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病溯源,个体化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诊治的体会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脊柱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部位特殊,症状不典型,检验特异性差等原因,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富于挑战。在这期的脊柱感染性疾病专刊中,拟与同行们一起从当前临床中的一些热点和争议话题入手,旨在得出一些参考性建议,为脊柱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追踪、影像特点、诊断流程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可行性并观察脊髓损伤后的功能修复情况。方法:以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为载体构建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制备SCI动物模型3 d后将氧调控性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部位作为AAV-5HRE-NGF-NSCs组(NGF组);另设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组(AAV-5HRE-GFP-NSCs组,GFP组);假手术组(空白组);SCI组(对照组)。在移植后第1、3、7、10、14、21、28、35、42、60 d共10个时间点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斜板试验和脚步印迹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通过盒式磁带录像(video cassette recorder,VCR)图像及定量测定大鼠离地高度,错误脚步及后肢轮替动作检验大鼠的后肢支持力及灵活度。通过观察脊髓直观图粗测大鼠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评价脊髓损伤区的神经元修复及形态学变化情况。通过CM-DiI追踪移植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荧光的方法分析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60 d后,NGF组大鼠的BBB,斜板测试和脚步印迹试验的功能评分均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VCR图像分析,NGF组大鼠的后肢支持力与活动灵活度优于SCI组和G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脊髓直观图分析,各组大鼠脊柱肉眼观对比图示NGF组脊柱未呈现明显萎缩和颜色加深,损伤程度低于SCI组和GFP组;通过尼氏染色、HE染色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相比于SCI组与GFP组,NGF组在移植部位NeuN呈明显阳性,同时在形态学水平可见明显再生的神经结构,且SCI空洞面积减小,神经元和尼氏小体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CM-DiI追踪神经干细胞,用NeuN标记神经元,用GFAP标记星形胶质细胞,发现神经干细胞可以有效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GFP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NGF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神经元分化。 结论:通通过腺相关病毒介导氧调控性NG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SCI,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填补损伤空洞;另一方面神经干细胞充当NGF基因治疗的载体,对邻近受损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神经元细胞的死亡,这有望为急性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同时给NGF蛋白药物的研发做出新尝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修复腰椎退行性病的生物力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其相关的生物力学特征暂无相关报道.目的:探索棘突间撑开融合装置BacFuse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应用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构建山羊离体脊柱模型(L1-L6),模拟手术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BacFuse固定组(L3/4)、钉棒固定组(L3/4)及Topping-off组(L3/4钉棒固定+L2/3 BacFuse固定).搭建山羊腰椎手术模型力学测试系统,采用生物力学机器进行力学加载,模拟腰椎在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时的运动模式(4 Nm的力矩),采用视觉追踪系统进行定位捕捉,并完成力学及光学校准,通过计算得出L2/3、L3/4、L4/5节段的活动度.结果与结论:①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L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27.27%,70%,38.1%及23.08%(P<0.05);钉棒固定组L3/4固定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活动度分别减少72.73%,80%,71.43%及73.08%(P<0.05).②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2/3在后伸、侧屈及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33.33%,25%及23.81%(P<0.05),前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2/3在前屈、后伸、侧屈与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50%,44.44%,50%及58.96%(P<0.05);③相对于对照组,BacFuse组邻近节段L4/5在后伸、旋转方向上分别增加27.3%,17.39%(P<0.05),前屈、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钉棒固定组的邻近节段L4/5在前屈、后伸、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分别增加38.89%,22.73%及26.09%(P<0.05),侧屈活动未见明显变化;④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2/3椎间活动度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分别减少37.04%,73.08%,56.67%及38.46%(P<0.05);与钉棒固定组相比,Topping-off组L4/5节段椎间活动度在前屈方向上减少20%(P<0.05),后伸、侧屈及旋转未见明显区别;⑤提示BacFuse能够显著减少置入节段的活动度,提供一定的稳定性;相对于钉棒固定,仍然保留有较多的活动度,可减少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同时可用于钉棒固定的Topping-off技术,显著减少了邻近节段的活动度,降低邻近节段退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诊断早中孕期胎儿肢体异常及图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胎儿常见肢体畸形及少见复杂肢体畸形(海豹肢和人体鱼序列综合征)胎儿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对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在解放军第一○五医院产前超声筛查的18 708例胎儿行常规肢体和手足检查.