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核心症状群及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构建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症状网络,探索核心症状群,为医护人员开展个体化、精准化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12月-2024年1月便利抽取河北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42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收集资料.探索性因子析取症状群,R语言构建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并通过分层回归明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最大的症状群,确定核心症状群.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83.5%)、担忧(80.6%)、恶心(75.7%),最严重的症状是疼痛(2.29±0.05),其次是恶心(1.93±0.06)、担忧(1.72±0.06).探索性因子分析出5个症状群,分别是病感症状群、功能障碍症状群、精神情绪症状群、呼吸道症状群和消化道症状群,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1.832%.症状网络中预期影响值最大的症状为疼痛(rs=1.17).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感症状群的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最大(β=-4.677,95%CI:-5.224~-4.131,P<0.001),对模型解释度为46.5%.结论 病感症状群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核心症状群,医护人员可基于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开展症状管理,进一步提高症状管理的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水平、长时血压变异性及血清IL-6对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压波动及生化指标对其早期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48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病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86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后连续7 d的平均血压,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及长时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基底节区HICH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对基底节区HICH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较长、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高、白蛋白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非认知障碍组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的MSBP、MDBP、7 d收缩压标准差(7dSSD)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 OR=1.258,95% CI:1.134~1.396, P<0.001)、MSBP( OR=1.770,95% CI:1.267~2.473, P=0.001)、7dSSD( OR=1.139,95% CI:1.038~1.249, P=0.006)、IL-6( OR=1.156,95% CI:1.076~1.241, P<0.001)是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高血压病程、MSBP、7dSSD、IL-6与MoCA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rs=-0.271, P=0.001; rs=-0.493, P<0.001; rs=-0.264, P=0.001; rs=-0.412,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应用MSBP、7dSSD、IL-6、高血压病程诊断基底节区HICH患者早期发生认知障碍的AUC为0.932,敏感度为0.855,特异度为0.895。 结论:MSBP、7dSSD、高血压病程及血清IL-6可能为基底节区HICH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学监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FAST试验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与脑出血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前研究表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急性期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会导致转归恶化。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是整合素和细胞-细胞黏附分子的诱导性配体,对中性粒细胞外渗至关重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Witsch等利用FAST(Factor-Ⅶ for Acute Hemorrhagic Stroke Treatment)试验的数据对一个观察性队列进行了事后二次分析,旨在确定血清sICAM-1水平与ICH后转归不良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急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再通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急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成功血管内再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1种新的简化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数据、影像表现和介入操作方式。将入院并接受血管内开通治疗的120例患者纳入分析,以颈内动脉是否成功开通进行分组,利用组间分析筛选有意义变量,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血管内再通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根据既往文献结合自身数据,利用眼动脉是否反流代偿和残端是否尖锐两个变量的组合分为A~D 4型:A型,尖锐残端(-),眼动脉反流(-);B型,尖锐残端(-),眼动脉反流(+);C型,尖锐残端(+),眼动脉反流(-);D型,尖锐残端(+),眼动脉反流(+),探讨分型对开通结果的影响。结果:120例患者中,成功血管内开通91例(75.83%),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9.17%)。其中出血事件4例(3.33%),包括症状性脑出血1例(0.83%);缺血事件1例(0.83%),导管穿孔1例(0.83%),颈动脉海绵窦瘘3例(2.50%),夹层2例(1.67%)。无致残性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尖锐残端(OR=4.10,95%CI 1.19~14.16)、眼动脉反流(OR=3.16,95%CI 1.13~8.88)和单纯颅外段闭塞(OR=10.78,95%CI 2.08~55.74)是影响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开通的独立危险因素。A~D型手术成功率分别为30.00%(3/10)、66.67%(8/12)、70.00%(28/40)、89.66%(52/58),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1/10)、8.33%(1/12)、17.50%(7/40)、3.45%(2/58)。