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浆相关指标及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血浆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NLR、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及联合检测在病毒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患者各55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病毒性肺炎组与细菌性肺炎组,对照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n=110),比较三组NLR、PLR、LMR,并统计肺炎组患者临床指标,分析上述指标与病毒性肺炎的关系并对三者及联合在病毒性肺炎中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探究.结果 三组NLR、PLR比较结果: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对照组,LMR比较结果细菌性肺炎组<病毒性肺炎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911、69.849、685.249,P<0.05);病毒性肺炎组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计数(N)、单核细胞计数(M)均低于细菌性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8、1.426、10.401,P<0.05);两组血压、呼吸频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PLT)、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PLR、LMR与病毒性肺炎有关;NLR、PLR、LMR诊断病毒性肺炎时,以LMR的曲线下面积值(AUC)值最高,为0.968,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27%与96.36%,NLR、PLR的AUC分别为0.809、0.754,联合后的AUC为0.691,敏感度提升为100.00%,特异度为38.18%.结论 病毒性肺炎患者NLR、PLR异常升高、LMR异常降低,三者及联合均可作为病毒性肺炎的诊断指标,其中LMR效能最佳,联合诊断提升敏感度,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满意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麻醉对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3年11月河北省唐山中心医院收治的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盐酸右美托咪定.比较2组麻醉用药前和用药后20、30 min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2组肾功能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血磷水平.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表比较2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麻醉用药后20、30 min,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析后观察组患者β2-MG、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血磷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0±5)mg/L比(35±6)mg/L、(120±14)μmol/L 比(181±21)μmol/L、(257±32)mmol/L 比(295±34)mmol/L、(10±3)mmol/L 比(18±5)mmol/L、(1.1±0.3)mmol/L 比(1.4±0.4)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40/40)比82.5%(3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可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灌注指数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危重症先心病是新生儿死亡、发生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生儿早期筛查发现先心病能够及早干预,改善预后。目前采用的单独脉搏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饱和度结合体格检查、脉搏血氧饱和度结合心脏杂音听诊的联合手段在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进行筛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危重症先心病,但仍然有一部分的假阴性结果。外周灌注指数可能对目前筛查手段中未能发现的左心梗阻型先心病具有一定的筛查价值。因此,本文针对外周灌注指数的技术原理及影响因素、其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在新生儿筛查中可能的阈值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开展外周灌注指数筛查新生儿先心病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中的应用效果并筛选出其适宜剂量。方法:120例择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取卵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S1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S2组)、艾司氯胺酮0.5 mg/kg组(S3组)。在其他麻醉相同基础上,3组患者术前1 min静脉注射相应剂量的艾司氯胺酮和丙泊酚1.0~1.5 m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 0)、麻醉诱导后1 min(T 1)、取卵开始后5 min(T 2)、苏醒时(T 3)、苏醒后10 min(T 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苏醒时间,苏醒后清醒镇静(OAA/S)评分,苏醒后5 min、10 min、30 min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苏醒后30 min内不良反应(幻觉、眩晕、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S1组、S2组T 1~T 3时心率、MAP降低(均 P<0.05)。与S3组比较,S1组T 1~T 3时心率、MAP较低(均 P<0.05),S2组T 2时心率及T 2、T 3时MAP较低(均 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较少(均 P<0.05),苏醒时间较短(均 P<0.05),苏醒后OAA/S评分较高(均 P<0.05);与S2组比较,S3组丙泊酚用量及追加次数较少(均 P<0.05),苏醒时间较短( P<0.05),苏醒后OAA/S评分较高( P<0.05)。与S1组比较,S2组、S3组苏醒后5 min VAS疼痛评分较低(均 P<0.05)。S1组、S2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S3组(均 P<0.05),S1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S2组( P<0.05);3组患者幻觉、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对接受无痛取卵的患者,麻醉诱导时单次静脉注射0.5 mg/kg艾司氯胺酮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保持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稳定,并且术后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宫颈提拉缝合术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术用于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38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18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术)和对照组(20例,剖宫产术中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和术后2 h血流动力学参数、出血量、血常规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2 h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SpO 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2 