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lizarov技术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历经数十年的创新与发展,Ilizarov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肢体畸形矫正及创伤后遗症等治疗中,为骨科发展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张力-应力诱导组织再生是Ilizarov技术核心,机械应力刺激信号经转导后引发生物级联反应,包括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改变、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血管再生、干细胞归巢以及其他系统性反应,从而共同维持组织再生。新生骨矿化速率缓慢是Ilizarov技术的主要局限性之一,为帮助Ilizarov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促进牵拉区骨矿化的基础研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如物理措施、化学药物和生物疗法等。随着对机械牵拉促进组织再生的逐步探索和深入理解,胫骨横向骨搬移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足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归纳及总结Ilizarov技术基本生物学机制和促进牵拉区域骨矿化方法,为今后牵拉成组织技术机制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革新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行胫骨近端延长的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行胫骨近端延长的愈合指数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使用伊氏外固定装置行胫骨近端延长手术的57例CPT患儿临床资料,平均随访时间72.9个月。根据愈合指数的平均值分组,愈合指数小于57.1 d/cm为A组( n=32),大于57.1 d/cm为B组( n=25)。于胫骨近端延长治疗结束后1个月行X线检查,采用Li分类法评估骨痂质量,并随访患儿胫骨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57例CPT患儿平均愈合指数为57.1 d/cm。A组手术时平均年龄为8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5.5个月,平均延长长度为5.9 cm,延长结束后1个月骨痂形态质量良好者占81%(26/32),愈合指数为39.1 d/cm。B组手术时平均年龄为100.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9.6个月,平均延长长度为4.9 cm,延长结束后1个月骨痂形态良好者占56%(14/25),愈合指数为80.1 d/cm。57例中,3例于胫骨延长过程中腓骨提前愈合,5例出现针道感染,3例踝关节僵硬,1例出现踝关节跖屈20°畸形,4例出现延长段成角畸形,8例膝关节活动受限。结论:CPT患儿胫骨延长过程中平均愈合指数为57.1 d/cm,存在腓骨提前愈合、延长段成角畸形等并发症,延长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骨痂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膝内翻畸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膝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采用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膝内翻畸形患者11例,均为男性,年龄(42±16)岁。其中左侧8例、右侧3例;均为骨折术后骨缺损,节段性骨缺损长度为(7.9±2.1) cm;10例为先天性膝内翻、1例为胫骨近段骨折畸形愈合致膝内翻。术前胫骨-股骨解剖轴外侧角为179°(178°,180°),股骨远端解剖轴外侧角为82°(81°,83°),膝关节关节线相交角为0°(0°,1°),胫骨近端解剖轴内侧角为83.1°±3.9°。7例应用单边外固定架、3例应用环形外固定架、1例应用混合式外固定架,采用顺行性骨搬移术治疗骨缺损及内翻畸形。其中3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者额外通过摆动夹钳矫正内翻、1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者在胫骨近段外侧安装铰链通过延长内侧的螺纹杆矫正内翻。术后测量单边和混合式外固定架近端固定针或环形外固定架的近端环与膝关节面的夹角、下肢机械轴偏向、下肢机械轴通过胫骨平台关节面的位置、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畸形矫正的角度、骨愈合时间、骨愈合指数、Paley的功能评分及并发症种类。结果: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拆除外固定架后的随访时间为11(3,25)个月。7例采用单边外固定架和1例采用混合式外固定架者近端固定针与关节面的夹角为0°(-1°,1°),3例采用环形外固定架者近端固定环和关节面的夹角分别为0°、0°、2°。治疗结束时,下肢机械轴偏向(-6±6) mm、下肢机械轴经过胫骨平台的58%±9%、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为90°(89°,92°)、矫正角度为7.2°±3.9°。治疗后所有患者骨缺损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愈合时间为(12±4)个月(范围7~20个月),骨愈合指数(1.6±0.6)个月/cm(范围1.2~2.9个月/cm);Paley功能评分结果为优7例和良4例。其中3例针道感染和2例软组织感染口服抗生素达到治愈,1例对接端皮肤卡入采用在新鲜化手术中切除卡入的软组织并处理骨折端后达到切口与对接端愈合。结论:顺行性骨搬移术可在治疗骨缺损的同时矫正膝内翻畸形,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所致畸形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儿童及青少年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所致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胫骨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矫正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患儿的病历资料,随访3年以上且资料齐全的患儿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0.1±2.5)岁(范围7.1~12.6岁)。均为单侧,左侧8例、右侧7例。比较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改变,包括病变范围(病灶纵向长度/胫骨长度)、胫骨冠状位及矢状位力线、双下肢不等长。结果:1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4±1.3)年(范围3.0~6.6岁)。术前均存在明显胫骨前弓畸形及跛行,其中7例有疲劳性疼痛、3例存在病理性骨折。术后疼痛症状消失,跛行改善9例、消失6例。