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旁肌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在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脊柱外科明确诊断为L 4,5节段并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0例,年龄为(61.63±8.42)岁(范围44~82岁),身体质量指数(24.07±3.17)kg/m 2;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年龄(59.67±12.89)岁(范围31~80岁),身体质量指数(25.29±3.48)kg/m 2;健康对照组选取门诊体检健康成人30名,年龄(58.33±7.36)岁(范围52~83岁),身体质量指数(25.72±2.58)kg/m 2;三组均为男性。选取所有患者L 3,4、L 4,5、L 5S 1节段椎间盘水平的轴位MRI,应用盛京医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测量系统测量被选取图像中多裂肌横截面积(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MM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rector spinaecross sectional area,ES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multifidus muscle fatty infiltration rate,MMFIR)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erector spinaefatty infiltration rate,ESFIR),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三组多裂肌、竖脊肌的影像学参数,再采用LSD- t检验对各节段椎旁肌影像学参数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三组的年龄( H=5.303, P>0.05)、身体质量指数( F=2.267,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均为男性。多裂肌横截面积在L 3,4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增加189.11 mm 2( P=0.010);在L 4,5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205.52 mm 2( P=0.002),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比健康对照组减少184.14 mm 2( P=0.006);在L 5S 1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174.93 mm 2( P=0.018),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406.06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231.13mm 2( P=0.002)。竖脊肌横截面积在L 4,5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398.70 mm 2( P=0.006);在L 5S 1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500.02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455.37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L 3,4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4.96%( 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L 5S 1节段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5.41%( P=0.004),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L 5S 1节段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5.02%( P=0.008)。 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组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患者各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退行性腰椎滑脱组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较为明显,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患者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钉道周围骨质CT值分析皮质骨通道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内固定应用中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测量并分析不同骨量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椎弓根通道(TT)螺钉和皮质骨通道(CBT)螺钉固定钉道周围骨质CT值,探讨CBT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内固定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10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因胸椎或腰椎骨折行胸腰段高分辨率CT扫描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根据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骨质疏松3个组,单组各抽取30例共90例数据,其中男36例,女54例。将各组数据导入Mimics18.0中进行骨组织三维重建,在T 10至L 2各椎体上(非骨折椎体)模拟TT螺钉与CBT螺钉的置入,分割出各模拟螺钉与骨质相交的感兴趣区域(ROI)并测量其CT值,计算各组各椎体不同置钉方式ROI的CT值的相对差异百分比。在T 10至L 2同一组内比较两种置钉方式间ROI的CT值,在T10至L2同一种置钉方式比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间ROI的CT值,在T 10至L 2比较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CBT螺钉ROI的CT值与骨量正常组TT螺钉ROI的CT值,在T 10至L 2比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间两种置钉方式ROI的CT值相对差异百分比。 