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耳巢鼠的年龄划分
编辑人员丨2023/8/26
采用频次分布法分析2012-2022年采自贵州省余庆县和凯里市的91只红耳巢鼠Micromys eryth1rotis样本的体重和胴体重,结合其繁殖状况特征,确定4个年龄组的体重和胴体重划分标准,体重标准为:幼年组≤6.00 g,亚成年组6.01~8.00 g,成年组8.01~10.00 g,老年组>10.00 g;胴体重标准为:幼年组≤4.70 g,亚成年组4.71~5.90 g,成年组5.91~7.10 g,老年组>7.10 g.不同年龄组间平均体重、胴体重、体长、尾长等指标差异极显著,体重法和胴体重法鉴定年龄结果总体吻合率为93.41%.研究填补了我国红耳巢鼠年龄鉴定标准的空白,为其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26
-
河南省4家大型屠宰场中预冷后肉鸡胴体沙门菌污染水平及耐药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河南省4家大型屠宰场中预冷后肉鸡胴体沙门菌污染水平及耐药状况.方法 以河南省4家屠宰量为15000~50000羽/日的大型屠宰场为采样点,共采集269份预冷后肉鸡胴体进行沙门菌污染检测,对样品中沙门菌进行检测和分离,采用微量半同体氯化镁孔雀绿最可能数(MPN)法对样品中沙门菌进行定量检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8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分离出沙门菌131株,污染率为48.7%,平均污染水平为1.32 MPN/g.131株沙门菌共检出8种血清型,其中肠炎沙门菌最多,为93株(71.0%),其次为印第安纳沙门菌21株(16.0%).只有2株肠炎沙门菌(1.5%)对所有测试的抗生素敏感,其余129菌株对8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奈啶酸(NAL)的耐药率最高,为79.4%(104株),多重耐药菌株为51株(38.9%).结论 河南省4家大型屠宰场中预冷后肉鸡胴体沙门菌污染率较高,污染水平较为严重,血清型复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南草原高原鼢鼠年龄划分及其组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建立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可为对其的监测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15年5月、10月分别在甘南草原碌曲县采用夹捕法捕捉高原鼢鼠469只(雄鼠209只,雌鼠260只),在对样本进行逐个解剖和数据记录之后,参考其体重、体长、胴体重及毛色等,对高原鼢鼠的年龄划分标准进行研究.依据胴体重将高原鼢鼠分为6组:亚成年组(雄<144g,雌<106 g),成年Ⅰ组(雄144~210g,雌106~ 148g)、成年Ⅱ组(雄211~ 276g,雌149~ 190g)、成年Ⅲ组(雄277~342g,雌191~232g)、成年Ⅳ组(雄343~408g,雌233~274g)和老年组(雄>409g,雌>275g).年龄结构表显示,不同的季节和不同地理区域高原鼢鼠的种群年龄结构类型均为增长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华蟾蜍体重及脏器大小对禁食和重喂食处理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两栖动物的体重和内脏器官大小可随环境条件而变化,具有表型可塑性,但实验例证较少,尤其缺乏与可变的食物可利用性有关的研究.本研究以捕自安徽省定远县县郊的雌、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自由取食组、禁食1周组、禁食2周组、重喂食1周组和重喂食2周组其体重、内脏器官湿重和干重的变化情况.1)中华蟾蜍的体重、胴体湿重和干重均无明显的性别(P>0.05)和组间(P>0.05)差异.2)雌蟾胃的湿重、干重和大肠湿重高于雄蟾(P< 0.05),其他内脏器官(小肠、胸腺、心、肝、肺、脂肪体、脾和肾)的湿重和干重均无性别差异(P>0.05);雄蟾上述指标均无组间差异(P> 0.05);雌蟾的胃湿重和大肠湿重均无组间差异(P>0.05),但胃干重自由取食组高于重喂食1周组(P<0.05).禁食2周组的小肠湿重下降,低于自由取食组、重喂食1周和2周组(P< 0.05).3)禁食1周组的心湿重高于重喂食2周组(P<0.05).结果表明,中华蟾蜍在整体水平不受短期禁食和重喂食处理的影响,器官水平可能主要依赖适度饥饿而导致的心肌功能的提升和消化道的可塑性来应对变化的食物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牦牛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分析及营养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畜禽屠宰和消费均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仅肉牛的屠宰量约达到2100万头,屠宰后的胴体是主要被加工和消费的肉产品,约占牛活重的52%,而头、蹄、内脏、骨、血等副产物占牛活重的48%,加工消费则相对较少[1-2].