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合并黄斑水肿(ME)患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RVO-ME患者59例5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1例31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平均年龄(57.4±10.3)岁。病程5 d~ 1个月,均为初次发病者。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5只眼(BRVO-ME组),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24只眼(CRVO-ME组)。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德国Carl Zeiss公司Cirrus HD-OCT 5000仪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及双眼SFC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CMT、SFCT变化,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BCVA、CMT、SFCT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差异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 t检验。 结果:治疗前,RVO-ME患眼平均logMAR BCVA、CMT分别为0.92±0.46、(604.71±169.35)μm。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BCVA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M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664、59.518, P<0.05)。治疗前,RVO-ME患者患眼、对侧健康眼平均SFCT分别为(306.3±65.8)、(241.3±59.8)μm;患眼SFCT较对侧健康眼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772, P<0.05 )。治疗后2周,1、3、6个月,患眼平均SFCT分别为(267.7±81.4)、(252.3±57.3)、(239.2± 46.5 )、(240.6±48.3)μm;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SFCT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924.341, P<0.001)。CRVO-ME组、BRVO-ME组患眼治疗后2周,1、3、6个月SF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发生眼内炎、白内障进展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结论:病程短、初次发病的RVO-ME患眼SFCT增厚;抗VEGF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患眼SFCT,改善ME,提高BCV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眼底改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3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20 d,于2022年4月1日到云南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否认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史。患者颜面部及唇部均呈"发绀"面容。眼科检查:双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6、18 mm Hg(1 mm Hg=0.133 kPa)。双眼瞳孔散大约5 mm,光反射迟钝。眼底检查,双眼视网膜动脉细,静脉显著纡曲扩张其内血液呈暗红色,视网膜后极部及周边部广泛散在点片状出血,视盘水肿,视盘边界模糊(图1A,1B)。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双眼动脉管径基本正常,静脉纡曲,视盘边界不清,视盘周围强自发荧光(图1C,1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双眼早期动脉显影及静脉回流时间显著延长,静脉纡曲扩张(图1E,1F),晚期视盘呈强荧光,出血区域遮蔽荧光(图1G,1H)。初步诊断:视网膜中央动脉合并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影响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是目前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黄斑水肿的主要手段,其能明显抑制新生血管,减轻水肿,提高患者视力。但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其是否会导致视网膜缺血进展以及是否对视网膜毛细血管产生影响值得临床关注。就目前来看,大多学者认为,从拱环形态改变以及浅层、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量化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及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等方面观察,抗VEGF药物治疗RVO黄斑水肿并不会加重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闭塞。并且,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患者需要治疗的次数、视力预后等有一定的关系。今后随着OCT血管成像的逐渐普及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和时间的延长,期待更大样本、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深入分析抗VEGF药物治疗对RVO黄斑水肿患者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确切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对难治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剂Ozurdex治疗难治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确诊为难治性RVO继发黄斑水肿并采用玻璃体腔注射Ozurdex治疗的患者21例21眼,所有患者病程≥3个月,至少经过2次抗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水肿仍反复发作,视力无明显提高或进一步下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Ozurdex,均于注射前,注射后1、2、3、6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测量,同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随诊期间,对于黄斑水肿复发或疗效不佳者,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考虑玻璃体腔再次注射Ozurdex或雷珠单抗治疗,同时观察眼部不良反应及全身并发症情况。结果:Ozurdex注射后共随访6个月,注射后1、2、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295.76±49.19)、(280.33±39.44)、(321.29±73.46)和(300.29±75.10)μm,均明显低于注射前的(458.52±174.61)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注射前后各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5, P>0.05)。6个月随访期间共10眼黄斑水肿复发,复发时间为首次注射后2~6个月,平均(4.1±1.5)个月,其中8眼再次注射Ozurdex治疗后末次随访CRT较复发时下降,BCVA较复发时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254, P=0.001; t=4.277, P=0.004)。随访期间眼压升高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Ozurdex注射后2个月患者眼压明显高于注射前基线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随访期间3眼眼压≥25 mmHg,占14.3%,通过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均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严重不良反应或全身并发症。 结论:对于难治性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单次Ozurdex注射可带来长达4~6个月的显著解剖学改善并维持患者基线视力,对于复发患者,再次注射Ozurdex依然有效,其短期不良反应主要为眼压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凹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异常,并伴有黄斑囊样水肿(CME)及硬性渗出。临床易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3型黄斑新生血管(Ⅰ期)混淆。