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膝过伸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代偿性改变,在偏瘫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安全便捷且方法多样,主要包括中药内服、针刺、穴位注射、推拿等.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指标以角度测量、量表评估等为主,缺乏对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客观量化的系统评价标准,今后可加强基础实验及相关作用机制研究,建立标准的系统评价体系,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提供更多理论及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干预前、干预2周及4周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与运动功能。干预前和干预4周后,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与组内干预前比较,2组患者干预2周及4周后的行走功能维度评分、BBA总分、TUGT用时显著改善( P<0.05),且干预4周后上述指标较组内干预2周后改善优异( 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同时间点比较,试验组干预2周及4周后的行走功能维度评分[(2.80±0.41)分、(3.55±0.50)分]、BBA总分[(8.80±0.41)分、(9.55±0.50)分]、TUGT用时[(25.93±2.93)s、(21.68±2.18)s]改善优异( P<0.05)。干预4周后,试验组SS-QOL各维度及总分评分均增高( P<0.05),精力[(9.38±1.17)分]、语言[(15.10±2.48)分]、运动功能[(16.88±1.83)分]、情绪[(14.70±1.87)分]、自理能力[(11.38±1.53)分]、上肢功能[(8.18±1.01)分]维度评分及SS-QOL总分[(135.30±8.47)分]较对照组增加( P<0.05)。 结论:站立平衡动态提升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与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海省部分医院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青海省部分医院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构建危险因素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式,从青海省3家医院选取急性期脑卒中患者85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饮食和休闲活动)。在脑卒中发作后14 d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将MMSE评分≤27分的患者纳入认知障碍组(569例),其余患者纳入认知正常组(28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与结局事件的关系,依据回归方程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验证预测模型的效果。结果:本研究中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病率为66.60%。单因素分析显示:①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海拔高度、社会支持、与配偶同住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临床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卒中类型、偏瘫、高血压史、甘油三酯、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日常活动情况,两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闲暇活动评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一周饮食情况,两组患者在摄入食盐、坚果、水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1.032,95%CI(1.015,1.050), P=0.000]、女性[ OR=1.743,95%CI(1.120,2.711), P=0.014]、出血性脑卒中[ OR=2.420,95%CI(1.335,4.385), P=0.004]、高血压[ OR=1.496,95%CI(1.006,2.226), P=0.047]、高度海拔[ OR=3.003,95%CI(1.379,6.539), P=0.006]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教育程度、职业、闲暇活动得分、甘油三酯、食用坚果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灵敏度为0.698,特异度为0.814。 结论:所纳入的青海省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年龄、女性、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高度海拔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教育程度、职业、闲暇活动得分、甘油三酯、食用坚果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的危险因素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浙江衢化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于治疗2周内行康复治疗,对照组于治疗4周后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能力。结果:对照组康复后4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为(33.7±7.8)分,康复后6周FMA评分为(39.0±8.8)分;观察组康复后4周FMA评分为(39.3±8.4)分,康复后6周FMA评分为(45.8±9.4)分;观察组康复后4周和6周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3.784、4.091,均 P<0.001)。对照组康复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为(8.6±2.6)分,康复后4周NIHSS为(8.3±2.3)分,康复后6周NIHSS为(7.1±2.0)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NIHSS为(7.7±1.4)分,康复后4周NIHSS为(7.0±1.7)分,康复后6周NIHSS为(6.3±1.2)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4周、6周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2.361、3.521、2.657,均 P<0.05)。对照组康复后2周Barthel指数为(39.9±12.8)分,康复后4周Barthel指数为(48.3±11.3)分,康复后6周Barthel指数为(53.3±11.5)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Barthel指数为(46.8±13.6)分,康复后4周Barthel指数为(56.0±10.8)分,康复后6周Barthel指数为(59.7±11.6)分;观察组康复后2周、4周、6周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t=2.862、3.816、3.305,均 P<0.05)。 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增强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全周期需求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开发基于患者全周期需求的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并探讨该平台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支持性照护方案,结合文献回顾及专家小组讨论研发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1.0版,经5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试用3周后,根据使用体验优化升级为2.0版。2020年6—12月便利选取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基于全周期需求的纸质版的支持性照护方案,干预组采用基于全周期需求的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的干预。比较2组Barthel指数、平衡能力等指标。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在患病1、3个月的Barthel指数得分分别为85(75,90)、95(95,100)分,高于对照组的65(55,75)、75(7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患病1、3个月的平衡能力得分分别为37(28,43)、48(45,51)分,高于对照组的28(16,36)、31(20,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干预组在出院前1 d和患病1、3个月的卒中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14.97 ± 2.98)、(19.00 ± 2.14)、(22.81 ± 1.60)分,高于对照组的(8.69 ± 1.64)、(8.88 ± 1.52)、(9.09 ± 1.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9.37、476.33、1 169.84,均 P<0.05)。 结论:应用支持性照护信息平台为不同疾病阶段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Barthel指数,平衡能力及卒中相关知识,说明该平台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运动训练指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居家康复中开展互联网平台下的运动训练对其肢体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在居家康复中加用基于微信平台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指导。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MA)评分、上肢功能指数量表(UEFT)评分、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与照顾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组患者出院前FMA、UEFT、SS-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观察组患者FMA、UEFT评分及SS-QOL中的躯体功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68.87 ± 6.64)、(72.38 ± 7.33)、(35.28 ± 4.13)、(36.55 ± 4.23)、(37.22 ± 3.84)、(38.23 ± 3.4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5.25 ± 6.20)、(61.24 ± 6.47)、(28.72 ± 4.56)、(30.85 ± 5.30)、(31.28 ± 4.63)、(31.02 ± 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5.316~9.482, P<0.01)。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及照顾者总满意度分别为92.50%(37/40)、87.50%(35/40),均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5.541、4.588, P<0.05)。 结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改良强制性运动训练指导有助于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综述近年针灸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的临床研究,发现主要有针刺、灸法、按摩推拿、电针疗法,以及针灸推拿疗法并用、针药并用或针灸推拿结合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疗法,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但目前研究缺乏严格的RCT,操作方案缺乏统一标准,还应加强作用机制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对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方法:纳入20例脑卒中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别对患者双上肢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及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评估,并对偏瘫上肢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伸指总肌、拇短展肌和小指展肌进行静息状态下针极肌电图检测;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评估,并对患侧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CMAP)波幅的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侧相比,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侧的肩胛上神经、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CMAP波幅均显著降低( P<0.01),肩胛上神经和腋神经的潜伏期延长( P<0.05),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潜伏期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无差异( P>0.05)。偏瘫侧腋神经、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CMAP波幅变化率明显高于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P<0.05)。偏瘫侧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较健侧降低( P<0.01),感觉传导速度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偏瘫侧SNAP波幅变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但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率两两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肩关节半脱位后上肢所检肌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电位,偏瘫上肢近端出现率高于远端肢体,其中冈上肌自发电位出现率为61.54%,三角肌为84.62%,肱二头肌为69.23%,伸指总肌和拇短展肌为46.15%,小指展肌为30.77%。偏瘫侧CMAP变化率与患者病程、年龄及上肢Brunnstrom分期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 P>0.05)。 结论: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导致支配肩和上臂的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大于支配前臂和手的神经,可能影响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4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比较两组患者ADL、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ADL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后,干预组FMA总分及上、下肢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后,干预组患者HADS焦虑、抑郁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6.7±1.3)分,高于对照组的(6.2±1.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健康信念理论联合中医适宜技术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中,可有效提高患者ADL和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