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涡静脉扩张模式与脉络膜厚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不同涡静脉扩张模式患眼脉络膜厚度(ChT)变化。方法:前瞻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2023年4~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80例89只眼(CSC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4例71只眼,女性17例18只眼。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5名28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名26只眼,女性1名2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超广角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等9个分区的ChT。横断面(en-face)OCTA模式观察脉络膜中大血管层上下涡静脉解剖和功能吻合情况。依据en-face图像脉络膜中大血管层显示的涡静脉扩张差异,将CSC组患眼再分为上优势型组、对称型组、下优势型组,分别为36、35、18只眼。两组间比较采用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分类变量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C组黄斑中心凹区及不同区域ChT均增厚,其中中心凹差异最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5、5.018、2.902、4.667、7.276、3.307、3.868、4.795、2.583, P<0.05)。与对照组ChT比较,上优势型组颞下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10,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07、5.163、2.526、4.310、6.285、2.656、3.812、2.173, P<0.05)。对称型组中心凹区及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488、5.554、3.457、5.314、7.256、3.507、5.584、6.019、2.994, P<0.05)。下优势型组颞上、鼻上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150、1.465, P>0.05);其他各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278、4.168、5.244、2.783、5.040、3.432、2.095, P<0.05)。 结论:En-face超广角OCTA上涡静脉扩张分布与ChT呈对应关系,CSC患眼脉络膜引流的首选途径可能是上优势型涡静脉引流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性,52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 d,就诊于柳州市工人医院眼科。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5,左眼为1.0;眼压右眼为15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为17 mmHg;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底颞下视网膜迂曲扩张的树枝状视网膜异常血管吻合累及黄斑(精粹图片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右眼动脉期颞下异常视网膜血管部分充盈,分层明显;静脉早期颞下异常视网膜血管完全充盈,而正常颞上静脉开始充盈,正常颞下静脉尚未充盈(精粹图片2);晚期无荧光素渗漏。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检查:右眼黄斑神经上皮层内异常血管信号,中心凹神经上皮层脱离(精粹图片3)。临床诊断:右眼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常;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涡静脉吻合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涡静脉吻合情况。方法:临床的横断面研究。2021年7月到2022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CSC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7例(74.0%,37/50),女性13例(26.0%,13/50);年龄(44.30±9.59)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3个月。将CSC患者的患眼、对侧眼分别设为患眼组、对侧眼组。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50只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VG200D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检查。横断面OCT观察水平分水岭涡静脉吻合率和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设备自带软件计算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平均脉络膜厚度(MCT)和脉络膜血管指数(CVI)。三组间比较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 χ2检验;若组间方差不齐,行非参数检验。 结果:患眼组、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SFCT分别为(567.12±129.02)、(513.26±133.17)、(327.64±97.40)μm;MCT分别为(407.38±97.54)、(388.24±94.13)、(275.46±60.55)μm;CVI分别为0.34±0.05、0.32±0.04、0.27±0.04;涡静脉吻合率分别为98%(49/50)、78%(39/50)、40%(20/50);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分别为96%(48/50)、88%(44/50)、48%(24/50)。三组受检眼SFCT( F=53.974)、MCT( Z=51.415)、CVI( F=28.082)、涡静脉吻合率( χ2=43.056)、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 χ2=37.72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与对侧眼比较,患眼组SFCT、MCT、CVI、涡静脉吻合率、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明显大于对侧眼组。其中,SFCT( t=2.054)、CVI( t=2.211)、涡静脉吻合率( χ2=9.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CT( Z=7.490)、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 χ2=2.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0.140)。 结论:单眼CSC患者患眼、对侧眼SFCT、MCT、CVI显著增大;对侧眼涡静脉吻合率与涡静脉不对称扩张率低于患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涡静脉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中年男性视觉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CSC的特征是脉络膜增厚和脉络膜血管通透性过高,从而导致浆液性视网膜下液,目前关于CS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自从引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以来,关于涡静脉在CSC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的证据不断积累,厚脉络膜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涡静脉充血导致脉络膜重塑,从而通过涡静脉吻合形成新的脉络膜引流途径。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阐述了CSC发病机制的新概念,加深了对该病的理解认识,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对CSC病理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以期能够在临床中对风险患者分层并对CSC患者评估优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患眼与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段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04/09在我院眼科确诊的CSC患者76例88眼及单眼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35例35眼纳入研究.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0岁)和中老年组(>50岁),观察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的影像学特征.结果:中青年组患者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487.30±83.33 μm)明显大于中年组(414.17±96.02 μm,P<0.05)和中老年组(409.4±107.42 μm,P<0.05).中老年组患者患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67).中青年组患者对侧眼SFCT(511.29±40.89 μm)明显大于中老年组(364.76±82.26μm,P<0.05).纳入患者患眼涡静脉吻合率高于90%,且对侧眼均存在涡静脉吻合或扩张.