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诊断和抗生素使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通过探讨在耐药菌流行形势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感染的诊治问题,得出结论:早期不推荐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应重视院内感染的防治;需结合临床信息综合判断感染、识别感染灶;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患者脏器功能情况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抗生素的疗程取决于对患者的综合处理,特别是对感染灶的处理是否及时、彻底;对泛耐药细菌的目标联合治疗方案需结合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及主要风险归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流行病学趋势及主要风险归因。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收集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死亡率、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准化死亡率(ASMR)。根据GBD数据库2019年全世界标准化人口结构计算年龄标准化率。观察指标:(1)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3)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ASIR和ASMR变化趋势。(4)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死亡主要风险归因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采用Joinpoint(V.4.7.0.0)软件回归计算不同时段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变化率、年平均变化率(AAPC)及其95%可信区间( CI)。采用STATA(V.15.0)软件中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控制两个变量,不同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对胰腺癌发病和死亡风险的影响,风险效应值采用相对危险度(95% CI)表示。 结果:(1)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国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7/10万上升至85~89岁的64.01/10万,其中男性从0.09/10万上升至94.71/10万,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47.47/10万;死亡率从0.04/10万上升至79.58/10万,其中男性从0.05/10万上升至116.50/10万,女性从0.03/10万上升至59.69/10万。日本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3/10万上升至85~89岁的162.26/10万,其中男性从0.03/10万上升至177.67/10万,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153.67/10万;死亡率从0.02/10万上升至154.88/10万,其中男性从0.02/10万上升至170.93/10万,女性从0.02/10万上升至145.94/10万。韩国胰腺癌发病率从15~19岁的0.04/10万上升至85~89岁136.78/10万,其中男性从0.03/10万上升至153.78/10万,女性从0.04/10万上升至129.73/10万;死亡率从0.02/10万上升至135.98/10万,其中男性从0.02/10万上升至156.21/10万,女性从0.02/10万上升至127.59/10万。中国胰腺癌人群发病和死亡人数高峰均出现在65~69岁男性群体,不同年龄组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日本胰腺癌人群发病人数高峰出现在80~84岁女性群体,死亡人数高峰出现在75~79岁男性群体,<80岁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80岁女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韩国胰腺癌人群发病人数高峰出现在80~84岁女性群体,死亡人数高峰出现在70~74岁男性群体,<75岁男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女性,≥75岁女性发病、死亡人数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2)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效应:矫正时期-队列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升高,其中女性较男性更明显,日本人群较中国、韩国人群更明显。时期效应:矫正年龄-队列效应,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人群时期效应更显著。队列效应:矫正年龄-时期效应,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死亡率风险均降低。(3)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ASIR和ASMR变化趋势。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ASIR、ASMR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ASIR、ASMR分别为1990年的1.82倍、1.79倍。日本胰腺癌ASIR、ASMR均呈缓慢上升趋势,2019年ASIR、ASMR分别为1990年的1.09倍、1.05倍。韩国胰腺癌ASIR、ASMR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再缓慢上升趋势。1990—2019年中国胰腺癌ASIR的AAPC为2.08%(95% CI为1.91%~2.24%, P<0.05);ASMR的AAPC为2.02%(95% CI为1.86%~2.19%, P<0.05)。日本胰腺癌ASIR的AAPC为0.28%(95% CI为0.15%~0.42%, P<0.05);ASMR的AAPC为0.13%(95% CI为0.03%~0.24%, P<0.05)。韩国胰腺癌ASIR的AAPC为0.50%(95% CI为0.21%~0.80%, P<0.05);ASMR的AAPC为0.15%(95% CI为-0.10%~0.40%, P>0.05)。(4)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死亡主要风险归因变化趋势。1990—2019年中国、日本、韩国胰腺癌死亡主要风险归因依次为吸烟、高空腹血糖和高体质量指数(BMI)。主要风险归因为吸烟的胰腺癌死亡占比趋势显示:中国男性由1990年的31.4%上升至2000年的34.1%,继下降至2015年的31.1%,后呈缓慢上升趋势至2019年的31.7%;女性由1990年的6.7%上升至2005年的10.4%,继下降至2019年的8.7%。日本男性由1990年的38.8%下降至2019年的26.9%;女性由1990年的20.9%下降至2019年的14.8%。韩国男性由1990年的37.5%下降至2019年的30.3%;女性由1990年的12.6%下降至2019年的10.0%。主要风险归因为高空腹血糖的胰腺癌死亡占比趋势显示:中国男性由1990年的5.9%上升至2019年的7.1%;女性由1990年的6.2%上升至2019年的6.8%。日本男性由1990年的7.0%上升至2019年的7.7%;女性由1990年的5.0%上升至2019年的5.5%。韩国男性由1990年的6.8%上升至2019年的9.7%;女性由1990年的6.1%上升至2019年的8.2%。主要风险归因为高BMI的胰腺癌死亡占比趋势显示:中国男性由1990年的1.3%上升至2019年的3.0%;女性由1990年的2.1%上升至2019年的4.3%。日本男性由1990年的2.0%上升至2019年的2.4%;女性由1990年的3.1%上升至2019年的3.4%。韩国男性由1990年的1.9%上升至2019年的3.1%;女性由1990年的3.4%上升至2019年的4.3%。 结论:中国胰腺癌发病率仍然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日本和韩国趋于稳定。女性尤其是老年女性的胰腺癌发病状况更需要得到关注。吸烟仍是最需要重视的胰腺癌危险因素;同时应更加关注高空腹血糖和高BMI增加罹患胰腺癌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全胰腺切除术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全胰腺切除术(TP)对胰头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检索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并筛选出2010年至2016年间3 676例胰头癌患者,其中3 559例行PD(PD组),117例行TP(TP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混杂因素,最终PD组与TP组各117例匹配成功。