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蛙皮素多肽QUB2995的重组表达及其促胰岛素分泌活性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从阔褶水蛙皮肤分泌物中发现新型蛙皮素多肽,并鉴定其对胰岛细胞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方法:通过电刺激法提取阔褶水蛙皮肤分泌物,以分子克隆大量制备蛙皮素多肽单链并测序。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已知序列多肽QUB2995,并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化合成多肽,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确认合成多肽是否为之前发现的新型多肽QUB2995。用qPCR以及ELISA检测QUB2995对小鼠胰岛细胞MIN6及大鼠胰岛细胞INS-1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结果: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在亚洲阔褶水蛙的皮肤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新型蛙皮素多肽,命名为QUB2995(GAFGDFLKGAAKAGALKILSIAQCKLSGTC)。该蛙皮素多肽对小鼠胰岛细胞MIN6及大鼠胰岛细胞INS-1具有显著的促进胰岛细胞增殖以及胰岛素分泌作用,在10 -5 mol/L浓度下效果最为显著。 结论:从阔褶水蛙中发现了新型蛙皮素多肽并命名为QUB2995,其对小鼠胰岛MIN6及大鼠胰岛INS-1细胞具有显著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显示出作为治疗糖尿病药物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重指数对胰岛分离产量及胰岛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体重指数(BMI)分组的供体胰腺胰岛产量和功能差异。方法:纳入研究的93例胰腺均来自器官捐献者,根据亚洲人肥胖等级分组标准,将供体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组(BMI:18.50~22.99 kg/m 2)、超重组(BMI: 23.00~24.99 kg/m 2)和肥胖组(BMI≥25.00 kg/m 2)。利用Ricordi方法消化胰岛,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检测胰岛分离效率、胰岛活性,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试验(GSIS)检测胰岛素分泌能力。 结果:胰岛分离产量(IEQ)在肥胖组(BMI≥25.00 kg/m 2)更高( F=3.05, 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供体BMI水平与胰岛功能呈正相关性( r=0.37, P=0.01)。 结论:当供体BMI在一定范围内时,供体BMI水平越高,所得胰岛产量越高,且功能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临床胰岛制备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进一步加强临床胰岛制备技术的规范化程度,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国内多家开展胰岛移植工作的中心和本领域专家,在大量实践和充分探讨的基础上,针对胰岛制备中供者胰腺筛选、胰腺获取、胰腺保存、胰腺消化、胰岛纯化及胰岛培养和胰岛质量鉴定等方面的技术,制订了此操作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病毒介导Wnt蛋白5a基因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Wnt信号通路蛋白5a(Wnt5a)基因过表达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结扎雄性SD大鼠冠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按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只)和假手术组(20只),4周后超声检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分离大鼠BMSC并在体外培养纯化,建立Wnt5a稳定沉默(sh-Wnt5a)和过表达的(oe-Wnt5a)BMSC细胞株,采用划痕实验检测Wnt5a沉默和过表达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检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干细胞因子(SCF)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含量;B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实验共分4组:心肌梗死对照组,生理盐水组、BMSC组和oe-Wnt5a组。移植治疗4周后,超声检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后取材大鼠心肌,冰冻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检测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移植后大鼠心肌组织中Wnt5a、桩蛋白(Paxillin)、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Ca 2+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MKⅡ)和钙敏感受体(CaSR)蛋白的表达,两组和多组间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1)成功建立Wnt5a稳定沉默和过表达的BMSC细胞模型。