与引产胎儿外观、影像检查及尸检结果对照,总结胎儿肢体畸形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产前常规和系统超声筛查检出胎儿肢体畸形76例(0.41%,76/18 708),包括:(1)前臂及手部畸形2例;缺指、多指、并指等手指数目异常11例;裂手畸形2例;手缺如2例;手姿势异常7例;(2)下肢及足部畸形:足内翻45例,海豹肢2例,人体鱼序列综合征1例;(3)四肢短小4例.其中孕14~19+6周胎儿肢体畸形超声检出率为0.69% (18/2627),孕20~27+6周超声检出率为0.46% (38/8195),孕20~27+6周超声检出率为0.40% (17/4237),均高于孕11~13+6周超声检出率(0.08%,3/3649).76例肢体畸形胎儿中合并其他系统异常37例(包括颅脑、心脏、消化、肾脏、头面部及脊柱等);其中染色体异常11例(21-三体2例,18-三体6例,13-三体3例).76例肢体畸形引产胎儿标本外观检查均与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一致,尸检(64例)证实产前超声仅遗漏1例胎儿左足多趾畸形.结论 早中孕期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筛查胎儿四肢及指趾,可及早发现胎儿肢体畸形,为临床处理提供诊断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中金标利用率统计与弃用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统计射波刀VSI治疗中金标的利用率并分析金标弃用的原因,为金标植入、放疗计划设计和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17年3—8月间植入或粘贴金标患者47人次,植入金标42人次,其中CT引导3D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32人次,CT引导3D非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1人次,不使用模板辅助单纯CT引导下植入1人次,超声引导下金标植入8人次.利用射波刀共治疗44人次肿瘤患者,有2人次肿瘤患者金标不能使用改为脊柱追踪,有3人次患者未行射波刀放疗.统计患者在射波刀治疗时使用的金标和弃用金标的数量,得到金标的利用率和弃用率.对弃用金标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分类统计.结果 44人次患者植入体内和粘贴体表的134颗金标有111颗被使用,利用率为82.8%;弃用23颗,弃用率为17.2%.造成金标弃用的主要因素有刚性误差大(26.1%)、植入金标不符合要求(17.4%)、金标移位(26.1%)、其他因素(30.4%).结论 应用CT引导3D共面或非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较单纯CT引导徒手植入和超声引导下植入金标,每次金标植入只需要使用2根穿刺针,单根穿刺针植入2颗金标,减少了穿刺针数目,降低了患者穿刺造成的风险和创伤,降低金标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多种方式植入的金标在治疗中不是全部都能被使用,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弃用,因此要在金标植入等环节中考虑到此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射波刀放射治疗利用率统计与弃用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统计射波刀治疗中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的利用率,并分析金标弃用的原因,为射波刀治疗金标植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17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52例,其中肺22例、肝12例、纵隔淋巴结5例、腹膜后淋巴结8例、胰腺3例、腹腔淋巴结1例、盆腔淋巴结1例.射波刀共治疗45例肿瘤患者,42例使用金标联合呼吸追踪进行治疗,3例因不能使用金标改为脊柱追踪.植入金标52例中,有7例未行射波刀放疗.统计患者在射波刀治疗时使用金标和弃用金标的数量,得到金标利用率和弃用率.对弃用金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42例使用金标联合呼吸追踪患者植入131颗金标有85颗使用,利用率为64.89%;弃用46颗,弃用率为35.11%.造成金标弃用的主要因素有刚性误差大12颗(26.08%),植入金标不符合要求有19颗(41.31%),其中45°共线的有2颗(4.35%)、金标间距小于阈值的有4颗(8.70%)、连线角度<15 °的有5颗(10.87%),其他因素有15颗(32.61%),其中无法正确识别的5颗(10.87%)、物体遮挡的有4颗(8.70%)、移位的有6颗(13.04%).植入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有气胸4例,血胸1例,疼痛2例,未出现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与既往单纯CT引导徒手植入和超声引导下金标植入文献比较,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金标植入,可减少穿刺针数目,降低患者穿刺造成的风险和创伤,降低金标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植入的金标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弃用.因此,在金标植入等环节中需考虑此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状况,探讨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特点.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诊断为风湿免疫性疾病的1218例患者进行结核筛查,对其中并发结核感染的3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患者32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 I74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73例,干燥综合征(sicca syndrome, SS)患者18例,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3例.