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病死率及死亡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接受手术的全部51例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资料。男性34例,女性17例,年龄(63±8)岁(范围:44~82岁)。患者发生室间隔穿孔至手术的时间为(44±39)d(范围:3~187 d)。采用 t检验和χ 2检验对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 结果:8例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死亡,43例存活,术后30 d病死率为15.7%(8/51)。3例患者在室间隔穿孔1周内接受手术,其中死亡2例;推迟至4周后手术,院内病死率为6.5%(2/3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肌酐水平、心功能Ⅳ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后血液滤过治疗、术后第1天肌酐水平、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4周与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 OR=1.32,95 %CI:1.05~1.75, P=0.033)、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Ⅳ级( OR=2.25,95 %CI:1.62~2.82, P=0.003)、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OR=1.82,95 %CI:1.31~2.43, P=0.001)、术前肾功能不全( OR=1.78,95 %CI:1.26~2.32, P=0.015)、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 OR=2.50,95 %CI:1.52~2.98, P=0.012)是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外科手术是处理心肌梗死继发室间隔穿孔的有效手段,患者高龄、心功能Ⅳ级、术前肾功能不全、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手术距室间隔穿孔时间<1周是患者发生外科手术后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9月—2021年9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的32例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9例;年龄32~74(53.8±9.2)岁;三尖瓣置换术30例,三尖瓣成形术2例;16例于胸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16例经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完成手术。观察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随访结果,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术后生存率。结果:3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体外循环时间121.0(80.5,187.3)min,ICU停留时间4.0(2.0,10.5)d,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1.0(16.3,87.3)h,术后住院20.0(12.0,29.0)d。围术期死亡8例(25.0%,8/32),24例(75.0%,24/32)治愈出院。围术期主要并发症:32例患者中,低心排综合征6例(18.8%)、呼吸衰竭10例(31.3%)、再次气管插管8例(25.0%)、气管切开5例(15.6%)、肺部感染8例(25.0%)、胸腔积液5例(15.6%)、急性肾衰竭6例(18.8%)、急性肝衰竭1例(3.1%)、消化道出血2例(6.3%)、切口愈合不良3例(9.4%)。随访22例(91.7%,22/24),随访时间26.5(17.3,42.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4例,18例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Ⅰ~Ⅱ级。患者术后1、2、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1.9%、68.5%、63.2%。结论:再次三尖瓣手术治疗左心瓣膜术后孤立性三尖瓣反流安全有效,围术期及术后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收治的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行外科治疗的22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45~82(62.6±12.1)岁。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三尖瓣手术,其中,正中开胸手术8例,右侧小切口开胸4例,腔镜辅助及全腔镜手术10例;三尖瓣置换8例,三尖瓣成形术14例。结果:术中见起搏电极累及三尖瓣及瓣下结构10例,三尖瓣瓣环扩张7例,起搏电极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累及三尖瓣5例。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包括右胸小切口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的术后24 h引流量[281(120,489)ml比368(180,560)ml, P=0.02]、住院时间[9.2(4.8,14.5)d比11.2(6.3,16.9)d, P=0.03]均减少。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右房右室较术前明显减小,心功能正常。术后起搏器程控仪检测起搏电极参数(感知度、起搏阈值、起搏阻抗)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无瓣膜及起搏器相关并发症。 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电极相关三尖瓣病变根据不同的病因机制积极外科手术行三尖瓣置换或成形术结果满意。微创腔镜三尖瓣手术是治疗单纯三尖瓣病变的新技术,创伤小、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三种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6例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左心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根据术式不同分三组:人工环成形组(A组)、自体心包条成形组(B组)、改良De Vega成形组(C组),每组52例。对术前、术后10 d、6个月、1、2年患者的心功能、心室射血分数、右心房横径、右心室内径、三尖瓣反流程度/cm 2、肺动脉收缩压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三种方法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的近、中期临床效果。 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无再次手术。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0 d、6个月、1、2年三组患者心脏B超复查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2年A组心脏B超指标明显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组患者2年复查轻度以下三尖瓣关闭不全比例分别为A组100%、B组96.6%、C组9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三种成形术均是治疗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治疗术式,近期效果相似,人工环成形中期效果更优,更适合功能性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而更远期疗效还有待于时间的推移进行统计学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异位三尖瓣植入术治疗重度三尖瓣反流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三尖瓣反流常继发于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风湿性瓣膜病和外伤等,常伴有症状性心力衰竭及高死亡率,传统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但外科手术死亡率较高,且很多患者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故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该文报道1例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三尖瓣反流患者,行经股静脉异位三尖瓣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并结合文献分析了异位三尖瓣植入术围手术期注意事项,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导管介入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在重度三尖瓣反流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经导管介入三尖瓣置换装置LuX-Valve治疗三尖瓣反流(T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长海医院传统外科手术高风险的重度及以上TR患者12例。