结果:T 10至L 2无论何种骨量CBT螺钉ROI的CT值均显著大于TT螺钉,T 10至L 2无论何种置钉方式ROI的CT值: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T 10至L 2骨量减少组CBT螺钉ROI的CT值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TT螺钉,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01);而骨质疏松组CBT螺钉ROI的CT值与骨量正常组TT螺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在T 10、T 12、L 1椎体,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CBT与TT螺钉ROI的CT值的相对差异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T 11、L 2椎体,3组之间CBT与TT螺钉ROI的CT值的相对差异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随着骨量的降低,CBT和TT螺钉的钉道周围骨密度均明显下降。在骨质疏松患者中,CBT螺钉仍能表现出相对TT螺钉更高的钉道密度,能够提供更高的骨-螺钉界面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T的影像组学在鉴别脊柱骨肉瘤与软骨肉瘤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基于CT的影像组学在鉴别脊柱骨肉瘤和软骨肉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脊柱骨肉瘤和28例软骨肉瘤患者的CT图像.在联影智能科研平台上对患者CT图像进行肿瘤分割、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相关系数、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随机重复五折交叉验证20次后,将选择出的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估其性能.结果 共提取2264个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最佳特征构建模型.逻辑回归模型性能最佳,训练组、测试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CI:0.806~1)、0.912(95%CI:0.802~1).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在鉴别脊柱骨肉瘤和软骨肉瘤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人工智能在脊柱畸形领域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治疗脊柱畸形领域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已有大量的研究投入到该领域当中,但主要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尚不明确.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可视化分析人工智能在脊柱畸形领域的相关文献,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不足,为今后研究工作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检索建库至2023年收录的人工智能在脊柱畸形领域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 5.6.R5和VOSviewer 1.6.19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文献165篇,此领域年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Lafage V,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②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早发性脊柱侧弯、深度学习、分类、精度和机器人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高频关键词.③文献共被引和高被引文献深度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在脊柱畸形领域有3大热点,包括利用U型架构(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一种成熟模式)来自动测量影像学参数(Cobb角、棘旁肌准确分割等)、多视图相关网络架构(即脊柱曲度评估框架)及机器人引导脊柱手术.④在人工智能治疗脊柱畸形领域,基因组学等机制研究十分薄弱,未来可利用无监督分层聚类等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脊柱畸形领域的易感基因等基础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利用深度学习实现CT图像上腰骶椎各结构分割及椎间盘自动定位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探索使用3D U-Net深度学习模型在CT图像上进行腰椎各结构的自动分割及椎间盘自动定位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搜集2020年12月1日-2021年3月29日于本院行腰椎平扫CT的患者影像图像,排除腰椎术后、脊柱畸形及骨转移的病例,共纳入了 154个图像数据.手工标注腰骶椎各椎体、椎间盘及硬膜囊.按8∶1∶1比例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n=125)、调优集(n=14)和测试集(n=15).利用3D U-Net分割模型进行训练,以医师手动标注结果作为参考标准,根据测试集Dice相似系数(DSC)、体积相似度(VS)和Hausdorff距离(HD)作为评价模型分割效能的指标.应用连通域分割算法进行腰椎各椎间盘定位,以医师判定为金标准,采用混淆矩阵评价模型识别各椎间盘的位置的定位效能.结果:测试集中3D U-Net深度学习模型对腰骶椎各结构分割结果DSC值、VS值均>0.96.模型识别各椎间盘位置的准确率达98.7%,模型预测与医师判定一致性高.结论:3D U-Net深度学习模型和可用于CT图像中腰椎各主要结构的自动分割并通过连通域算法实现椎间盘自动定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X线、CT检查在脊柱侧弯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X线、CT检查在脊柱侧弯中的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于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先天性脊柱侧弯畸形患儿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CT检查,将X线检查结果设为X线组,CT检查结果设为CT组.结果:两组分割不全畸形和肋骨合并畸形侧弯Cobb角无明显差异(P>0.05),X线组半椎体畸形、单一畸形、脊柱开裂、裂椎侧弯Cobb角大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检出病变总数明显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X线组侧弯、椎体显示满意度低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量脊柱侧弯Cobb角X线检查优于CT,而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脊柱侧弯的整体和细微结构,故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波刀脊柱追踪定位误差异常原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和验证脊柱影像分割在射波刀脊柱追踪定位中的作用,探讨引起脊柱追踪定位异常的原因.