sh-Wnt5a组细胞迁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1.02比18.71±3.02, t=6.542, P<0.01),oe-Wnt5a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3.33±7.95比18.71±3.02, t=5.014, P<0.01)。(2)ELISA结果显示,BMSC组及oe-Wnt5a组的血清中IGF-1、VEGF、SCF和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5 473.20±474.55)、(1 237.85±173.90)、(548.09±77.06)、(136.14±37.41) pg/ml比(3 799.20±384.99)、(652.32±95.34)、(352.78±65.89)、(62.92±12.93) pg/ml, t=4.745、5.114、3.337、3.204, P<0.05];oe-Wnt5a组的血清中IGF-1、VEGF、SCF和HGF的浓度明显高于BMSC组[(6 264.31±498.87)、(1 445.75±179.58)、(663.22±79.71)、(238.15±62.09) pg/ml比(5 473.20±474.55)、(1 237.85±173.90)、(548.09±77.06)、(136.14±37.41) pg/ml, t=3.990、5.441、3.799、3.437, P<0.05]。(3)移植治疗4周,大鼠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有所改善。BMSC组的Wnt5a、Paxillin、C-KIT、和CaSR蛋白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33.37±7.34、86.71±13.12、57.67±11.23、96.45±11.45比14.19±5.26、61.62±10.76、26.81±7.89、64.01±7.75, t=3.679、3.561、3.895、4.064, P<0.05);oe-Wnt5a组的Wnt5a、Paxillin、C-KIT、CAMKⅡ和CaSR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60.33±10.12、90.22±15.42、86.44±12.45、73.30±11.34、108.69±14.43比14.19±5.26、61.62±10.76、26.81±7.89、47.66±9.87、64.01±7.75, t=7.007、2.635、7.007、2.954、4.725, P<0.05)。Wnt5a和C-KIT蛋白表达显著高于BMSC组(60.33±10.12、86.44±12.45比33.37±7.34、57.67±11.23, t=3.735、2.972, P<0.05)BMSC组和Oe-Wnt5a的心梗面积小于心肌梗死组(20.98±1.46、14.14±3.11比32.79±3.96, t=4.825、6.415, P<0.05),Oe-Wnt5a组的梗死面积小于BMSC组(14.14±3.11比20.98±1.46, t=3.448, P<0.05)。 结论:Wnt5α基因过表达能有效促进BMSC的迁移及细胞因子的表达,过表达Wnt5a的BMSC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比单独移植BMSC疗效更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基丁香酚保护胰岛细胞免受缺氧/复氧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基丁香酚对胰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6~8周雄性BALB/c小鼠分离纯化胰岛,将其分为正常对照(Normal)组(普通培养,不予任何处理)、缺氧/复氧(H/R)组(予H/R处理)、H/R+二甲基亚砜(DMSO)组[予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和H/R处理];H/R+甲基丁香酚(Me)组(予以甲基丁香酚和H/R处理)。使用吖啶橙/碘化丙啶双染,对每组胰岛细胞进行活力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胰岛细胞功能,即胰岛素分泌情况。选取小鼠的胰岛β细胞系Min6细胞,通过CCK8检测甲基丁香酚在不同的浓度梯度下对正常培养和经H/R处理后的胰岛细胞的增殖活性影响。再将Min6细胞按照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对照(Normal)组、缺氧/复氧(H/R)组、H/R+二甲基亚砜(DMSO)组和H/R+甲基丁香酚(Me)组,分组定义同小鼠原代胰岛。通过流式细胞术和Hoechst 33342核染色检测各组Min6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p-JNK、p-p38、JNK、p38、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情况。所得数据用单因素ANOVA或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H/R组原代胰岛细胞死亡细胞占比为(29.47±2.65)%,较Normal组的(7.63±1.53)%明显上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H/R+Me组胰岛死亡细胞占比为(20.63±3.07)%,较H/R组和H/R+DMSO组的(29.47±2.65)%和(30.13±1.50)%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和 P<0.01)。