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19例的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为21~75岁,平均39岁。根据前踝上穿支皮瓣解剖学基础,按照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大小和形状,在小腿下端前外侧设计并切取皮瓣转位修复创面。切取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面积为6.0 cm×5.0 cm~14.0 cm×8.0 cm,均为带蒂皮瓣转位。根据皮瓣成活、感染控制、弹性色泽、外观形态、供区瘢痕、皮肤感觉、患者认可等情况,对患者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19例皮瓣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肌腱、骨质及钢板外露均得以修复。供区均I期愈合。术后门诊随访2~1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颜色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臃肿不明显,患者对外观表示满意;供区皮片愈合良好,无明显增生、挛缩及溃疡,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胫前动脉踝上穿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手术操作简便,穿支较恒定,血供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对苏州大学附属瑞华骨科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6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儿采用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范围在3~12岁,平均8岁;皮肤缺损大小范围在13. 0 cm×6. 0 cm~15. 0 cm×12. 0 cm;合并胫骨骨折1例、胫后动静脉断裂2例、腓浅神经断裂2例、合并肌肉及肌腱损伤的5例,仅皮肤缺损的1例,创面均有深部肌腱及骨外露,但未有肌腱等组织缺损。一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血管、神经、肌肉、肌腱修复,创面VSD覆盖,择期在静脉全麻下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根据创面大小设计样布,在股前外侧区纵行设计双叶皮瓣,以方便皮瓣切取后供区能直接缝合,皮瓣切取总面积22. 0 cm×4. 0 cm~29. 0 cm×7. 5 cm。如果两块皮瓣血管同源,皮瓣内的主干血管直接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如果两块皮瓣不同源,则先通过内增压的方式并连成一个血管蒂的双叶皮瓣,再与受区血管吻合并桥接受区血管,大腿供区直接缝合。结果:6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区均未植皮,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患儿皮瓣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臃肿及供受区瘢痕增生,皮瓣色泽、质地接近周围皮肤,3例皮瓣行二次手术修薄整形,2例行供受区瘢痕切除术,术后恢复满意。供区除有瘢痕增生外,功能无影响。结论:游离股前外侧双叶皮瓣是修复儿童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较好方法,具有血供可靠、供区损伤小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术后皮瓣臃肿、瘢痕增生等可通过二次手术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用部分臀大肌重建臀中肌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而缝合部分臀大肌于大转子以重建臀中肌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2月,共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因臀中肌纤维脂肪化失能并短缩不能复位的患者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2~77岁,平均52.7岁;幼时髋关节感染后遗畸形6例,Crowe IV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均通过臀大肌前上部肌瓣及其肌腱于髂胫束部分离断,缝合于大转子顶和股外侧肌腱而重建臀中肌。术后康复训练,术后前3个月每个月、以后每半年到1年间返院复查X线片及髋关节活动情况。使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例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78个月,平均37个月。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48.0±3.8)分改善至术后(84.0±4.2)分,术前下肢短缩(5.2±1.2) cm改善至术后(2.4±0.6) cm,4例髋关节由术前屈曲(45.6±2.4)°改善至术后(87.6±3.6)°、外展术前(5.5±2.2)°改善至术后(28.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部分患者因臀中肌短缩和纤维脂肪化,采用臀大肌重建臀中肌功能,临床疗效良好,且不影响臀大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动脉筋膜穿支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手足外科和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小儿骨科共应用不携带一级源血管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17例,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5~14岁,平均8.2岁。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其中左侧6例,右侧1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一期行骨折固定加肌腱、韧带、血管、神经探查修补,二期皮瓣手术时软组织缺损部位:足跟部3例,外踝部6例,足背4例,内踝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9 cm×5 cm~15 cm×6 cm,皮瓣切取面积10 cm×6 cm~16 cm× 7 cm。血管穿支分离及受区血管吻合均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血管在肌肉穿支中分离至所需长度后断蒂,受区血管吻合采用穿支-胫前/后动脉筋膜穿支的修复方式。