h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和术后2、24 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 [(612.50 ± 183.44)ml比(727.50 ± 168.91)ml、(83.82 ± 20.64)ml比(103.48 ± 26.93)ml、 (117.70 ± 24.02)ml比(136.25 ± 30.5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24 h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值低于对照组 [(15.74 ± 2.66)g/L比(18.05 ± 3.5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无产后感染病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子宫复旧不良、恶露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缩宫素联合宫颈提拉缝合术能够有效控制前置胎盘术中出血,减少出血量和术后24 h血红蛋白下降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高流量氧疗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高碳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生理参数指标对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IMIC-Ⅳ)截至2020年9月发布的2008至2019年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的相关记录〔45 mmHg(1 mmHg=0.133 kPa)<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 60 mmHg〕。根据接受HFNC或无创呼吸机分为HFNC组和无创通气(NIV)组。收集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Ⅱ)、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评分、生理参数等基线数据。根据HFNC组基线数据进行倾向评分匹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 h和28 d插管率、28 d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治疗48 h内各时间段的生理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治疗4 h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HR/SpO 2)比值及ROX指数〔SpO 2/(吸入氧浓度,FiO 2×呼吸频率,RR)〕预测24 h与48 h插管的准确性。 结果:共筛查524 520份住院记录,纳入患者153例,其中HFNC组37例,NIV组116例。根据基线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HFNC组患者31例,NIV组患者8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SAPSⅡ、CCI评分、生理参数等基线数据以及除ICU住院时间外的预后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FNC组ICU住院时间较NIV组明显延长〔d:4.6(3.1,10.0)比3.1(1.6,5.8), P<0.05〕。与0~8 h比较,治疗40~48 h HR、RR仅HFNC组明显降低〔HR(次/min):84.1±12.2比91.1±16.4,RR(次/min):19.8±4.9比21.6±4.1,均 P<0.05〕;而HFNC组和NIV组pH值均明显升高(7.42±0.08比7.36±0.05,7.41±0.06比7.36±0.05,均 P<0.05),PaCO 2均明显降低〔mmHg:46.3(39.5,51.0)比49.8(45.5,54.0),46.0 (40.5,51.5)比49.5(46.5,55.3),均 P<0.05〕。与HFNC组同期比较,治疗40~48 h NIV组HR、PaO 2均升高〔HR(次/min):91.1±15.4比84.1±12.2,PaO 2(mmHg):99.5(86.0,132.3)比85.8(76.5,118.0),均 P<0.05〕,PaO 2/FiO 2降低〔mmHg:223.8(216.5,285.0)比278.0(212.3,306.0), P<0.05〕。HFNC组治疗4 h HR/SpO 2和ROX指数对24 h与48 h插管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中4 h HR/SpO 2预测24 h和48 h插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ROX指数(24 h为0.649比0.574,48 h为0.692比0.581,均 P<0.01);4 h HR/SpO 2和ROX指数预测24 h与48 h插管的95%可信区间(95% CI)分别为0.497~0.780、0.567~0.799、0.450~0.694、0.454~0.716。HR/SpO 2和ROX指数预测24 h与48 h插管的敏感度均较高,分别为84.6%、92.9%、88.2%、94.4%,特异度均较低,分别为52.3%、23.7%、54.7%、29.6%。 结论:HFNC可用于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但不能完全替代NIV。HFNC治疗4 h ROX指数预测COPD合并轻度高碳酸血症患者插管的准确性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致迟发性过敏性休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位29岁女性护士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期间不慎被患者用过的针头扎破手指。因担心职业暴露感染口服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洛匹那韦200 mg/利托那韦50 mg)2片,2次/d。首次服药4 h后出现全身红色皮疹,伴颜面部肿胀。给予氯苯那敏片8 mg口服,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肌内注射。服药后8.5 h患者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伴腹痛、腹泻,血压70/50 mmHg(1 mmHg=0.133 kPa),体温35.2 ℃,心率87次/min,呼吸22次/min,脉搏微弱,四肢发冷,血氧饱和度0.93。诊断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致过敏性休克,给予静脉扩容、鼻导管吸氧及心电监护。患者症状逐渐缓解,2.5 h后患者血压恢复至108/89 mmHg,次日皮疹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aO 2和PCT联合ROX指数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气管插管时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动脉血氧分压(PaO 2)、降钙素原(PCT)联合ROX指数预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气管插管时机的有效性。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湖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8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是否采用气管插管治疗将患者分为插管组(102例)和未插管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CRP)、血红蛋白(Hb)、PCT、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入院1 d动脉血碳酸氢根离子(HCO 3-)、动脉血乳酸(Lac)、乳酸脱氢酶(LDH)、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氧合指数(PaO 2/FiO 2)、血压、入院30 min内和插管前30 min内最差ROX指数(ROX指数=SpO 2/FiO 2/RR)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气管插管时机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最佳气管插管预测截断值。