15例患儿胫骨截骨或骨折端的骨愈合时间为(3.9±0.7)个月(范围3~5个月)。术前病变范围为0.41±0.17,术后即刻为0.38±0.17,末次随访时为0.30±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01, P=0.904)。术前胫骨前弓角为28.30°±6.62°(范围20°~45°),术后即刻为4.73°±1.53°,末次随访时为6.87°±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739, P<0.001)。术前胫骨在冠状面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近端内侧角及胫骨远端外侧角分别为87.50°±1.46°和88.30°±1.62°,术后即刻分别为88.40°±1.46°和88.70°±1.45°,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8.00°±1.39°和89.10°±1.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1.741, P=0.188; F=1.016, P=0.371)。术前双下肢不等长为(0.60±0.98) cm,末次随访时为(0.18±0.93)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96, P=0.761)。术后未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对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导致的胫骨畸形不行病灶刮除,仅行楔形截骨矫形恢复下肢力线,截骨近端开槽逆行交锁髓内钉固定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且不损伤青少年儿童的胫骨近、远端骺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1月— 2018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17例胫骨创伤性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60岁[(37.2±13.4)岁]。清创后骨缺损长度为4.6~14.0 cm[(8.6±2.8)cm]。所有患者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通过联合髓内导针引导控制搬移骨块的力线。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EFI)、患肢力线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协会(ASAMI)评分系统评定骨和功能结果。根据Paley分类标准记录并发症情况。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记录生理功能维度得分(PCS)、精神健康维度得分(MCS)评价生活质量,并与我国人口常模比较。结果:患者外固定架去除后随访12~37个月[(29.9±4.4)个月]。创面在骨搬移后均实现闭合,无须皮瓣转移手术。外固定时间为242~801 d[(436.5±154.6)d],EFI为35.7~60.5 d/cm[(50.6±6.2)d/cm]。1例患肢残留成角畸形,其余均力线恢复。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愈合,无感染复发。ASAMI评分骨愈合优良率88%,功能优良率94%。Paley分类并发症包括12个问题、7个障碍、1个后遗症。SF-36中PCS为(85.8±11.6)分,MCS为(69.6±11.1)分;与我国人口常模[PCS(87.6±16.8)分;MCS(78.8±15.4)分]相比,P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Ilizarov骨搬移联合髓内引导针技术可实现创面和骨折愈合,控制感染,恢复良好的患肢力线,虽然伴有一些并发症和心理影响,但可恢复患肢生理功能,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诊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包括三平面骨折和Tillaux骨折,同时可能合并胫骨干骨折和腓骨近端骨折。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由踝关节损伤机制和胫骨远端骨骺闭合程度共同决定骨折类型。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累及骨骺,延迟治疗、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均可能造成骨骺早闭,进而导致踝关节畸形甚至残疾,需注意及时正确诊断。过渡期骨折三维CT检查可显示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线的走行,提高诊断率并方便内固定垂直骨折线有效置入。目前,过渡期骨折的治疗方式多样,包括闭合复位石膏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螺钉固定等,但并未获得普遍共识,治疗不当易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引起骨关节炎等不良后果。因此,笔者对胫骨远端过渡期骨折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中心497例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单中心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PT)患儿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497例(507条患肢)CPT患儿的临床资料。利用健康信息系统提取并分析患儿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首诊年龄、首次出现症状年龄、合并症、户籍地等;以及治疗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或保守治疗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等。通过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提取并分析患儿影像学资料,包括Crawford分型、双下肢长度差异、是否伴有腓骨假关节以及假关节对应的胫骨的节段。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χ2检验。 结果:497例CPT患儿中,男305例(61.4%),女192例(38.6%),首次入院年龄(3.6±3.2)岁(范围:0.1~16.2岁)。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儿340例(68.4%),非NF1患儿157例(31.6%)。在合并NF1的患儿中,首发症状出现在1岁以内[74.1%(252/340)比66.2%(104/157), χ2=9.24, P=0.001]和发生骨折的比例[92.9%(316/340)比84.7%(133/157), χ2=8.33, P=0.004]明显高于不合并NF1患儿。影像学资料显示,507条患肢中Crawford Ⅳ型最多,共321例次(63.3%),其次为Crawford Ⅱ型100例次(19.7%)、Crawford Ⅲ型54例次(10.7%)和Crawford Ⅰ型32例次(6.3%)。CPT发生于胫骨近端1/3处14例次(2.8%),中段1/3处185例次(36.5%),远端1/3处308例次(60.8%)。合并腓骨假关节的患儿74例(14.9%)。