结论:尖锐残端、眼动脉反流代偿和闭塞段局限于颅外段是成功开通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残端是否尖锐和眼动脉是否反流代偿两种变量构成的分组模型,对指导非急性闭塞血管的开通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5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动脉瘤特征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患者出院时及随访6个月时的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为预后良好,3~4分为预后一般,1~2分为预后差;记录患者栓塞治疗后即刻和随访6个月时的脑血管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Ⅰ级为完全闭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瘤体残留。结果:55例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72 h内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其中男性16例(占29.1%),女性39例(占70.9%);中位年龄53(24~80)岁;前循环动脉瘤49例(89.1%),后循环动脉瘤6例(10.9%);Hunt-Hess动脉瘤分级Ⅰ~Ⅱ级43例(78.2%),Ⅲ级7例(12.7%),Ⅳ~Ⅴ级5例(9.1%)。55例患者栓塞治疗后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提示,有41例动脉瘤完全闭塞,14例瘤颈残留;动脉瘤越小者栓塞治疗后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100.0%比64.3%, P<0.01)。55例患者中,有1例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1例术中出现斑块脱落引起的远端血管栓塞,1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例术后出现远隔部位脑出血;2例死亡患者中,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死于重症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出院时预后良好40例,预后一般10例,预后差5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低者的预后越好,预后良好组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一般组和预后差组(90.0%比50.0%、40.0%, P<0.01)。55例患者中有39例完成术后6个月临床预后和脑血管造影随访,GOS评分均≥3分,其中32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例瘤颈残留、3例瘤体残留;动脉瘤越小者6个月随访的完全闭塞率越高,完全闭塞组动脉瘤最大径≤7 mm患者比例明显高于瘤颈残留组和瘤体残留组(100.0%比75.0%、33.3%, P<0.01);随访均未出现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 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手术中致密填塞动脉瘤是减少出血和缺血并发症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幕上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急性期分阶段手术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幕上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破裂出血急性期分阶段手术治疗方案,评估儿童AVM分阶段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经分阶段手术治疗的37例幕上AVM破裂出血患儿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临床表现、手术方式以及预后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37例幕上AVM患儿均一期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颅内血肿清除术27例,脑室外引流术10例,无一例死亡病例。病情平稳后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并根据Spetzler-Martin评分分级,其中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9例。37例患儿均行AVM切除术,手术均在前次手术后2周左右进行。6个月后复查DSA无AVM残留及复发。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5分32例(32/37,86.5%),4分5例(5/37,13.5%)。随访6个月至4年,随访期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因某些特定条件不能完成术前脑血管成像时,对部分幕上AVM破裂出血急性期患儿采取分阶段手术治疗是可行的,能获得较好预后,较少遗留神经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定量脑电图与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入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定量脑电图指标对于脑出血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开滦总医院神经内科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诊治的出血性卒中患者89例临床资料。根据出院30 d后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将患者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mRS≤2分)、预后不良组(mRS 3~6分)。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定量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m,qEEG)监测16导联各脑区相关脑电指标。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脑电相关指标及入院同型半胱氨酸预测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不良预后的价值。结果:(1)脑出血预后不良组年龄大于预后良好组[(66.51±13.64)岁比(60.53±11.69)岁], t=2.15, P=0.034;入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17.28(15.52,24.72)mmol/L比14.50(10.28,16.00)mmol/L, Z=4.14, P<0.001]。(2)脑出血预后不良组10-20导联中Fp1-2、F4、C4、P4、F8、T4导联δ脑波功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87.99(41.57,196.69)比50.67(26.64,54.75), Z=2.76, P=0.006];[79.17(40.71,200.00)比45.06(20.22,61.00), Z=2.10, P=0.036];[72.64(34.97,219.78)比34.42(19.81,63.4), Z=2.03, P=0.043];[65.06(33.36,177.45)比28.12(15.88,63.36), Z=2.08, P=0.038];[52.92(25.64,187.91)比23.61(11.67,43.26), Z=2.21, P=0.027];[66.67(32.56,180.76)比36.31(17.2,53.78), Z=2.46, P=0.014];[57.30(25.24,127.04)比29.57(11.91,41.89), Z=2.26, P=0.024]. Fp1-2、F3、F4、C3、C4、P3-4、O1、F7-8、T3-4导联θ脑波功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77.45(47.63,138.72)比35.88(20.92,44.81), Z=3.50, P<0.001];[77.05(35.16,120.22)比38.74(19.86,58.09), Z=2.27, P=0.023];[85.24(52.53,147.90)比35.42(14.7,52.59), Z=2.61, P=0.009];[75.81(37.90,124.97)比36.85(17.92,55.43), Z=2.30, P=0.021];[72.00(43.92,123.54)比28.37(14.02,51.9), Z=2.22, P=0.027];[67.08(32.01