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对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F)治疗后疼痛、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上海大学附属南通医院收治的行PPSF治疗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PSF,采取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其中42例患者于手术结束前20 min静脉推注艾司氯胺酮10 mg(观察组),43例患者不作该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应激反应[嗜酸性粒细胞(EOS)、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1(术毕)时观察组HR高,MAP低(P<0.05);术后2 h(T2)、术后6h(T3)时观察组VAS评分低,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3时观察组EOS水平高,PLT水平低(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vs4.65%,x2=0.206,P=0.433).结论 艾司氯胺酮预防性镇痛有利于缓解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PPSF治疗术后近期疼痛,减轻应激反应和稳定血流动力学,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回植椎板成形术在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脊髓脊柱手术中采用经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技术重建椎管的6例脊髓脊柱疾病病例资料.术后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脊柱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I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末次随访时分级及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采用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标准评估术后脊柱稳定性,分别测量手术前后颈、胸、腰椎使用双Y型钛板PLC回植的各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评估术后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 6例患者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2.9)个(1~8个),手术椎管共 24个节段,其中固定节段23个,包括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为15段,两孔微钛板固定节段为8段.除1例术后切口为Ⅰ类乙等愈合,其余患者术后切口均为Ⅰ类甲等愈合,无感染、局部异常积液、脑脊液漏,未出现钛板置入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复查CT显示局部微钛板固定良好,无塌陷、移位、断板等情况发生,椎管无后凸、侧凸畸形.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8±4.1)个月(3~12个月).McCormick分级,术前:Ⅱ级5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Ⅰ级3例,Ⅱ级1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与术前相比,临床症状好转3例,不变1例,恶化2例.IJOA评分术前(16.33±1.97)分,末次随访升至(17.67±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P=0.01).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术后White&Panjabi脊柱不稳评分均<5分,无1例出现脊柱失稳.与术前比较15个使用双Y型微钛板固定节段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脊髓脊柱手术采用双Y型钛板内固定联合PLC回植椎板技术重建椎管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并发症少,术后无脊柱失稳及椎管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椎旁肌参数与退行性胸腰段后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4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女性患者90例,年龄(67.62±4.98)岁(范围60~80岁),身高(1.58±0.05) m(范围1.48~1.70) m,体重(63.79±9.13) kg(范围47~90 kg),体质指数(25.48±3.35) kg/m 2(范围18.37~36.05 kg/m 2)。胸腰段后凸角为6.65°±10.38° (范围-17.34°~9.34°)。疾病诊断:腰间盘突出症32例、腰椎管狭窄症58例。摄站立位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测量胸腰段后凸角度;摄胸腰段定量CT并采用Osirix软件测量T 12、L 3、L 5水平椎旁肌参数,包括椎旁肌横截面积、骨骼肌面积和组织密度、脂肪浸润比例和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分析椎旁肌参数与胸腰段后凸角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胸腰段后凸角度的因素。 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胸腰段后凸角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303, P=0.004)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19, P=0.038)呈负相关。年龄与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3, P=0.012)、T 12身高矫正的骨骼肌面积指数( r=-0.221, P=0.036)、T 12椎旁肌横截面积(r=-0.280, P=0.007)、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66, P=0.011)和L 5骨骼肌组织密度( r=-0.290, P=0.006)呈负相关。骨密度与椎旁肌参数无相关性( P>0.05)。多重线性回归显示T 12骨骼肌组织密度( β=-1.125, P<0.001)、T 12脂肪浸润比例( β=-0.849, P=0.001)、L 3骨骼肌组织密度( β=0.996, P<0.001)和L 3脂肪浸润比例( β=0.496, P=0.020)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 结论:T 12和L 3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是影响胸腰段后凸角的独立因素。T 12椎旁肌密度和脂肪浸润比例越小、L 3椎旁肌密度和椎旁肌脂肪浸润比例越大,胸腰段后凸角度越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在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106例收治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0例,女26例;年龄25~57岁[(48.6 ± 11.9)岁]。损伤节段:T 11 18例,T 12 26例,L 1 21例,L 2 25例,L 3 16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胸腰椎后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患者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55例患者在接受常规体位护理基础上,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核查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压力性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和患者眼部不适症状)、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12个月[(10.5 ± 0.9)个月]。核查组和对照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4%∶29%)、臂丛神经损伤发生率(4%∶16%)、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包括流泪(2%∶12%)、异物感(0%∶4%)和干涩(4%∶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尺神经损伤及眼部不适症状中的视物模糊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核查组住院时间为(7.0 ± 1.3)d,较对照组的(9.9 ± 1.9)d显著缩短( P < 0.05)。核查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5%(47/55)和69%(35/51)( P < 0.05)。