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细胞外囊泡促凝机制及凝血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起源于人体各种组织,如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胎盘、牙髓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1]。MSCs的分泌组包括MSCs条件培养基、各种旁分泌/自分泌因子等以及称为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的小泡分泌物 [2]。与MSCs一样,MSCs-EV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介质,可以有效转运各种miRNAs、LncRNAs和蛋白质等至靶细胞内 [3,4],发挥着炎症-免疫调节、抗凋亡、调控靶细胞的组织再生修复等作用,在脓毒症、创伤等急危重症中得到一定应用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鸢尾素在器官功能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鸢尾素是一种主要由骨骼肌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研究证实,鸢尾素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脂肪的动态平衡,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最新研究表明鸢尾素具有抗炎、抗凋亡和抗氧化等作用。文章综述了鸢尾素的这些生理作用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肾疾病、肝疾病、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病理条件下以鸢尾素治疗为靶点的多个分子途径,提示鸢尾素可通过不同机制保护器官功能,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器官功能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高糖素样肽-1与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互补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促胰素是由胃肠道产生的内分泌因子,包括胰高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其主要作用是增加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肠促胰素效应是减弱或消失的。单独应用GIP不能降低T2DM患者血糖,但其与GLP-1联合使用时,产生协同作用,通过对胰岛β细胞双重作用来增强胰岛素分泌,对大脑两种受体信号通路的激活产生更强烈的抑制食欲作用,同时GIP增强脂肪组织的脂质缓冲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提高降糖、减重和降脂的疗效,且不良反应更少。该文回顾了GIP和GLP-1在治疗T2DM中的协同作用,尤其是GIP在调控脂质代谢方面复杂性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噬核心蛋白Atg101对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究自噬核心蛋白Atg101对白色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方法:构建Atg101敲减的3T3-L1成熟脂肪细胞模型,验证Atg101对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蛋白的影响。构建并分析人类皮下脂肪组织的RNA-seq数据库,基于Atg101与其他基因FPKM值的 Pearson相关系数( R2>0.4, P<0.050)预测共表达基因集并进行KEGG和Reactome富集分析。构建年轻小鼠(8周龄)和老龄小鼠(18个月龄)模型,实时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Atg101在腹股沟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RNA-seq、Western印迹和RT-qPCR检测白色脂肪细胞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细胞周期及线粒体稳态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Atg101敲减对脂肪细胞衰老的影响。 结果:在3T3-L1脂肪细胞敲减Atg101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显著降低,p62蛋白明显上调,提示细胞自噬受损。KEGG富集分析发现Atg101共表达基因集主要富集于自噬和衰老相关通路;Reactome富集分析发现该基因集与多个细胞周期信号通路相关。RT-qPCR和Western印迹证实Atg101在老龄小鼠皮下脂肪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内脏脂肪组织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最后,白色脂肪细胞模型中Atg101敲减后SASP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周期特异性基因表达受限并且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16、p21表达显著增高,线粒体稳态调节基因表达也受到抑制。结论:Atg101可能通过影响自噬活动调控白色脂肪细胞衰老,从而破坏线粒体稳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因子在脓毒症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严重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性疾病,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脓毒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机体代谢、炎症反应调控密切相关。脂肪组织不仅参与能量储存与代谢,同时作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分泌多种具有促炎或抗炎活性的脂肪因子,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脂肪因子种类繁多,不同脂肪因子在脓毒症及其器官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有差异,部分脂肪因子如脂联素、脂肪因子补体Cl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鸢尾素、Apelin与脓毒症器官损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关系密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ADSC)因其存量丰富、易于获取、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已经成为近年来再生医学和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ADSC不仅能与T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细胞作用而直接参与调节免疫系统,还能通过分泌可溶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囊泡等进行间接调节。ADSC的免疫调节作用已经在多项体内、外实验中得到证实,也已被尝试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免疫相关性疾病并取得良好效果,如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特应性皮炎等。该文就ADSC免疫调节作用的直接机制、间接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并对其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联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引起的常见的典型微血管病变并发症之一,是严重且常见的致盲性眼部并发症。DR的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脂联素(AP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内源性细胞因子,在视网膜全层均有表达,特别是在外层(视杆细胞及视锥细胞层)表达更加明显,其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参与调节脂肪酸氧化和糖代谢等过程。近年许多研究发现APN可以参与调节机体血糖、抑制新生血管生成、减轻炎症反应、舒张血管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然而,有关APN在DR发生发展中的具体机制尚无定论,其在DR中的水平变化及具体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识别DR的特征性代谢变化,从而为DR的诊断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同时有助于推进DR的治疗的革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脂肪干细胞与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 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 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 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 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 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 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与肝纤维化评分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1,FGF-21)的表达及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评分(NAFLD fibrosis score,NFS)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沧州市人民医院的T2DM患者422例,根据腹部彩超诊断NAFLD,分为T2DM组121例,T2DM合并NAFLD组301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FGF-21浓度。根据年龄调整NAFLD纤维化评分评估肝纤维化风险,将T2DM合并NAFLD患者分为除外进展性肝纤维化组(non NAFLD fibrosis,NNF)125例、可疑进展性肝纤维化组(suspected NAFLD fibrosis,SNF)136例、确定进展性肝纤维化组(definited NAFLD fibrosis,DNF)40例。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Pearson法分析比较各组生化指标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肝纤维化影响因素。 结果:(1)与T2DM组比较,T2DM合并NAFLD组FGF-21浓度升高(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NF、SNF、DNF组血清FGF-21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7.03±52.71) ng/L、(321.52±69.42) ng/L、(274.08±30.82) ng/L; F=12.03, P<0.001];且SNF组血清FGF-21浓度高于NNF组和DNF组,DNF组低于NNF组( P均<0.05)。(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NFS与FGF-21呈负相关( r=-0.162, 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独立影响T2DM患者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是FGF-21浓度代偿性升高( OR=1.139,95% CI为1.023~1.380, P<0.001);独立影响T2DM合并NAFLD患者肝纤维化的因素是FGF-21浓度进行性下降( OR=0.89,95% CI为0.83~0.98, P=0.012)。 结论:血清FGF-21浓度与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评分呈倒U型关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FGF-21代偿性升高;随肝纤维化进展,FGF-21相对进行性分泌不足。提示FGF-21可能作为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干预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脂肪组织: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脂肪组织不再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存储仓库,而是能主动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复杂内分泌和免疫器官。研究发现,脂肪组织除了经典的白色脂肪(WAT)和棕色脂肪(BAT)外,还有散在分布于WAT中的可诱导的米色脂肪和存在于妊娠和哺乳期乳腺中的粉色脂肪。脂肪组织中除了成熟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干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天然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脂肪组织相关淋巴细胞集簇(FALC)和淋巴结。脂肪组织不仅能分泌600多种脂肪细胞因子,还能分泌包括脂质、代谢产物、非编码RNA和细胞外小泡(EV)在内的多种物质,在脂肪组织局部或者远距离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另外,脂肪组织还具有部位特异性、高度可塑性和异质性。脂肪组织依赖自身的表型重塑、结构重塑和代谢重塑,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现在认为脂肪组织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塑性、能动态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脂肪组织的这些新认识,为未来减肥和改善糖脂代谢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