应用Kaplan-Meier曲线观察匹配前和匹配后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率及癌症特异生存率,利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评估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对胰头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匹配前PD组3 559例患者1、3、5年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2.8%、35.1%、24.9%,中位生存时间为23.89个月;TP组117例患者分别为67.9%、29.4%、26.1%和21.5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匹配后,PD组117例患者1、3、5年癌症特异生存率分别为77.8%、44.5%、31.8%,中位生存时间为31.50个月,显著优于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总体生存率与癌症特异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方式、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病理类型是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率及癌症相关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D的生存获益显著优于TP,临床上对胰头癌患者行TP治疗需慎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胰腺体外震波碎石术(pancreatic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lithotripsy,P-ESWL)是治疗胰管结石的重要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充分认可。但有关P-ESWL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国际与国内均尚未形成相关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P-ESWL的临床应用,由中国医师协会胰腺病学专业委员会及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在参考国内外P-ESWL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经验,组织国内专家编写了本共识。该共识重点介绍了P-ESWL的设备、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旨在提高相关专科医师对P-ESWL的认识,规范P-ESWL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评估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高,因此对急性胰腺炎患儿进行早期充分的评估,早期识别导致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风险因素,并予以积极的干预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的转归有重要影响。本文总结国内外临床指南或共识,从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早期筛查评估及治疗措施等方面,阐述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27例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儿童AP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A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AP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AP患儿,其中MAP组161例,SAP组66例。AP患儿中位年龄12.00(8.00,16.00)岁,男性126例(占55.51%),首发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为主(分别占97.36%,61.67%和14.10%),21例(9.2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例(1.76%)患儿因合并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性休克等发生院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显示,AP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17岁(占85.02%);病因以胆源性疾病(29.96%)、病毒感染(29.07%)和特发性因素(19.82%)为主;2011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呈波动趋势,其中2018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连续3年上升。与MAP组比较,SAP组患儿年龄明显更大,女性比例、农村来源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住院费用、病因为创伤性因素和药物性因素比例明显更高,血钙水平、病因为病毒感染因素比例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长(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 OR)=1.49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93~1.728〕和年龄( OR=1.352,95% CI为1.182~1.546)可能与儿童发生SAP密切相关(均 P<0.001)。 结论:儿童AP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总体病死率较低;胆源性疾病、病毒感染和特发性因素是常见病因;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可能是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肥胖和2型糖尿病对胰腺癌促进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肥胖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和多种慢性代谢疾病密切相关。肥胖来自于能量获得和消耗不平衡,而胰腺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内外分泌器官之一,兼具着促进消化吸收和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作用,在能量代谢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证据证明肥胖、糖尿病及其造成的代谢异常与胰腺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是胰腺癌发病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导致患者预后不良。本文综述了肥胖和2型糖尿病相关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流行病学证据、病生理基础、潜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基于代谢异常的胰腺癌治疗靶点和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021年第八届天津海河胰腺疾病高峰论坛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1年第八届天津海河胰腺疾病高峰论坛于2021年11月27日在线上举行,由天津市医师协会胰腺病学分会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胰腺病学分会共同主办,武警特色医学中心和南开医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的30余位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20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围绕胰腺疾病各方面内容作了专题报告和病例讨论,有效促进了胰腺病学的学术交流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酒精性脂肪性胰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全球肥胖问题的日益严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胰腺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pancreas disease,NAFPD)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NAFPD被认为是代谢综合征的胰腺表现,包含了从胰腺脂肪沉积到胰腺炎症以及由此导致的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并可能导致糖代谢障碍、2型糖尿病、急慢性胰腺炎甚至胰腺癌等疾病。本文就NAFPD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生理基础、临床诊断、临床意义和治疗等方面的特点作一综述,以期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相对罕见的异质性肿瘤,既往被认为是一种恶性程度不高的惰性肿瘤。但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转移的潜能。它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的部位,其中胃肠道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类型。由于内镜和影像学等检查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与之相关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尽管国内外各中心的研究多为小样本回顾性分析,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尚存在争议且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加以支持,但随着国内外相应指南的提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也正逐步走向规范化。文中结合有关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