方法:利用体模放疗计划改变脊柱追踪长度,通过错误节点的变化判断脊柱影像分割在脊柱追踪算法中的作用;对16例脊柱追踪异常病例分别添加或去除脊柱分割影像,观察脊柱追踪定位是否正常.结果:脊柱影像分割感兴趣区域中脊柱长度与错误节点呈负相关;16例脊柱追踪异常病例中,除1例因治疗中心距椎间隙过近需进行微移外,全部患者脊柱追踪定位正常.结论:脊柱影像分割不仅仅是为了方便影像比对,其还参与脊柱追踪定位误差的计算;脊柱影像是否分割是影响脊柱追踪定位的重要因素,应依据脊柱追踪区域影像密度的均匀性有选择地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混合现实技术对脊柱经皮后突成形术的探索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脊柱经皮后突成形术中的应用与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1例多发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女性,79岁),术前行腰椎64排CT扫描并获得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in medicine,DICOM)原始数据,导入Visual Volume重建软件,构建脊柱压缩骨折模型,对脊柱骨骼模型可视化边缘检测、分割、提取和测算,生成三维网络模型.运用全息影像眼镜将脊柱压缩影像精确映射于真实世界,协助术者完成术前模拟及术中引导.结果 ·此患者术中在混合现实协助下穿刺准确,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良好、无渗漏,术后患者腰背部疼痛缓解.混合现实技术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副损伤.基于脊柱骨骼结构的CT原始数据的重建,混合现实技术术中可视化清晰显示压缩骨折部位与周围解剖结构,手术路径清晰,可准确定位压缩骨折成型部位.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与脊柱经皮后突成形术的有机结合是新的有效的临床诊疗模式,协助精准穿刺,在脊柱微创个性化治疗中具有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与外力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重,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因此,研究外力程度与骨质疏松胸腰椎体骨折在影像MRI STIR上表现的关系,可以更好的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目的:探讨外力作用程度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患者,3组中所有病例均行定量CT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骨密度值≤80 mg/cm3).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创伤史,分为无明显外力作用组(无明显诱因、无外力作用等)、低能量外力作用组(扭伤、弯腰提重物、扛重物等)、高能量外力作用组(平路摔倒臀部着地、跌倒、撞伤等),统计各组间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胸腰段和非胸腰段)、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椎体例数及所在的部位(胸腰段和非胸腰段).3组间年龄属于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性别、骨折部位、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的椎体数量及所在部位属于计数资料,用Pearson x2检验.结果 与结论:①纳入的3组病例共782例.无明显外力作用组334例,其中椎体内黑色线性信号114例;低能量外力作用组186例,其中椎体内黑色线性信号124例,高能量外力作用组262例,其中椎体内黑色线性信号87例;②3组间年龄、性别、骨折部位、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所在椎体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3组间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分割P值,降低检验水准(α=0.05/3=0.017).低能量外力作用组分别与无明显外力作用组、高能量外力作用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7);无明显外力作用组与高能量外力作用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17);④并且低能量外力作用组中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出现率为66.7%,明显大于其他2组的43.1%和33.2%;⑤提示在创伤史中,相对于无明显外力作用和高能量外力作用,低能量外力作用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更容易导致MRI STIR黑色线性信号的出现,并且多见于胸腰段椎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脊柱转移瘤放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放疗是目前脊柱转移瘤重要的治疗方式,在脊柱转移瘤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尤其是止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脊柱转移瘤的放疗剂量分割方式及其靶区勾画,以期达到精准放疗的效果.方法 应用PubMed和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以“脊柱、转移瘤、放疗”为中文关键词,以“spine、metastasis、radiotherapy”为英文关键词,联合检索1995-01-2018-12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50条,英文文献1 280条.纳入标准:(1)脊柱转移瘤;(2)放射治疗.排除标准:(1)其他部位转移瘤;(2)脊柱原发肿瘤;(3)手术;(4)化疗.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文文献27条,英文文献275条,根据排除标准最后纳入分析42篇文献.结果 脊柱转移瘤放射治疗最为常见的分割剂量为30 Gy/10次,目前8 Gy/次、20 Gy/5次和24 Gy/6次等超分割剂量也在临床中得到应用.随着影像及放疗技术的改进,特别是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的出现,使得脊柱转移瘤的靶区定位勾画更为精确.结论 脊柱转移分段放疗尚无统一标准,但在保证平移误差≤2 mm的连续放疗方案是可以接受的.在临床实践中,放疗作为骨转移重要的治疗方式,在控制肿瘤局部进展、保护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及姑息治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