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入院时WBC、LYM、CRP、Hb、LDH、HR、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插管组PLT、Lac、PCT、RR明显高于未插管组,HCO 3-、PaO 2、SpO 2、PaO 2/FiO 2、入院30 min内和插管前30 min内最差ROX指数明显低于未插管组(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插管前30 min内最差ROX指数是SAP患者气管插管时机最大的负向影响因素〔优势比( OR)=0.723,95%可信区间(95% CI)为0.568~0.896, P=0.000〕,其次是PaO 2( OR=0.872,95% CI为0.677~1.105, P<0.001);PCT是其正向影响因素( OR=1.605,95% CI为1.240~2.089,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aO 2、PCT、插管前30 min内最差ROX指数和三者联合评估SAP患者气管插管时机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5、0.702、0.722和0.808,敏感度分别为78.1%、75.0%、81.5%和89.3%,特异度分别为66.7%、59.0%、73.2%和86.4%,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0.23 mmHg(1 mmHg≈0.133 kPa)、2.72 μg/L、4.85和0.58。PaO 2、PCT联合插管前30 min内最差ROX指数预测SAP患者气管插管时机的AUC显著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值(均 P<0.01)。 结论:PaO 2、PCT联合插管前30 min内最差ROX指数有助于临床医师判断SAP患者的气管插管时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高龄衰弱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瑞马唑仑和丙泊酚对高龄衰弱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血流动力学和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ERCP的高龄(年龄≥75岁)衰弱患者108例,根据使用的不同麻醉药物,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R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15~0.20 mg/kg和阿芬太尼5.0 μg/k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瑞马唑仑0.4~0.8 mg·kg -1·h -1和阿芬太尼0.5 μg·kg -1·min -1;P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丙泊酚1.0~1.5 mg/kg和阿芬太尼 5.0 μg/kg,麻醉维持泵注丙泊酚2.0~6.0 mg·kg -1·h -1和阿芬太尼 0.5 μg·kg -1·min -1。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平均动脉压(MAP)<65 mmHg(1 mmHg=0.133 kPa)或较基础值下降>20%]、严重低血压(MAP<55 mmHg)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在入室麻醉诱导前(T 0)、麻醉诱导后1 min(T 1)、内镜通过口咽部(T 2)、取石即刻(T 3)、内镜撤出口咽部(T 4)、患者苏醒(T 5)不同时点的MA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脑电双频指数(BIS),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以及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注射痛的发生率和术后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情况。 结果:R组男33例,女20例,年龄(81.5±4.9)岁;P组男26例,女29例,年龄(82.3±6.0)岁。R组患者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为24.5%(13/53),低于P组的43.6%(24/55)( P=0.036);两组患者术中严重低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0(0/53)和5.5%(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25)。与T 0时点比较,两组T 1~T 4时点MAP降低,BIS降低(均 P<0.05);两组T 1~T 2时点心率减慢,SpO 2降低(均 P<0.05)。与P组比较,R组T 1~T 4时点MAP升高,T 1~T 2时点心率增快,SpO 2升高,BIS升高(均 P<0.05)。R组患者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为(93.9±21.4)μg,低于P组的(123.3±29.7)μg( P<0.001);R组患者术中心动过缓、低氧血症、注射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7%(3/53)、13.2%(7/53)、3.8%(2/53),低于P组的18.2%(10/55)、30.9%(17/55)、16.4%(9/55)(均 P<0.05)。两组患者术中呛咳体动、呃逆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8±3.0)min,长于P组的(10.3±3.3)min( P=0.016),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2/53),低于P组的16.4%(9/55)( P=0.031)。两组患者麻醉后恢复室停留时间、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131.9±4.7)和(129.3±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术后3 d的QoR-15评分分别为(134.8±4.3)和(133.6±5.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05)。 结论:与丙泊酚比较,瑞马唑仑可以降低高龄衰弱患者ERCP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注射痛的发生率,减少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具有相对稳定的血流动力学,虽延长了患者的苏醒时间,但未影响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ixon序贯法测定丙泊酚镇静抑制老年患者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应用Dixon序贯法来研究丙泊酚镇静抑制老年患者对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3~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75~84岁老年患者3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均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 2)。丙泊酚剂量由1.1 mg/kg(第1例患者)开始,阶梯剂量为0.1 mg/kg,后续患者的丙泊酚剂量由前1例患者的胃镜插入反应确定,插入反应未抑制则增加0.1 mg/kg,插入反应抑制则减少药物,将"胃镜插入反应阳性—插入反应阴性"这一变化视为拐点,出现7个拐点时即停止纳入。记录患者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的心率、MAP、SpO 2变化,记录恶心呕吐、咳嗽呛咳、吞咽、体动等胃镜插入反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不同时间点的变化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 结果:丙泊酚镇静抑制老年患者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11±0.16) mg/kg,MAP在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分别为(105.05±13.39)、(90.48±10.98)、(90.48±11.11)、(82.68±9.98) mmHg,给药后各观察点MAP较麻醉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心率在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分别为(77.26±12.67)、(72.81±10.39)、(72.90±11.63)、(68.32±9.42)次/min,给药后各观察点心率较镇静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SpO 2在镇静前、胃镜进镜、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分别为(96.48±1.81)%、(98.65±1.31)%、(97.36±2.14)%、(96.48±1.81)%,镇静前SpO 2与胃镜进镜时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胃镜进镜时SpO 2与进镜后2 min、检查结束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Dixon序贯法确定丙泊酚镇静抑制胃镜插入反应的半数有效剂量为(1.11±0.16) mg/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