在牛副产物中也含有大量的可供消费和利用的资源[2-5],如牛心、牛肝等内脏可制作酱卤制品和菜肴;牛血液中可提取免疫球蛋白,胰脏可提取胰蛋白酶等.这些副产物中还包含着重要的食物资源,平滑肌和心肌.从营养角度看,牛副产物中的平滑肌和心肌等是否具有与骨骼肌类似的开发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防御性攻击行为对黑线仓鼠能量收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攻击行为是增强个体生存能力和提高繁殖成功机会的最有效竞争方式之一.为理解攻击行为对小型哺乳动物能量学收支策略的影响,以具有独居且好斗习性的黑线仓鼠为研究对象,基于居留者—入侵者 (residentintruder) 争斗方式将入侵鼠放入居留鼠笼中 (10 min/d),21d后测定能量摄入、基础代谢率 (BMR),分析BMR和内脏器官重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攻击行为使居留组BMR增加了26.2%,使摄入能和消化能显著增加.居留组体重、胴体重以及某些代谢活性器官 (肝脏、肺脏、肾脏、胃、小肠和盲肠) 重量显著增加,且这些器官重量与BMR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增加能量摄入和BMR是黑线仓鼠应对攻击行为的主要能量学收支策略;在种内个体之间强烈的攻击行为可能是该鼠维持较高水平BMR的原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陕西省某活鸡屠宰场肉鸡相关样品中沙门菌定量检测及污染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肉鸡屠宰加工中不同时间和环节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关键点.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从陕西省某活鸡屠宰场不同环节定期采集活鸡肛拭子标本、整鸡胴体和鸡肉样品,使用最大可能数(MPN)法对沙门菌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分离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沙门菌进行鉴定,同时结合血清凝集技术对沙门菌鉴定结果进行确认.结果 采集的284份样品中有67份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23.6%,平均MPN值为0.051 6 MPN/g.2017年7月采集的样品沙门菌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为37.8% (14/37),平均MPN值为0.064 7 MPN/g;2016年11月检出率最低,为13.9% (5/36),平均MPN值为0.043 6 MPN/g.不同屠宰环节中,浸烫褪毛后整鸡胴体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3.3%,26/60),平均MPN值为0.060 5 MPN/g;分割后冷冻前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低(18.3%,11/60),平均MPN值为0.036 8 MPN/g,略高于储存配送过程整鸡胴体/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水平(0.035 8 MPN/g).结论 活鸡屠宰过程沙门菌的检出率与MPN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不同屠宰加工环节存在纵向和交叉污染,应对活鸡屠宰加工过程沙门菌污染严重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顺义区零售鸡胴体中弯曲菌分布与分子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北京市顺义区鸡胴体中弯曲菌分布和分子特征,为顺义区弯曲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批发市场和零售店鸡胴体60份,采用滤膜法分离培养弯曲菌,对分离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并构建最小生成树.结果 鸡胴体中弯曲菌检出率为75.0% (45/60),空肠弯曲菌与结肠弯曲菌占比分别为38.0%(19/50)和62.0%(31/50).批发市场和零售店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86.0%(37/43)和47.1%(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77,P<0.05);5~7月空肠弯曲菌检出率分别为10.0%(2/20)、40.0%(8/20)和45.0%(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4,P<0.05).19株空肠弯曲菌共分为13个ST型;28株结肠弯曲菌共分为16个ST型.空肠弯曲菌耐药率前五位由高至低依次为四环素(100.0%,19/19)、萘啶酸(100.0%,19/19)、环丙沙星(94.7%,18/19)、氟苯尼考(57.9%,11/19)、庆大霉素(36.8%,7/19);结肠弯曲菌耐药率前五位由高至低依次为萘啶酸(100.0%,31/31)、环丙沙星(100.0%,31/31)、四环素(93.5%,29/31)、链霉素(93.5%,29/31)、庆大霉素(83.9%,26/31).