在全身麻醉、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X线透视的引导下行LuX-Valve植入术,手术采用经右前胸小切口、心房入路。主要终点为手术成功及器械成功。手术成功定义为成功植入瓣膜并撤出输送器,正确、稳定地放置瓣膜假体,并且在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严重或危及生命的不良事件。器械成功定义为在术后30 d随访期间瓣膜功能满意[TR严重程度降低≥2级,三尖瓣跨瓣压差≤6 mmHg(1 mmHg=0.133 kPa)],未发生植入物移位、瓣膜故障、再介入治疗,无器械相关死亡、栓塞、传导系统紊乱以及新出现的心室分流等不良事件。结果:12例患者的TR分级为重度至极重度,年龄(68.5±6.9)岁,其中女性7例。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右心衰竭典型症状。12例患者均达到手术成功,术中未发生死亡或转体外循环手术。LuX-Valve植入后,TEE检测结果显示8例无或者微量反流,3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瓣膜植入时间为(9.2±4.2)min,患者术后在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为3.0(2.0,4.8)d。1例患者在术后第18天死亡,考虑与手术操作及器械无关。术后30 d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8例无或者微量反流,2例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11例患者达到器械成功。术后30 d随访期间存活患者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的占比较术前高(6/11比0/11, P=0.012),并且没有发生与器械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使用LuX-Valve行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TR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且具有可靠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注“被遗忘的心瓣膜”三尖瓣反流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是一常见瓣膜病,以继发性(功能性)TR常见,原发性(器质性)少见。继发性(功能性)TR通常继发于左侧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疾病,合并中、重度TR与病死率增加独立相关。传统观点认为功能性TR一般只需以利尿剂为主的药物治疗。然而最近证据显示,长时间慢性TR引起的右心室容量负荷过重,可以导致不可逆的右心室心肌损伤,而成功的三尖瓣修复或置换可减少死亡。然临床实践中由于单纯三尖瓣手术死亡率高,开展并不普遍。近年来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和置换术问世,尽管仍处于“婴儿”状态,但初步证明可行,近期效果良好,需大样本设计良好的临床试验证明其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期待经导管治疗为三尖瓣这个“被遗忘的瓣膜”病变的治疗带来希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评价孕中晚期胎儿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评价孕中晚期胎儿三尖瓣反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慈溪市人民医院常规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三尖瓣反流的80例孕中晚期孕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彩束占右心房比、右心房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静脉导管A波流速,记录胎儿预后。其中,生理性反流49例(对照组),产后超声或引产后胎儿尸体解剖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或发现有影响胎儿心脏功能的非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31例(异常组)。结果:异常组三尖瓣反流速度、三尖瓣反流彩束占右心房比、右心房内径与左心房内径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43.39 ± 100.31)cm/s比(120.23 ± 40.12)cm/s、(45.9 ± 12.3)%比(15.4 ± 2.3)%和1.30 ± 0.32比1.08 ± 0.04],静脉导管A波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7.96 ± 3.21)cm/s比(35.01 ± 4.58)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49例患儿于出生后1个月内复查心脏超声,15例示三尖瓣反流消失,34例示三尖瓣反流有不同程度减轻。异常组31例中,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23例,非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8例;新生儿期死亡4例,胎死宫内2例,引产8例,出生后状况良好17例,生后1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反流减轻或消失。 结论:产前超声检测胎儿三尖瓣反流具有重要意义,可根据病因及反流程度评估胎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外科治疗70例10年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的外科治疗效果,分析其死亡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脏中心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70例接受单心室系列手术的内脏异位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男性53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为13.3个月(范围:6d至150个月).单心室系列手术包括第一期姑息手术、第二期双向Glenn术、第三期改良Fontan术.早期死亡定义为术后30 d死亡或未能出院.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死亡预后因素.结果 右心房异构62例,左心房异构8例.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18例,第二期Glenn术55例,完成Fontan术27例.累计死亡17例,其中早期死亡10例,晚期死亡7例.1年、5年和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1%(95% CI:72%~90%)、74%(95% CI:64% ~ 85%)和74%(95% CI:64% ~ 85%).第一期姑息术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6%(95% CI:33%~79%)和49%(95% CI:26%~ 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HR=6.16,95% CI:1.65~ 22.95,P=0.007)、中度及以上房室瓣关闭不全(HR=3.81,95% CI:1.32~ 10.94,P=0.013)和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HR=4.58,95% CI:1.34~15.72,P=0.016)为死亡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内脏异位综合征合并单心室的外科治疗效果正在持续改善.合并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中度及以上房室瓣关闭不全和需要第一期姑息手术,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三尖瓣反流(TR)程度的发生率及进展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行单/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的超声心动图资料完整患者147例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手术前后TR程度的变化,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新发反流组术前右心室内径更大[(21.50±4.60)mm对(19.45±3.40)mm,P=0.018].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TR程度越轻,术后TR进展比例越高(OR=0.07,95%CI 0.01~0.64,P=0.018),术前右心室内径越大,术后TR进展比例越高(OR=1.167,95%CI 1.01~1.35,P=0.040).结论 术前TR程度可作为右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后TR进展的一个预测因素;术前右心室大小与TR进展及新发均相关,术前右心室越大,术后TR进展及新发比例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