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肌筋膜松解(MFR)手法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及电生理机制.方法 选择80名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Bobath康复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肌筋膜松解手法治疗.对比2组康复治疗前后下肢屈肌群肌张力的改善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临床痉挛指数(CSI)、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以及改良Bae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分析2组表面肌电图(sEMG)并对比不同康复时间段下肢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均方根(RMS)值,分析RMS值变化与下肢痉挛及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康复治疗后,2组MAS得分及CSI均较康复前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康复治疗后,2组FMA-LE评分和MBI均改善.观察组得分显著提升(P<0.05).2组下肢肌RMS值均呈明显升高趋势(P<0.05),于康复后第2周即有明显下肢肌RMS值差异,观察组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的RMS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康复第4周及第6周,观察组股直肌、胭绳肌、胫前肌及腓肠肌RMS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肌RMS值变化与MAS评分及CSI呈负相关(P<0.05),与FMA-LE评分及MBI呈正相关(P<0.05).结论 肌筋膜松解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张力,提高下肢功能,且功能性改变与下肢肌肌电信号的增强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温州地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率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温州地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以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温州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4 5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 ≥ 65岁,男2 245例,女2 255例;以患者病历资料为数据来源,统计髋部骨折发病率,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老年脑卒中后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脑卒中后2年内髋部骨折发生率为6.58%(296/4 500),且髋部骨折发生于偏瘫患侧比例高达82.77%(245/296)。骨密度(BMD)(T值)≤ -1、脑卒中后3个月内身体质量指数下降率 > 5%、视力受损、Berg平衡量表评分 < 45分、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 < 20分、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 ≥ Ⅱ级、下肢肌群(髋伸肌群、膝伸肌群)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髋伸肌群MMT < 3级和膝伸肌群MMT < 3级等均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OR=6.765、6.772、4.726、5.491、4.582、6.294、3.763、4.236,均 P < 0.05)。 结论:老年脑卒中后患者骨密度下降、体质量丢失、视力受损、下肢平衡及运动功能下降、下肢肌痉挛及肌力减弱等是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应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找到一个既能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又能缓解痉挛的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除中医、药物、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外,手术治疗以临床疗效确切、恢复快等优点逐渐成为临床治疗主要手段。目前,关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手术方式尚无统一标准。本文就该病的发病机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进行综述,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为深入理解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手术治疗、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证据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四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四通道FES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四通道FES及电针拮抗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包括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步态时空参数(包括步频、步幅、患侧支持相、患侧摆动相)及肌电检查等。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CS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CSI评分[(7.9±2.5)分]亦显著低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分别为(8.4±2.4)分和(10.1±2.7)分](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各项步态时空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下肢H反射潜伏期较治疗前明显延长( P<0.05),Hmax/Mmax比值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39±1.96)ms和(0.36±0.11)]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四通道FES联合电针拮抗肌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足下垂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踝关节痉挛病情和步态,提高踝关节稳定性及步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OTOmed在老年人脑卒中后偏瘫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MOTOmed训练系统在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和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各65例,两组干预时间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Fugl-Meyer(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评分、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评分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素3(NT-3)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MA、BBS评分[(75.48±6.54)分、(48.55±5.18)分]均高于对照组[(72.55±6.33)分、(46.50±4.79)分]( t=2.59、2.34,均 P < 0.05);观察组FAC评分[(3.22±0.43)分]高于对照组[(3.05±0.39)分]( t=2.36, P < 0.05),MAS评分[(1.23±0.24)分]低于对照组[(1.33±0.26)分]( t=2.27, P < 0.05);观察组MBI评分[(59.32±5.18)分]高于对照组[(57.33±4.92)分]( t=2.24, P < 0.05),两组SP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4, P > 0.05)。干预后,观察组NGF[(12.93±2.31)ng/L]高于对照组[(12.06±2.29)ng/L]( t=2.15, P < 0.05),两组BDNF、NT-3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91、1.25,均 P > 0.05)。 结论:以MOTOmed训练系统进行阶梯性个体化康复干预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肌张力,提高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目标达成量表在肉毒毒素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痉挛状态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症状之一,出现在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痉挛状态可能停留于某一阶段,也可能加重或缓解。部分脑卒中后痉挛状态(PSS)对患者功能恢复有利,不需要干预,但如痉挛状态引发其他并发症或阻碍患者康复时,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因此,对PSS进行有效地管理有利于肢体功能恢复,干预方法和时间的选择是关键点,亦是难点。肉毒毒素(BoNT)作为局灶性痉挛状态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可精准化治疗PSS,采用目标达成量表(GAS)进行疗效评估,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干预方法、时间的抉择,优化对PSS的管理。本综述主要从GAS的应用、BoNT治疗PSS的常用疗效评估量表以及BoNT注射和GAS在PSS管理中的联合应用等方面分析GAS在BoNT治疗PSS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共治疗90 min,1次/日,6日/周,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频率6~10 Hz,均以小腿三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连续6周,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runnstrom偏瘫功能恢复阶段分级对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冲击波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评分[(3.44±0.84)、(3.49±0.96)和(3.42±0.97)分]、下肢FMA评分[(9.23±3.85)、(8.42±4.61)和(10.04±3.71)分]以及Brunnstrom分级[(2.05±1.03)、(2.08±1.06)和(2.07±1.04)级]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组患者小腿三头肌的肌张力明显下降,上述各项指标[MAS评分(2.57±0.61)、(2.12±0.47)和(1.53±0.59)分;下肢FMA评分(14.32±6.77)、(18.10±5.93)和(22.31±7.42)分;Brunnstrom分级(3.06±0.98)、(3.75±1.21)和(4.53±1.16)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冲击波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的MAS、FMA评分及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常规治疗组( P<0.05),且联合治疗组各项指标的改善亦较冲击波治疗组更为明显( P<0.05)。 结论: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较常规放松体位下治疗更能明显减轻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从而改善患肢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神经局部振动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影响及神经生理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及神经电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Clonus阵挛分级法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和痉挛程度,并对胫神经运动与感觉传导、F波、H反射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小腿三头肌MAS、Clonus分级评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Hmax、Hmax刺激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小腿三头肌MAS[(0.62±0.63)分]、Clonus分级评分[(1.05±1.02)分]、胫神经H反射的H/M比值(0.48±0.28)、Hmax[(3.75±2.09)mV]、Hmax刺激强度[(38.18±12.79)mA]较对照组改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胫神经局部振动治疗,可通过抑制神经反射通路的兴奋性,有效缓解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降低肌肉张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卒中患者偏瘫侧徒手指部感觉刺激前后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偏瘫侧徒手指部感觉刺激(MDS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的3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偏瘫侧拇指屈肌改良Ashworth量表(MAS)等级均≥1级,予其偏瘫侧MDSS治疗,并检测双侧上肢(刺激前)及偏瘫侧上肢(刺激后即时)正中神经F波。结果:与健侧相比,刺激前患者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刺激前相比,拇指屈肌MAS等级≤2级患者刺激后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降低,拇指屈肌MAS等级≥3级患者刺激后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MAS等级患者中MDSS后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的变化显示,MDSS不仅可以抑制与肌痉挛有关的紧张性运动单位兴奋性,在肌痉挛严重时还可提高主要与肌肉爆发力有关的运动性运动单位兴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