术后3个月,核查组VAS为(1.9 ± 0.8)分,较对照组的(3.5 ± 1.1)分显著下降( P < 0.05);两组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患者,开展全身麻醉术中俯卧位护理核查方案有助于减少全身麻醉手术俯卧位相关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和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指导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胸腰椎AO脊柱损伤评分(TLAOSIS)和胸腰椎损伤分型及评分系统(TLICS)在指导胸腰椎骨折手术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探讨影响分型评分系统一致性的原因。方法:选取6名医师,根据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影像,分别用TLAOSIS和TLICS对2018年1月— 2018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5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独立分型。对同一例患者,6名医师在一次分型中只要有1名医师分型不同即认定为不一致。4周后,打乱资料顺序再次分型。全部资料均不含与分型有关的任何标记。用加权Cohen's Kappa系数从骨折形态、神经功能状态、后纵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等方面评价观察者间可信度和观察者内可重复性,用Kappa系数观察各研究者内前后测量的一致性。结果: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均具有良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TLAOSIS: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对于骨折形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06和0.667;神经功能状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37和0.891;PLC损伤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73和0.779;最终建议手术与否的Kappa值分别为0.816和0.764。TLICS: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对于骨折形态分型的Kappa值分别为0.878和0.788;神经功能状态分型Kappa值分别为0.936和0.888;PLC损伤分型Kappa值分别为0.809和0.691;最终建议手术与否Kappa值分别为0.811和0.705。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在骨折形态和PLC损伤分型方面,无论是可信度分析还是可重复性分析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神经功能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LAOSIS和TLICS在指导手术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其中骨折形态和PLC损伤情况是影响两种分型评分系统对手术指导一致性的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投射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 4或L 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 4、49例远端固定至L 5;B组25例,LIV选择S 1,远端均固定至S 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 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 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0.01, 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 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在儿童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在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治疗的46例椎管内先天性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分别于出院后第1、3、6及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第2年开始每年复查1次。复查时行脊柱螺旋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采用改良McCormick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症状。采用White-Panjabi影像学评分标准评估脊柱稳定性,以评分≥5分为脊柱失稳。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的颈、胸、腰椎各手术节段椎管的横径和前后径,并进行手术前、后的比较,以评估是否造成椎管狭窄。结果:46例患儿术中游离椎板节段数为(4.0±1.1)个(2~7个),手术椎管共184个节段,包括61个颈椎节段、91个胸椎节段以及32个腰椎节段,手术时长为(102.4±15.2)min(60~130 min)。术后均无感染、脑脊液漏、脊髓或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46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24.7±5.3)个月(12~36个月)。术后1年改良McCormick分级Ⅰ级30例,Ⅱ级12例,Ⅲ级3例,Ⅳ级1例,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脊柱失稳。184个手术节段的术后椎管横径和前后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椎管内先天性肿瘤切除术中采用微钛板内固定椎管重建技术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并发症少,术后脊柱稳定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1椎体成形术前椎弓根参数测量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术前胸12(T12)、腰1(L1)、腰2(L2)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正中线椎体前缘交界点连线的夹角(设为椎弓根入射角α)、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横突交界点(设为C点)连水平线至椎弓根内缘交界点(设为D点)的距离(CD),探讨其对L1椎体手术中指导穿刺、骨水泥注射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为L1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测量L1椎体及其邻近椎体轴位α、CD,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L1轴位α为(20.43±1.61)°,CD为(5.37±1.08)mm。L1椎体单侧入路、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8, P < 0.05);L1椎体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L1椎体双侧入路与单侧入路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L1椎体轴位α、CD相比于邻近椎体小,对于手术中选择穿刺路径、减少骨水泥注射渗漏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高度丢失量、椎体Cobb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 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 P<0.05),且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椎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椎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椎体压缩程度、伤椎置钉数、椎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椎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椎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及伤椎椎体复位程度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 OR=1.109,95% CI 0.527~0.685, P<0.05)和术前椎体压缩程度( OR=0.038,95% CI 0.539~0.689, P<0.05)与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 结论:OSTA指数、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发生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椎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