PEVAC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动脉瘤及CME可在随访中自行消退。激光光凝是治疗PEVAC的有效措施。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更新有望为PEVA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眼部疾病相关性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眼部疾病发病率高,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大,甚至致残,疾病负担重。诸多资料表明,部分眼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睡眠呼吸障碍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增加多种眼病的风险,包括青光眼、非动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睑松弛综合征和视网膜静脉闭塞;机制方面,主要与OSA特征性间歇低氧及睡眠片断化等所致氧化应激和缺氧性损伤、全身性炎症、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和内皮功能障碍有关。OSA已成为许多眼病另一种潜在危险因素。本文系统地介绍OSA与眼部疾病相关的现有研究结果,以及两者之间的可能发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西藏拉萨地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初步结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并初步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西藏拉萨地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8年9月至2022年1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BRVO继发ME患者41例4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例21只眼,女性20例20只眼;中位年龄53(31,75)岁。合并高血压病者24例(58.8%,24/41)。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OCT仪测量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每一个月1次,其中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康柏西普(IVC)分别为23例23只眼(56.1%,23/41)、18例18只眼(43.9%,18/41),并据此分组。两组患者年龄( Z=-0.447)、性别构成( Z=-0.485)、logMAR BCVA( t=-1.591)、眼压( t=-0.167)、CMT( t=-1.29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随访时间89(35,198)d;IVR组、IVC组随访时间分别为85(35,185)、120(43,26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289, P>0.05)。随访时采用基线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对比观察基线及末次随访时患眼BCVA、眼压、CMT变化以及新发心脑血管性事件。基线与末次随访时logMAR BCVA、眼压、CMT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IVR组、IVC组组间注药次数、随访时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基线时,患眼logMAR BCVA、眼压、CMT分别为0.852±0.431、(12.5±2.5) mm Hg(1 mm Hg=0.133 kPa)、(578.1±191.1)μm。末次随访时,患眼抗VEGF药物治疗次数为(2.7±1.2)次;logMAR BCVA、CMT分别为0.488±0.366、(207.4±108.7)μm,其中CMT仍>250 μm者14只眼(34.1%,14/41)。与基线时比较,BCVA( t=4.129)、CMT( t=-0.713)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IVR组、IVC组注药次数分别为(2.6±0.9)、(3.0±1.5)次;两组患眼注药次数( t=-1.275)、logMAR BCVA( t=-0.492)、眼压( t=0.351)、CMT( t=-1.78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新发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末次随访时,未见与治疗方式和药物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发生。 结论:短期抗VEGF药物治疗可改善西藏拉萨地区的BRVO继发ME患眼的视力并减轻ME;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的特点提示全身系统诊断治疗的方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刊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均来自2022年12月期间COVID-19聚集发病期间的病例,其眼底病变包括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棉绒斑、视网膜斑点状出血、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不明原因的黄斑水肿等。这些患者绝大部分双眼发病,以女性为主,年龄13~56岁,病变发生在视网膜不同层的微血管和小血管,包括视网膜不同层的缺血和水肿,多种眼底病变可合并存在,反映了炎症性损害和血管凝固性损伤。AMN反映了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缺血;棉绒斑是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梗塞;视网膜斑点状出血被认为是外丛状层的小梗塞;CRVO是发生在筛板部的血栓。以上眼底病变证明了存在视网膜多层的血管损伤和视网膜水肿。眼底病变是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与全身病变高度契合,一些研究推测COVID-19的急性期主要改变是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免疫系统激活导致凝固前和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这些改变提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治疗应围绕抗病毒感染和改善血液凝固状态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曲安奈德与雷珠单抗治疗继发性黄斑水肿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与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60例(60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资料。所有患者分为雷珠单抗组和曲安奈德组,每组30例(30眼)。分别进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及曲安奈德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均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于注射后1﹑3和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注射后1个月,曲安奈德组视力(BCVA)优于雷珠单抗组,( t=4.240, P=0.044),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个月,雷珠单抗组黄斑中心区厚度高于曲安奈德组( t=2.116, P=0.022),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曲安奈德组高于雷珠单抗组( t=3.386、2.236, P=0.018、0.015)。雷珠单抗组治疗1个月后眼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P<0.05)。曲安奈德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眼压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升高( P>0.05)。 结论:与雷珠单抗相比,后部眼球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疗效更好,无眼压升高的风险,而且注射操作简单而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血管病中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早期观察视网膜血管病患者的FAZ区域变化可以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但是FAZ相关数据的测量误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且目前各生产厂商的OCTA设备用于测量和分析FAZ的方法和算法不同,使得我们无法比较不同设备间测得的数据。相信随着OCTA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FAZ区域的变化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