在高糖刺激下,H/R+Me组胰岛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为(1.76±0.08)mg/L,较H/R组和H/R+DMSO组的(1.24±0.14)mg/L和(1.27±0.05)mg/L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正常的Min6细胞经甲基丁香酚处理后,在一定浓度范围(0~40 μmol/L)内,对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经H/R处理的Min6细胞,予甲基丁香酚(5 μmol/L)后,细胞活性较未添加甲基丁香酚组增加(1.19±0.03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H/R组和H/R+DMSO组相比,H/R+Me组细胞的总凋亡率下降(Hoechst 33342染色:14.50%±1.05%和23.30%±1.18%,14.50%±1.05%和22.77±1.75%, P值均<0.001;流式细胞术:4.36%±0.54%和21.44%±1.02%,4.36%±0.54%和21.68%±3.06%, P值均<0.01),p-JNK和p-p38表达受到抑制(p-JNK:0.77±0.06和1.03±0.05,0.77±0.06和0.93±0.04, P值均<0.001;p-p38:0.80±0.05和1.01±0.08,0.80±0.05和1.00±0.05, P值均<0.05),Bcl-2/Bax比值升高(1.62±0.13和0.72±0.10,1.62±0.13和0.74±0.13, P值均<0.01)。 结论:甲基丁香酚可改善经H/R的胰岛活力和功能,并抑制经H/R的Min6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JNK和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供体因素和胰腺特点对胰岛制备成功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供体胰腺特点与胰岛制备成功率的相关性,探讨适合中国人胰岛移植的供体筛选标准,为优化胰岛制备方案和胰岛移植效果提供有力依据。方法:根据胰岛制备成功否,将纳入研究的113例胰岛制备样本分为成功组(胰岛产量IEQ≥250 000,且纯度≥30%,且活性≥80%)和失败组(胰岛产量IEQ<250 000或纯度<30%或活性<80%)。利用Ricordi方法消化胰腺,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检测胰岛制备效率、胰岛活性、胰岛纯度。结果:胰岛制备成功组的供体年龄显著低于失败组( t=2.479, P=0.015),且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本研究纳入标准所覆盖的年龄范围内,供体年龄与胰岛制备产量(IEQ)存在显著相关性( r=-0.214, P=0.048);胰岛制备成功组供体胰腺胰周脂肪较多( z=-2.007, P=0.045),且胰腺消化率( t=2.133, P=0.035)和胰岛回收率( t=5.912, P=0.001)显著高于失败组。 结论:在本研究纳入标准所覆盖的年龄、胰腺重量和胰周脂肪的范围内,供体年龄与胰岛制备产量(IEQ)呈负相关,胰腺重量越大、胰周脂肪越多,胰岛制备成功率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抑制NLRC5调控CD4 +T细胞功能对小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抑制NLRC5调控CD4 +T细胞功能对小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富集小鼠(购自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脾脏来源CD4 +T细胞,转染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载体NLRC5-RNA干扰(RNAi)-绿色荧光蛋白(GFP);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T细胞组和NLRC5-RNAi组,每组5只。建立小鼠胰岛移植和皮肤移植模型,术前回输已转染慢病毒的CD4 +T细胞,术后观察各组胰岛和皮肤移植物生存情况,并于术后第7天检测移植胰岛和移植皮肤外周血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内淋巴细胞亚群分化情况。组间差异采用 t检验。 结果:移植术后NLRC5-RNAi组胰岛移植物葡萄糖耐受更好。NLRC5-RNAi组胰岛中位生存时间[(19.0±3.4) d]较对照组[(11.6±1.9) d, t=5.156, P<0.01]和T细胞组[(10.0±1.4) d, t=4.151, P<0.01]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C5-RNAi组皮肤移植物的中位生存时间[(15.4±3.8) d]较对照组[(8.0±0.9) d, t=3.375, P<0.05]和T细胞组[(7.8±0.8) d, t=3.848, P<0.05]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提示胰岛移植NLRC5-RNAi组IL-10表达量[(344.0±4.1) ng/L]较其他组升高( t=124.141, P<0.01),IFN-γ表达量[(85.1±6.6) ng/L]较其他组降低( t=7.633,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肤移植NLRC5-RNAi组IL-10表达量[(275.9±12.5) ng/L]较其他组升高;IFN-γ表达量[(96.6±2.5) ng/L]较其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490, P<0.01);流式细胞术提示胰岛移植NLRC5-RNAi组脾脏细胞中辅助性T细胞(Th2)含量[(0.190±0.053)%]较其他组升高( t=5.220, P<0.05),Th1含量[(0.810±0.036)%]较其他组降低( t=6.219, P<0.05);皮肤移植NLRC5-RNAi组Th2含量[(0.130±0.012)%]较其他组升高( t=21.060, P<0.01),Th1含量[(0.180±0.026)%]较其他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248, P<0.05)。 结论:抑制NLRC5基因表达后,CD4 +T细胞分化偏向Th2,表达Th2型细胞因子增多,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移植物存活时间,对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共培养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胰岛细胞共培养体系下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可能性。