生殖助孕成功率的一个关键环节,在胚胎着床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一直是困扰生殖医学界的难题。传统的超声对于内膜的评估缺乏可靠性,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子宫内膜微阵列检测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子宫是否处于种植窗,但是因为有创且检查当月无法移植限制了它的应用。子宫内膜液随着月经周期不断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子宫内膜容受性。随着各种组学技术的发展,对子宫内膜液的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就子宫内膜液作为一种无创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检测媒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D55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妊娠的建立依赖于子宫内膜正常的功能状态,CD55在分泌期子宫内膜表达逐渐上调并在分泌中期达到峰值,而CD55的异常表达与反复流产和着床失败、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癌等多种子宫内膜相关疾病有关。除了作为补体调节蛋白抑制补体介导的细胞杀伤作用以外,CD55在子宫内膜中还参与调节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细胞侵袭迁移与黏附等生物学行为;此外,CD55还可结合其配体CD97作为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抑制性调节信号,在非免疫细胞则参与促进细胞的侵袭迁移。本文通过对CD55在子宫内膜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为探究CD55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和胚胎着床中的作用提供更多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比较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中hCG扳机与双扳机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卵巢储备功能正常人群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扳机与双扳机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IVF-ET助孕的239例患者资料,患者卵巢储备功能正常,采用拮抗剂方案超促排卵。根据扳机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重组hCG(recombinant hCG,rhCG)250 μg( n=143);B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0.2 mg联合hCG 2 000 U进行双扳机( n=96)。比较两组患者卵母细胞及胚胎发育情况、妊娠结局等。 结果:两组成熟卵率、正常受精率、第3天胚胎形成率、第3天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优质囊胚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A组的中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发生率为1.40%(2/143),高于B组[0(0/9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新鲜及解冻胚胎移植周期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卵巢储备功能正常患者,双扳机与hCG扳机比较,卵母细胞、胚胎质量、妊娠结局无明显差异,双扳机似乎有减少OHSS发生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酮免疫调节结合因子1在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孕酮免疫调节结合因子1(PIBF1)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方法:30只2月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PIBF1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PIBF1组大鼠建立胚胎种植窗期胚胎着床障碍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建立正常胚胎种植窗期胚胎着床模型。PIBF1组建模前30 d经尾静脉注射过表达PIBF1的腺相关病毒,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注射等体积腺相关病毒。观察3组大鼠种植窗期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组大鼠激素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分析3组大鼠着床胚泡的数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3组大鼠子宫内膜的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子宫内膜微血管的数量;采用蛋白质免疫应激分析3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PIBF1和p-STAT3的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IBF1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35.33±3.42) pg/ml]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19.55±2.8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230, P<0.05)。PIBF1组大鼠血清孕酮水平[(0.58±0.06) pg/ml]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0.38±0.0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29, P<0.05)。PIBF1组大鼠胚泡着床数目[(9.70±1.49)个]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5.30±1.49)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84, P<0.05)。模型组子宫内膜排列紊乱,子宫空腔扩张,炎性细胞浸润严重;PIBF1组大鼠子宫内膜血管相对丰富,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PIBF1组大鼠子宫内膜微血管数量[(11.20±1.69)条]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6.60±1.17)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097, P<0.05)。PIBF1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PIBF1蛋白表达水平(1.46±0.16)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0.45±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600, P<0.05)。