术后常规护架烤灯、抬高患肢、抗炎、消肿、解痉、镇痛、抗凝等治疗,出院后定期采用门诊、微信、QQ等方式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评价足踝关节功能,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BMRC)提出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结果:17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穿支血管蒂长度(7.1±1.5)cm,口径(0.6±0.2)mm,手术时间(145.7±15.4)min,术中出血量(72.5±10.4)ml。术后无血管危象、皮瓣(部分)坏死等情况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1(平均20.3)个月,其中14例患者术后半年行皮瓣修整术;末次随访皮瓣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皮肤无溃疡发生,足踝关节功能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为85.0±4.8分,皮瓣感觉恢复按照BMRC,结果S 3+ 5例,S 3 7例,S 2 5例。 结论:基于超级显微外科技术的游离ALTPF修复小儿足踝部创面效果确切,在减少供、受区损伤的同时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及其相关损伤的影像诊断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成人获得性扁平足畸形(AAFD)是骨骼肌肉成熟后出现的一种以前足外展、后足外翻及足内侧纵弓塌陷甚至消失为特征的疾病,部分患者会出现足踝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关节错位和足部软组织损伤,主要病因是胫骨后肌腱功能不全。足负重X线摄影是诊断AAFD的金标准,MRI可用于评估AAFD合并的软组织损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扁平足进行诊断和评估,可检测导致扁平足的病因以及扁平足相关的并发症,并对扁平足进行分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主要描述了与AAFD相关的病因、影像学评估、疾病分期和治疗,旨在提高放射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对AAFD影像评估方法的认识和正确运用,更好地为AAFD患者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中修复外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早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侧半月板后根部(lateral meniscus posterior root,LMPR)修复联合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LMPR慢性撕脱合并ACL撕裂患者33例,男30例,女3例;年龄(27.7±7.5)岁(范围17~45岁)。由同一术者施行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自体腘绳肌腱ACL解剖单束重建术,随访2年以上。根据二次关节镜下探查结果评估半月板愈合,根据Lysholm和Tegner评分评估膝关节主观功能,根据麻醉下KT-1000侧侧差值和轴移试验评估膝关节客观稳定性,根据矢状面MRI上胫骨前移距离评估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以术前胫骨前移距离进行分组,前移至少6 mm者(前移阳性组)18例,前移小于6 mm者(前移阴性组)15例,比较术前及术后2年两组患者胫骨前移距离及其降低程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7.5±4.0)个月(范围24~39个月)。LMPR完全愈合23例(70%)、部分愈合9例(27%)、不愈合1例(3%)。Lysholm评分由(60.4±13.6)分提高至术后1年的(82.7±11.1)分、术后2年的(91.4±9.1)分( F=155.996, P<0.001);Tegner评分由3(2,5)分[ M( P25, P75)]提高至术后1年的4(3,5)分、术后2年的6(4,6)分(χ 2=47.791, P<0.001)。KT-1000侧侧差值由(9.1±3.3)mm降低至(2.0±1.7)mm( t=11.197, P<0.001);轴移试验由Ⅰ度10例、Ⅱ度20例、Ⅲ度3例改善至正常30例、Ⅰ度3例( U=5.161, P<0.001)。胫骨前移距离由(5.7±3.9)mm减少至(3.5±3.2)mm( t=3.530, P=0.001)。术后2年,前移阳性组的胫骨前移由(8.7±1.8)mm下降至(5.0±3.3)mm( t=4.765, P<0.001),前移阴性组的胫骨前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00, P=0.695)。前移阳性组胫骨前移下降幅度为(3.7±3.3)mm,大于前移阴性组的(0.3±2.8)mm( t=3.115, P=0.004)。 结论:胫骨隧道拉出式LMPR修复联合ACL重建术治疗合并LMPR慢性撕脱损伤的ACL撕裂,术后2年半月板愈合率高;膝关节主观功能及客观稳定性提高,能够有效改善术前胫骨前移≥6 mm患者的股骨-胫骨静态位置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颞浅筋膜瓣联合刃厚皮移植修复胫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游离颞浅筋膜瓣联合刃厚皮移植修复胫前难愈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并归纳2019年9月至2023年10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胫前区域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9~70岁。创面面积为4.3 cm×5.0 cm~6.8 cm×9.5 cm,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5例患者同时伴有局部骨外露,10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感染,所有患者均一期给予创面清创及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控制感染,创面感染控制后,依据创面大小设计并切取等大的颞浅筋膜组织瓣修复创面,同时取头皮刃厚皮覆盖筋膜瓣。结果:19例患者颞浅筋膜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因皮片下血肿导致皮片成活差,经过再次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胫前区域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供瓣区隐蔽,无明显瘢痕、脱发及秃发等并发症。