方法:无菌条件下从Wistar大鼠的股骨及胫骨分离纯化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表面标志物CD 44和CD 90表达;行成骨方向及成脂肪方向诱导分化,采用茜素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分离纯化大鼠胰腺的胰岛细胞,采用双硫腙染色鉴定。使用ELISA法检测胰岛细胞培养液的基础胰岛素水平;分别加入含葡萄糖5.6 mmol/L(低糖)和25.0 mmol/L(高糖)的培养液,ELISA法检测胰岛素释放量。取第5代BMSCs和胰岛细胞,随机分为干细胞单独培养组(干细胞组)、干细胞-胰岛细胞共培养组(共培养组)及胰岛细胞单独培养组(胰岛组),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各组BMSCs的形态学变化;使用ELISA法检测各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及高、低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量;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共培养组诱导形成的胰岛样细胞团的胰岛素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胰岛样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BMSCs表面标志物CD 44和CD 90的阳性率分别为99.48%、99.50%,经成骨方向诱导分化形成多个钙结节,经成脂肪方向诱导分化胞质内形成较多脂滴。双硫腙染色显示胰岛中β细胞呈棕红色,每个胰腺可获得胰岛约450个,平均纯度达80%。低糖、高糖组刺激后胰岛的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7.105±1.551)mIU/ml和(20.231±1.592)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培养组培养7 d后,见局部干细胞开始聚拢并以出芽的方式向上生长成小团块,直至最后形成球形的胰岛样细胞团结构。干细胞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0.5 mIU/L;胰岛组培养5 d胰岛素分泌量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13 d时降至最高值的20%;共培养组胰岛素水平在5 d时达到峰值,13 d时仍维持在峰值水平的40%左右,胰岛组与共培养组8、10、13 d基础胰岛素分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高糖和低糖刺激后胰岛组胰岛和共培养组诱导形成的胰岛样细胞团的胰岛素释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14 d后,共培养组胰岛样细胞团内出现大量棕黄色颗粒,超微结构中出现较多分泌颗粒和粗面内质网,呈现较活跃的蛋白质分泌功能。 结论:BMSCs与胰岛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能诱导BMSCs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该细胞团表达胰岛素蛋白,具有较成熟的胰岛素分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细胞RNA测序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单细胞RNA测序技术(single cell RNA sequencing, scRNA-seq)从单个细胞水平分析细胞转录组,能够发现细胞中基因突变引起的差异表达。基于胰岛的发育图谱和异质性特征描绘是目前scRNA-seq在糖尿病中的主要应用;还可用于标记和纯化胰岛成体干细胞中功能性β细胞,有望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移植成功率;该技术帮助研究糖尿病β细胞去分化和免疫调节,应用于糖尿病治疗。同时,scRNA-seq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运用已经起步,即将迎来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肉桂叶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研究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叶的化学成分,采用大孔树脂、ODS、硅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肉桂叶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共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分别为(7S,8S)-4,9,7'-trihydroxy-3,3',5'-trimethoxy-8-O-4'-neolignan 7-O-β-D-glucopyranoside(1)、蚱蜢酮(2)、柑橘苷 A(3)、loliolide-β-D-glucopyranoside(4)、methyl dihydromelilotoside(5)、methyl 2-phenylpropanoate-2-O-β-D-apiofuranosyl-(1 →6)-O-β-D-glucopyranoside(6)、2,3-dihydroxy-1-(4-hydroxyl-3,5-dimethoxyphenyl)-1-propanone(7)、4-O-(2-hydroxy-1-hydroxymethylethyl)-dihydroconiferyl alcohol(8).化合物 1 为新的苯丙素葡萄糖苷,化合物 3~5、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对化合物1~8进行体外降血糖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在10.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2、3、7和8可以增加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