,104.05)比31.32(17.98,45.28), Z=2.10, P=0.035];[55.33(32.29,94.30)比25.64(11.87,34.01), Z=2.24, P=0.025];[48.84(20.64,96.28)比19.85(9.83,28.58), Z=2.30, P=0.022];[48.46(25.06,81.78)比23.95(8.80,29.16), Z=2.51, P=0.012];[64.46(39.38,112.44)比26.85(15.74,39.58), Z=2.80, P=0.005];[65.68(31.78,102.00)比31.09(15.98,46.96), Z=2.38, P=0.017];[45.26(28.34,73.14)比21.45(10.57,36.59), Z=2.04, P=0.042];[43.50(22.58,78.67)比25.45(11.91,32.26), Z=2.22, P=0.027];Fp1-2、F3-4、C3-4、P4、F7-8、T4、全脑平均导联慢波指数功率值高于预后良好组[6.64(2.98,10.42)比3.65(2.31,4.30), Z=2.65, P=0.01];[6.53(3.96,11.65)比3.53(2.56,4.51), Z=2.30, P=0.022];[7.38(4.62,13.12)比3.83(1.70,4.71), Z=2.38, P=0.017];[5.88(4.02,12.15)比3.18(2.21,4.46), Z=2.29, P=0.022];[6.13(3.83,11.22)比2.97(1.53,4.58), Z=2.01, P=0.044];[6.07(3.53,9.39)比2.74(2.00,3.81), Z=2.40, P=0.016];[4.11(2.51,9.23)比2.18(1.37,2.82), Z=2.25, P=0.024];[5.71(3.81,10.44)比3.22(1.86,4.04), Z=2.28, P=0.023];[6.00(3.65,10.37)比3.04(2.00,4.00), Z=2.39, P=0.017];[4.08(2.56,8.33)比2.08(1.60,3.14), Z=2.50, P=0.013],其中全脑平均慢波指数导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5(3.31,10.08)比3.17(2.02,4.88), Z=3.62, P=0.005]。(3)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入院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值( OR 1.311,95% CI 1.008~1.705, P=0.044)、入院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OR1.588,95% CI 1.074~2.349, P=0.020)和全脑平均慢波指数( OR 8.596,95% CI 1.088~67.889, P=0.041)是脑出血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4)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入院HCY值、全脑平均慢波指数、入院NIHSS评分预测脑出血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68(95% CI 0.665~0.872)、0.743(95% CI 0.634~0.852)、0.896(95% CI 0.827~0.965),截断值分别为15.67,3.62,8.50,灵敏度分别为77.8%、71.1%、68.9%,特异度分别为59.4%、68.7%、100.0%,约登指数分别为0.372、0.398、0.689。 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脑电生理表现为δ、θ、慢波指数在全脑出现增多。入院HCY值越高,提示脑出血患者预后越差。入院HCY值、全脑平均慢波指数对急性脑出血不良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酸镁无法减少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扩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出血是最致命的卒中类型。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低血清镁水平与更多的血肿扩大(hematoma expansion, HE)及颅内出血相关,提示补充硫酸镁是脑出血患者的潜在急性期治疗方法,有可能减少HE。FAST-MAG(Field Administration of Stroke Therapy – Magnesium)是一项在发病2 h内从入院前开始对急性卒中患者进行硫酸镁治疗的临床试验。入组前无需颅脑CT检查,目前已经有数百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入组。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的Naidech等对FAST-MAG试验进行了一项辅助分析,旨在评估硫酸镁治疗对急性脑出血患者HE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O)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治疗的58例非急性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VBO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2分50例,3~4分8例。观察血管的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58例患者中,48例(82.8%)血管再通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者26例(54.2%),2b级者22例(45.8%)。10例(17.2%)因微导丝无法通过闭塞节段而放弃治疗。再通成功的48例患者中,围手术期2例(4.2%)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中1例MRI发现新发梗死灶;1例(2.1%)发生脑出血。10例再通未成功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4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2例(4.2%)发生支架内闭塞(均为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卒中者);6例(12.5%)支架内再狭窄,但均无临床症状。47例(97.9%)患者mRS为0~2分,1例支架内闭塞再发脑梗死患者的mRS为4分。10例再通失败者均采取药物治疗,均有缺血性卒中症状,2例症状加重。结论:非急性期血管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VB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时间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窗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发病<3 h内手术)、早期组(发病3~24 h内手术)、急性期组(发病24~72 h内手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术后14 d肌力和意识改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再出血情况。结果:超早期组中低、中等、高血肿清除率患者分别为11例(84.6%)、2例(15.4%)、0例。早期组中低、中等、高血肿清除率患者分别为20例(33.9%)、32例(54.2%)、7例(11.9%)。急性期组中低、中等、高血肿清除率患者分别为8例(30.8%)、14例(53.8%)、4例(15.4%)。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较超早期组患者好。术后14 d,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中肌力改善者所占比例高于超早期组,早期组患者中意识改善者所占比例高于超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早期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超早期组及急性期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再出血患者共4例,其中超早期组1例,早期组3例。 结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3~24 h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时血肿清除情况较为理想,术后恢复相对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