结论:采用游离颞浅筋膜瓣联合刃厚皮移植修复胫前创面,具有抗感染能力强、筋膜瓣菲薄、供瓣区隐蔽及重建支持韧带等优点,是修复胫前区难愈性创面较为理想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离断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55岁,因双下肢被机器挤压伤后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11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90/60 mm Hg。入院诊断:失血性休克,左小腿离断伤,右足离断毁损伤;既往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血糖控制不佳。专科情况:左小腿自中段以远完全离断、毁损,但踝以远相对完整,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伴骨外露,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且周围皮肤软组织及肌肉挫伤严重,左足外观相对完整;右足自第二跖骨外侧离断、毁损,仅残留足内侧部分,足跟、足底等软组织大面积缺损,足背动脉抽脱外露。考虑到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告知患肢缺血时间较长,污染重,肌肉坏死毒素吸收等并发症致术后再植肢体坏死、多次手术及功能障碍等,患者及家人要求尝试保肢治疗。急诊在全身麻醉下行左小腿短缩血管移植再植、右足清创VSD修复术,术前、术中及术后予输血及补充血容量等对症治疗,术后第2天见左小腿伤口有液体渗出,肢端毛细血管反应延迟,急诊行探查术,见肌肉大部分变性、坏死,脂肪液化。建议行清创VSD术或行骨水泥填充,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并告知术后再植肢体功能较差,继续保肢治疗仍存在再植肢体坏死、感染等并发症,后期需行多次手术治疗(包括皮瓣修复、骨搬移及功能重建)。患者考虑年龄较大,体质差,要求行截肢术(尽量缩短病程、尽早康复),考虑右足底及足外侧大面积缺损,需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及骨移植重建负重区,而左小腿离断肢体足部相对完整,建议应用左足游离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避免后期再次行右足重建术。手术方法:在全身麻醉下行游离左足复合组织瓣修复右足组织缺损+左小腿截肢术。彻底清创后,解剖右足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并标记备用。按右足缺损大小于左足部设计并切取足部复合组织瓣,同时游离并保护胫前、胫后动脉伴行静脉及大、小隐静脉及胫神经、腓浅腓深神经及足部足趾肌腱,切取后松止血带见组织瓣血运良好,断蒂后,复合组织瓣移植于右足缺损创面,数枚克氏针固定各骨折端,显微镜视下依次修复各血管及神经,部分缺损处行植皮术。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烤灯保暖,未出现血管危象,复合组织顺利存活。随访2年,右足外形及功能良好,无溃疡,足跟及足背靠近内侧感觉部分恢复,两点分辨觉1.5 cm,远端感觉麻木,结合左侧肢体佩戴假肢,患者行走无明显受限(图1~1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1跖背动脉-第2趾胫侧动脉一蒂串联皮瓣修复同手指两处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第1跖背动脉-第2趾胫侧动脉一蒂串联皮瓣修复同一手指两处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0年5月,采用第1跖背动脉-第2趾胫侧串联皮瓣修复同一手指两处软组织缺损创面8例。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重物砸伤2例,热压伤2例。患指位于示指4例,中指2例,环指2例。缺损范围2.0 cm×2.5 cm~2.5 cm×3.0 cm;均有不同程度骨或肌腱外露,伴指骨骨折3例。急诊手术3例,亚急诊手术5例,于伤后3~5 d进行。切取皮瓣范围2.0 cm×2.5 cm~3.0 cm×3.5 cm;供区直接缝合3例,植皮5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质地、感觉及关节自主活动度(TAM),及足部供区恢复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结果:本组手术时间为2.0~5.5 h,平均3.5 h;术后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全部成活。8例患者获随访3~20(平均8)个月:皮瓣外观饱满,质地柔软,弹性良好,与周围组织相似度高,皮瓣TPD为6~15 mm,平均8 mm;手指屈、伸功能良好;足部供区切口I期愈合,行走及跑跳正常,无疼痛不适。结论:应用第1跖背动脉-第2趾胫侧动脉串联皮瓣修复同手指两处软组织缺损,简化皮瓣血运重建,手术效果确切,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修复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延迟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溃疡创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延迟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性动脉硬化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内科综合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阻隔皮瓣延迟技术切取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动脉硬化溃疡创面15例,其中7例合并骨髓炎,10例合并肌腱外露,缺损面积为5.0 cm×4.0 cm~10.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2.0 cm×11.0 cm。术后定期采用门诊复诊、电话和微信进行随访。结果:本组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边缘出现表皮坏死,经过隔日换药治疗2周后愈合,1例患者因出院后血糖控制不佳,出现糖尿病足坏疽,行截肢处理,截肢后创面愈合良好。术后供区直接缝合6例,游离中厚皮片植皮9例。术后随访时间为3~18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无明显皮瓣臃肿,无皮肤破溃,12例恢复保护性感觉,皮瓣与供区遗留线形瘢痕,患者下地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延迟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糖尿病动脉硬化溃疡创面有较高安全性,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