PIBF1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p-STAT3蛋白表达水平(0.76±0.08)明显高于模型组大鼠(0.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880, P<0.05)。 结论:过表达上调PIBF1可显著改善大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主要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通路来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质细胞衰老在子宫内膜蜕膜化及容受性建立中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胚胎着床过程复杂而精密。胚胎质量、子宫内膜容受性以及两者的同步发育是决定胚胎着床的关键因素。蜕膜化是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转变为分泌型的蜕膜基质细胞的过程,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密切相关。异常蜕膜化可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或不良妊娠结局。最新研究表明子宫内膜蜕膜化中存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衰老的现象,一定程度的基质细胞衰老促进蜕膜化和容受性建立,而过度或不足的基质细胞衰老则可能导致蜕膜化异常和容受性受损。本文旨在对基质细胞衰老在子宫内膜蜕膜化及容受性建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容受性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启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卵裂球计数曲线“跳变值”在胚胎AI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胚胎时差成像技术(TLT)结合人工智能(AI)探索体外胚胎发育曲线(EDM)中的卵裂球计数曲线“跳变值”与胚胎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在体外受精(IVF)胚胎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自主研发的AI胚胎评估软件的诊断性试验,即临床数据AI再评估,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IVF的1 226例患者共6 545个胚胎,其中2 869个胚胎进行囊胚培养。所有胚胎通过TLT培养并进行观察,由TLT记录软件Embryo Viewer依据胚胎发育动力学绘制EDM。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AI胚胎评估软件对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卵裂球数目进行实时识别、记录,并与EDM进行比较,分析由卵裂球计数变化而形成的跳变值与胚胎结局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跳变值与胚胎形态学评估、胚胎着床及活产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胚胎着床、活产的预测价值。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受精卵受精后72 h卵裂球计数曲线提取的总跳变值与卵裂模式、囊胚形成、培养至第3天胚胎(D3胚胎)的形态学评级、D3胚胎的细胞均一度、D3胚胎的细胞碎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β值分别为-0.268、-0.116、-0.213、-0.159、-0.222; P均<0.001),与D3胚胎的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 β=0.034;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胚胎总跳变值排序与囊胚形成( OR=0.97,95% CI为0.93~0.99; P=0.034)、胚胎着床( OR=0.96,95% CI为0.93~0.98; P=0.044)呈显著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胚胎总跳变值排序预测胚胎着床能力与传统胚胎形态学评估方法相近[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0.6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产与患者年龄( OR=0.91,95% CI为0.88~0.93; P<0.001)、D3胚胎形态学评级( OR=0.77,95% CI为0.59~0.99; P=0.045)及胚胎总跳变值排序( OR=0.98,95% CI为0.96~0.99; P=0.038)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获卵数( OR=1.08,95% CI为1.05~1.11; P<0.001)及移植日子宫内膜厚度( OR=1.09,95% CI为1.06~1.12; P<0.001)呈显著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纳入建模的以上多个因素预测活产的AUC值为0.666。 结论:跳变值及其排序是对体外胚胎卵裂期发育的系统量化,其与胚胎发育质量及临床结局相关,可能是胚胎体外评估及选择的有益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孕激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不孕症的发生率高达30%~50%,常见的病因包括输卵管及盆腔因素、内分泌紊乱、卵子质量异常、炎症、免疫失调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近年来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与容受性低下密切相关,EMS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下降、PRA/PRB失调、孕激素下游信号通路的多个分子表达异常、PR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子宫内膜慢性炎症等因素造成子宫内膜对孕激素反应低下,导致孕激素诱导的基因表达下降、雌孕激素调节的内膜容受性相关蛋白表达低下、子宫内膜结构改变、蜕膜化不足等,最终胚胎着床失败。本文对EMS患者子宫内膜孕激素抵抗的发生机制及作用效应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探索改善EM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从受精卵到囊胚期胚胎在体外培养发育过程中的乳酸代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是将精子和卵子在体外受精结合,并在体外进行胚胎培养发育至卵裂期或囊胚期胚胎,再移植到子宫内的过程。通常把受精卵到着床前囊胚期的发育过程称之为“胚胎着床前发育”。一般认为,人的胚胎着床前发育是靠卵母细胞蓄积的蛋白和mRNA发育至8-细胞期,然后开始激活胚胎自体基因进一步发育到囊胚期。由此可见,IVF技术治疗不孕不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着床前胚胎体外培养。体外培养液的成分会直接影响着床前胚胎发育和临床治疗结局。其中,乳酸可能在受精卵早期分裂发育过程中起了相对重要作用。本文对受精卵到囊胚期胚胎着床前体外培养液的发展过程和培养液中的乳酸成分对胚胎着床前发育的影响进行概述。同时,对培养液中乳酸成分来源的乳酸盐原料进行简单的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