胫骨近端外侧角为86.91°±5.21°(范围:72.17°~102.08°),胫骨远端外侧角为87.27°±10.73°(范围:51.07°~128.17°)。421例(84.7%)患儿接受了手术治疗,在我科手术次数为(3.1±2.4)次(范围:0~12次);76例(15.3%)患儿接受了保守治疗。手术并发症包括踝关节外翻77例、双下肢不等长71例、再骨折48例、骨髓炎11例、内固定物断裂10例。合并NF1患儿的手术次数多于不合并NF1患儿[(5.1±2.2)次比(2.1±1.8)次; t=14.93, P<0.01]。 结论:本组CPT患儿中Crawford Ⅳ型比例最高,且多见于胫骨中段或远端1/3。多数患儿的首次出现症状年龄在3岁以内。CPT手术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踝关节外翻和双下肢不等长;合并NF1的CPT患儿的首发症状更早且可能需要接受更多次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手风琴"技术在骨搬移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促进对合端骨愈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胫骨骨感染患者资料。男10例,女1例;年龄(47.0±9.7)岁。其中7例为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或外固定术后感染,4例为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手术行清创,敏感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根治性切除死亡或感染的骨段后,所有患者骨缺损长度为(6.6±2.9)cm,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进行骨搬移治疗。所有患者在搬移骨块与对合端接触后采用"手风琴"技术治疗。记录骨搬移过程中的对合时间、"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愈合时间以及骨搬移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在对合端进行植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7±0.5)年。对合时间为(30.8±6.8)周,"手风琴"技术治疗时间为(43.1±8.4)d,愈合时间为(31.6±9.0)周。所有患者均无明显疼痛,3例患者出现踝关节僵硬,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马蹄足畸形。结论:在Illizarov方法基础上使用"手风琴"技术,可以加速搬移骨段矿化,促进对合端骨愈合,无需手术植骨,可有效解决胫骨骨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临床护理路径引导扁平化责任制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引导扁平化责任制护理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聊城市中医医院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接诊的116例需行胫骨平台骨折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引导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术后6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撤拐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疼痛(25.46±6.94)分、稳定性(7.23±0.28)分、关节活动度(17.23±0.56)分、肌力(8.02±0.54)分、功能(17.03±1.02)分、屈膝畸形评分(8.23±1.2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28±5.68)分、(5.02±0.36)分、(12.64±0.62)分、(5.99±0.58)分、(13.06±1.12)分、(6.32±0.8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撤拐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6.77%(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3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23%(2/62),显著低于对照组24.07%(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引导扁平化责任制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能有效缩短/降低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撤拐时间、患肢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儿童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采用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的病例资料。测量手术前、取内固定时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胫腓骨X线片上测量双侧胫骨长度差值,测量胫骨干近端轴线和胫骨干远端轴线的成角度数(胫骨骨干角),观察有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胫骨骨折、骺板骨桥、伤口愈合不良、软组织激惹等并发症。评估正侧位X线片上胫骨成角矫正效果、术前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记录内固定留置时间、畸形矫正速率。结果:共15例纳入研究,男10例,女5例;左侧12例,右侧3例,合并腓骨假关节3例。手术时年龄(49.27±23.29)个月。15例均合并I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所有患儿矫正效果满意,内固定留置时间为(24.13±7.26)个月。胫骨成角畸形正位X线片平均矫正速率每月(0.77±0.09)°。1例出现U型钉松动移位、切割骺板,但无骨桥形成,予以再次手术更换U型钉。无一例感染、内固定断裂、胫骨骨折、骺板骨桥、伤口愈合不良、软组织激惹等其他并发症。正位片骨干角术前(29.72±6.87)°、取内固定时为(10.58±3.7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侧位片骨干角术前(17.95±9.56)°、取内固定时为(14.29±5.49)°,两者差异具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双侧胫骨长度差异(0.79±0.54)cm、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1.39±1.91)cm以及术前、术后双侧胫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型U型钉半骨骺阻滞术治疗I型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胫骨前外侧成角畸形,矫正速率高,损伤小,矫形效果满意,手术操作简单,能预防胫骨骨折;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