结论:不同年龄段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SFCT普遍增厚,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薄,中老年患者患眼CNV发生率最高,同时,CSC患者患眼及其无症状对侧眼普遍存在涡静脉吻合及扩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对侧眼脉络膜参数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应用超广角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UWF SS-OCTA)比较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和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的脉络膜参数及形态学变化.方法 前瞻性横断面观察研究,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9月我院眼科23例CSC患者无症状对侧眼23眼和19例PNV患者无症状对侧眼19眼,以及年龄与性别匹配的22例健康人22眼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CSC对侧眼组、PNV对侧眼组及健康眼组.三组受试者年龄、男性比例及最佳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UWF SS-OCTA成像检查及比较,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血流像素面积与 目标区域总面积的比值)、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脉络膜血管管腔体积与脉络膜血管及基质总体积的比值).同时检查并比较各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及涡静脉不对称扩张及吻合情况.结果 三组人员SF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受试者涡静脉不对称扩张或吻合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SC对侧眼组鼻上及鼻侧分区CVI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鼻下分区CVI及平均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VI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在颞上、上方、鼻上、中心凹、颞下、平均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各分区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管密度均小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CSC对侧眼组颞上及鼻上分区CT均大于PNV对侧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SC对侧眼组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下方及鼻下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NV对侧眼组上方、颞侧、中心凹及下方分区CT均大于健康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本研究从对侧眼角度侧面提供了 CSC和PNV可能不是同一疾病不同阶段的验证.CSC与PNV并非单眼疾病,而是单眼表现的双眼脉络膜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涡静脉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是中年男性视觉功能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CSC的特征是脉络膜增厚和脉络膜血管通透性过高,从而导致浆液性视网膜下液,目前关于CS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自从引入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以来,关于涡静脉在CSC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的证据不断积累,厚脉络膜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涡静脉充血导致脉络膜重塑,从而通过涡静脉吻合形成新的脉络膜引流途径.涡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阐述了CSC发病机制的新概念,加深了对该病的理解认识,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对CSC病理机制的进一步了解,以期能够在临床中对风险患者分层并对CSC患者评估优化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非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指视网膜中央静脉或一级、二级分支的阻塞,多因素发病.临床中治疗方法有玻璃体腔药物注射、全身用药扩张视网膜血管、局部使用类固醇及非甾体类药物、溶栓、血液稀释、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切割伴血管鞘膜切开、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CRVA)术等.目前临床中常用治疗方法多针对RVO并发症,而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可通过静脉血管重塑将视网膜静脉血经脉络膜回流.许多国家的文献均有CRVA治疗RVO的相关报道,作为一种静脉血可以越过血管阻塞部位引流的治疗方式,从解剖学上解除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部分因素达到治疗目的.该文从适应证、实施过程、术后效果评估、并发症及联合Anti-VEGF治疗等方面全面介绍了CRVA术,基于当前激光技术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技术的发展,以期进一步回顾该治疗方法,为RVO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分析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技术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病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医院诊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182例(230眼),所有患者均行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术前均经OCT和前置镜进行黄斑部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病变的检出率.结果:OCT检查114例(138眼)有黄斑病变,检出率为60.0%(138/230);前置镜检查85例(109眼)有黄斑病变,检出率为47.4%(109/230),经McNemar检验可知,OCT检查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前置镜检查(χ2=10.345,P<0.01).以FFA检查为诊断"金标准",OCT检查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132/138)、96.7%(89/92);前置镜检查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0%(73/109)、48.8%(59/121),OCT检查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前置镜检查.结论:OCT对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黄斑病变的检出率较高,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以准确地发现不同种类黄斑部的结构改变,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眼底疾病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眼底疾病中的临床诊疗应用中的研究现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谷歌学术、PubMed等数据库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眼底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阻塞"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 fundus disease" " diabetic retinopathy" " retinal vein occlusion" " wet type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总结OCTA技术在眼底疾病临床诊疗中应用研究现状.结果 检索在2014年6月—2018年12月发表的与OCTA相关的文献1 103篇,最终纳入32篇,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29篇. OCTA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探测血管腔内血细胞的运动,快速、安全地获得高分辨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影像. OCTA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缺失、异常吻合;对黄斑中心拱环大小和形状描绘准确;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检出率高;有助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可以作为眼底疾病治疗后随访观察的有效检查手段.结论 OCTA作为一种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新技术,可良好地显示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眼底病变,为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但其存在的视野小、对眼球运动追踪差等缺点仍需进一步改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