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多重耐药率分别为68.4%(13/19)和93.5%(29/31).结论 北京市顺义区市场零售鸡胴体中弯曲菌污染水平较高,结肠弯曲菌为污染的优势菌种.批发市场鸡胴体污染弯曲菌的情况比零售店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本土绵羊品种GH与IGF-1基因多态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生长性状是绵羊育种中关注的重要性状.GH和IGF-1基因已被证明是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候选基因.因此,了解中国本土绵羊GH和IGF-1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将为提高本土绵羊的生产效率、制定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措施奠定基础.本研究以本土绵羊品种呼伦贝尔羊、藏羊、湖羊、阿勒泰羊、小尾寒羊和滩羊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澳白羊为参考,通过Sanger测序检测了340只绵羊GH和IGF-1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发现,GH和IGF-1基因外显子区分别检测到11个和3个SNPs,呈品种特异性分布,在群体中处于低度至中度多态.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GH基因的SNP1、SNP3、SNP6、SNP7和SNP8呈强连锁不平衡,构建的7种单倍型中,CGACAG是优势单倍型(52.6%),而IGF-1基因的3个SNPs之间连锁关系很弱.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检测到的14个SNPs中GH的SNP2、SNP4、SNP8和IGF-1的SNP1、SNP3为新发现的多态位点,其中SNP4和SNP9为错义突变,可能会导致编码蛋白质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发生改变.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本土品种和澳白羊相比,湖羊的GH和IGF-1基因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已有研究证实GH的SNP6和SNP9以及IGF-1的SNP2不同基因型与绵羊的生长和胴体性状相关联,且在本土品种中均有多态,推测GH基因的SNP6、SNP9和IGF-1基因的SNP2可作为本土绵羊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SNP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NF-κB、25-(OH)D3、CK-MB在儿童病毒性腹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病毒性腹泻属于感染性腹泻的一种,由病毒感染所致,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呕吐、排便次数增多、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等,其中以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感染性腹泻最为常见,另外因儿童各器官功能与成人相比尚未发育成熟,免疫功能低下,加之消化系统酶系活性较低、消化液分泌不足,较易受到病毒入侵,最终导致病毒性腹泻的发生[1-3].目前随着临床上对病毒性腹泻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此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关,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临床上被认为与机体炎症反应相关,认为其在腹泻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研究显示[5],维生素 D在肠道正常防御中就有重要的意义,适量的维生素 D可保证肠道黏膜细胞发挥正常功能,但当其缺乏时肠道正常防御被破坏,临床上常用 25 羟基维生素 D3 (25 Hydroxylic Vitamin D3,25-(OH)D3)水平高低评价机体维生素D含量.另外腹泻发生后患儿多伴随着胴体过量产生、水分缺失等表现,上述表现可诱发酸中毒或者脱水,进而损伤心肌,心肌损伤可导致心肌酶谱改变,其 中 以 肌 酸 激 酶 同 工 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CK-MB)升高最为常见[6].目前已有上述各项指标在腹泻中的研究,但并未有研究将三者联合应用于病毒性腹泻的诊断中,鉴于此,在本文中首先分析病毒性腹泻患儿血中上述指标含量,再次分析三者对此病的诊断价值,以期望用于临床此病的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