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控制水平、长时血压变异性及血清IL-6对早期认知障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血压波动及生化指标对其早期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48例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病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将患者分为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26分,86例)。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后连续7 d的平均血压,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平均收缩压(MSBP)、平均舒张压(MDBP)及长时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基底节区HICH患者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影响因素对基底节区HICH患者认知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的高血压病程较长、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高、白蛋白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非认知障碍组相比,认知障碍组患者的MSBP、MDBP、7 d收缩压标准差(7dSSD)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 OR=1.258,95% CI:1.134~1.396, P<0.001)、MSBP( OR=1.770,95% CI:1.267~2.473, P=0.001)、7dSSD( OR=1.139,95% CI:1.038~1.249, P=0.006)、IL-6( OR=1.156,95% CI:1.076~1.241, P<0.001)是基底节区HICH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基底节区HICH患者的高血压病程、MSBP、7dSSD、IL-6与MoCA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rs=-0.271, P=0.001; rs=-0.493, P<0.001; rs=-0.264, P=0.001; rs=-0.412, 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应用MSBP、7dSSD、IL-6、高血压病程诊断基底节区HICH患者早期发生认知障碍的AUC为0.932,敏感度为0.855,特异度为0.895。 结论:MSBP、7dSSD、高血压病程及血清IL-6可能为基底节区HICH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清学监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发性脑出血的急性期诊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自发性脑出血仍是所有卒中类型中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救治有助于改善其临床转归。早期的血压管理、重症监护、识别病因、纠正凝血异常、外科治疗和控制并发症对其预后至关重要。临床医生需更多地关注脑出血的早期诊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水平血压管理应用效果及其对近期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水平血压管理应用效果及其对近期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不进行降压治疗,将观察1组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120/80 mmHg,观察2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观察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近期预后改善情况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对患者治疗效果和NIHSS测量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且治疗期间NIHSS评分变化12d>8d>4d,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4d、8d、12d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MMSE和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和入院NIHSS评分则与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血压控制120/80 mmHg与140/90 mmHg血压管理方案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血压变异性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预后的新预测因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尽管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仍然是脑血管疾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干预可控性危险因素是临床管理IS的基础.高血压是IS最常见的可治疗危险因素之一,并与不良结局有关.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高于非高血压患者.同时,BPV升高已被证明是IS的危险因素.BPV越高,IS发生的风险越高,卒中后的预后越差,无论是在急性期还是亚急性期.BPV受多因素影响,其变化反映了个体的生理病理改变.本文综述了目前BPV与IS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和IS患者对BPV的认识,探讨BPV升高是IS的可控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不仅需要控制血压平均水平,同时需要关注血压变异性,以更好地开展个性化血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复方通络饮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复方通络饮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西医基础治疗组34例,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降脂稳定斑块、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丁苯酞注射液保护线粒体,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针刺治疗组3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用通脑活络针刺法治疗;针药结合组39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加用复方通络饮及通脑活络针刺法;1个疗程14 d,每组治疗2个疗程共计28 d.治疗前、治疗后14 d及28 d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中国脑卒中量表评分(c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及CSS评分均较疗前有所改善,Barthel指数显示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所提高,且针药结合组更能有效降低患者NIHSS及CSS评分(P<0.05),显著改善患者Barthel指数(P<0.01).结论:通脑活络针刺法联合复方通络饮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适宜联合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高龄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 1年3月-2016年7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45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 ~74岁,n=26)和高龄组(年龄75~88岁,n=19).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高龄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BMI、骨钙素、钙离子、磷离子、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维生素D[25-(OH) D]、腰椎L1-4和股骨颈骨密度、骨吸收抑制剂使用率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骨吸收抑制剂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骨吸收抑制剂使用情况因素后,高龄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呈负相关(P<0.05).结论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75岁及以上高龄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75岁以下患者,高龄与不良反应发生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血压参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不同血压参数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2月-2013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发病6 h内的脑出血患者,按要求完成血压监护,完成相关资料收集,随访至发病后3个月.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发病后7 d及发病后3个月临床转归的因素.结果:入选患者66例.多因素分析提示,患者的年龄(P=0.01,OR=1.19, 95% CI=1.04~1.36)、血肿体积(P<0.001,OR=1.34,95% CI=1.12~1.59)、24 h内最高收缩压(P=0.02, OR=1.10,95% CI=1.02~1.20)及发病前7 d平均收缩压(P=0.01,OR=0.79,95% CI=0.66~0.94)与患者发病7 d转归独立相关;利用ROC曲线筛选界值,结果显示收缩压控制在151.5~178.5 mmHg利于患者急性期转归;患者年龄(P=0.03,OR=1.09,95% CI=1.01~1.17)及基线NIHSS评分(P=0.01,OR=1.27,95% CI=1.07~1.50)与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独立相关.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4 h内最高收缩压、发病前7 d平均收缩压可以作为患者早期转归的独立预测因素,收缩压控制在151.5~178.5 mmHg有利于患者早期临床转归.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参数尚无法预测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院延续性护理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急症治疗技术日趋成熟,但急性期后患者反复再入院已引起专家的关注.急性期后处于慢性恢复阶段患者,因缺乏专业性指导,导致再发疾病风险增高.心血管、呼吸、脑等系统慢性期疾病病情复杂,出院后又因各种危险因素(如心理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能按时服药,血压血糖控制不达标,体重控制不理想等)均可导致疾病复发[1].因此出院后治疗和护理的连续性和协调性越来越受重视,延续性护理的开展备受关注.目前,国外对延续性护理研究与应用基本处于成熟阶段,我国的延续性护理起步较晚,尚未成熟.本文主要对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控制饮水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急性期患儿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控制饮水在危重症手足口病急性期患儿的应用疗效.方法 将68例危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饮水.对比2组患儿临床指标恢复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体温、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血压、血糖、毛细血管充盈和肢体抖动的恢复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控制饮水能有效地控制危重症手足口病急性期患儿的病情,提高抢救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管理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约75%的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卒中后血压增高,其中56%的患者收缩压≥140 mmHg(1 mmHg =0.133 kPa),13%的患者收缩压≥185 mmHg[1].2014年Fischer等[2]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脑卒中发病后患者血压平均升高40.7 mmHg,脑出血是脑卒中最重要的亚型,与脑梗死相比患者血压增高幅度更为显著(发病后首次收缩压平均值为189.8 mmHg与158.5 mmHg),并且在发病后数天甚至数周内仍可维持在较高水平.很多观察性研究已经证实脑出血急性期血压越高,越可能增加患者神经功能恶化,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3-4].我国一项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5]显示脑出血发病后12 h内收缩压超过140 ~ 150 mmHg,患者死亡或致残的风险增加1倍.但是目前脑出血急性期降压的时机和血压控制目标尚存争议,一种观点认为血压增高可促进血肿扩大,血肿周围水肿增加,这些会促使患者转归不良[6-7].另一种观点认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控制过低,可导致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8-10].因此,脑出血急性期给予患者“合理的”血压管理对于遏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改善后期临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主要对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增高的可能机制、强化降压的安全性与预后、血压控制与血肿扩大的相关性、降压药物的选择等内容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