应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 TST)、X线摄影、CT扫描和病原学检查等方法评价结核感染状况,并进行追踪随访24~36个月.结果 300例风湿免疫性疾病并发结核感染患者中,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发生率为86. 33%(259/300),非活动性结核病(inactive tuberculosis,IATB)发生率为9.0%(27/300),活动性结核病(active tuberculosis, ATB)发生率为4.67%(14/300);并发结核感染患者中,男性占54.7%(164/300),女性占45.3% (136/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8, P<0.01);在结核筛查的1218例患者中,不同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率(包括LTBI+ATB+IATB)[SLE占9.5%(32/335), AS占37.7%(174/461),RA占22.7%(73/321),SS占26.4%(18/68),DM占9.1(3/33)]的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66, P<0.01);不同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潜伏感染率(TST方法检测)[SLE占8.0%(27/335),AS占33.6%(155/461),RA占18.7% (60/321),SS占23.5%(16/68),DM占3.0(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4.971,P<0.01).结论 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并发结核感染以LTBI为主,AS患者并发结核感染的比例最高,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医生应增强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降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在降低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成立MDT小组对脊柱手术团队进行感染控制干预,归纳总结2016年1-9月725例脊柱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31例病例的危险因素,提出可控因素;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6月746例作为干预后对照、效果追踪.结果 MDT感染管理模式使脊柱患者手术后院内感染发生率由干预前的4.3%下降至干预后的2.1%;干预前后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1.8%和0.4%;切口菌种分布比较,手术切口感染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干预前后占比分别为1.7%、0.3%;干预后未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MDT协作感染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脊柱手术团队感控措施的依从性,可降低脊柱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熏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熏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Medline、Academic Search Premier、SPORT-Discus with Full Text、Cochrane Library,并手工检索、追踪相关文献.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及方法学质量评价,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共1 576例患者.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低.Meta分析显示中药熏蒸配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较以单纯西药方案治疗对患者临床疗效更好,能显著降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改善患者的脊柱活动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减轻疼痛,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更少,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中药熏蒸结合西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较单纯西药治疗有一定优势,并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但仍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细化中药外治熏洗的方法,以提升疗效和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射波刀治疗晚期胰腺癌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波刀对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7年6月经射波刀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96例.采用PET/CT或增强CT定位,X-sight脊柱追踪照射,有梗阻性黄疸患者先行胆汁引流,缓解胆道梗阻有效后再行射波刀治疗.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采用Cox Regression分析性别、年龄、KPS评分、肿瘤分期、CA19-9、放疗剂量、是否化疗、合并其他治疗等因素对生存期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分析,并对远期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7.5%的患者症状改善,平均生存时间为10.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肿瘤分期、CA19-9阳性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P<0.05),性别、年龄、KPS评分、放疗剂量、是否化疗、合并其他治疗等因素没有显著差异,对生存率影响不大(P>0.05);胰头癌远期的肠道、胆道并发症须引起注意.结论:射波刀是晚期胰腺癌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可缓解局部症状,但对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有限,远期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