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血管病诊治决策》由[美]莱昂纳多·兰格尔-卡斯蒂利亚主编,王玉海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ISBN:9787547858714.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神经科极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点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中医将其归类为"中风病".据现代研究,痰瘀互结在中风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静脉溶栓,但受限于严格的治疗"时间窗",其临床应用有所局限.针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活血化痰法被视为基础方法,特别是在疾病的急性期,痰瘀同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桂枝茯苓丸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多种作用.多项研究证实,桂枝茯苓丸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显著效果.因此,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可以考虑使用桂枝茯苓丸,以发挥其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WI、MRA诊断,以脑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WI、MRA单独和联合诊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效果、诊断效能、诊断预测值.统计患者检查依从性.结果 本组10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DSA确诊阳性78例、阴性25例.DWI诊断阳性72例(真阳性62例、假阳性10例),阴性31例(真阴性15例、假阴性16例).MRA诊断阳性65例(真阳性50例、假阳性15例),阴性38例(真阴性10例、假阴性28例).DWI联合MRA诊断阳性81例(真阳性73例、假阳性8例),阴性22例(真阴性17例、假阴性5例).DWI联合MRA诊断特异度68.00%(17/25)和DWI单独诊断60.00%(15/25),MRA单独诊断40.00%(10/25)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DWI联合MRA诊断灵敏度93.59%(73/78)、准确度87.38%(90/103)高于DWI诊断[79.49%(62/78)、74.76%(77/103)]和MRA诊断[64.10%(50/78)、58.25%(6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联合MRA诊断阳性预测值90.12%(73/81)与DWI诊断(86.11%、62/72)、MRA诊断(76.92%、50/65),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DWI联合MRA诊断阴性预测值77.27%(17/22)高于DWI诊断(48.39%、15/31)、MRA诊断(26.32%、1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检查依从性高达98.06%(101/103).结论 DWI联合MRA诊断急性脑梗死,可提高诊断效能,能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科学依据,并可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共振在脑梗死诊断及高压氧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同时运用ADC值评估高压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脑梗死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助高压氧治疗。比较常规MRI与DWI检查对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观察不同分期脑梗死患者病灶的DWI影像特征;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ADC值;分析ADC值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DWI检查对急性期与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MRI检查( P<0.05);不同分期患者的病灶最长径及ADC值比较,亚急性期>急性期>超急性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NIHSS评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ADC值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ADC值与NIHSS评分存在负相关( P<0.05)。 结论:MRI-DWI检查对急性期与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常规MRI检查,ADC值可反映脑组织的生理病理情况,并评估高压氧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肺栓塞3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征、病因及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儿科诊断为肺栓塞并接受抗凝治疗的30例患儿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合并症、抗凝治疗转归及预后情况。结果: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8.95±2.58)岁(4~13岁),随访时间3~59个月。1.临床表现咳嗽30例(100.0%),发热29例(96.7%),气促27例(90.0%),胸痛15例(50.0%),咯血9例(30.0%),无咯血但支气管镜检查发现血性分泌物4例(13.3%),呼吸衰竭2例(6.7%)。2.原发病中肺炎支原体感染23例(76.7%)并符合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肺炎支原体耐药突变点2063A>G或2064A>G阳性16例(53.3%),肾病综合征2例(6.7%),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型)1例(3.3%),遗传性蛋白S缺乏症1例(3.3%),骨髓炎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例(3.3%),先天性心脏病1例(3.3%)。3.合并四肢血栓7例(23.3%),心房血栓2例(6.7%),胸腹部深静脉血栓2例(6.7%),脑梗死2例(6.7%),脾梗死1例(3.3%)。4.影像检查30例患儿均有肺实变/肺不张(100.0%),胸腔积液24例(80.0%)。5.凝血功能检查中21例(70.0%)D-二聚体≥5 mg/L。6. 1例(3.3%)在急性期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30.0%)予低分子肝素/肝素治疗;21例(70.0%)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后改为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4例(13.3%),利伐沙班治疗17例(56.7%)。抗凝治疗总疗程1~9个月。无栓塞复发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后遗症。结论:感染是本研究组儿童肺栓塞主要病因,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多见。症状不典型,与原发基础疾病难以区分。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肺部隐匿性出血。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能解释的气促提示肺栓塞的可能。结合临床症状和相关辅助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肺栓塞,选择合适抗凝方案并及时行抗凝治疗安全有效,可改善患儿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相对少见,年发病率为(1.0~1.5)/10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1]。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的风险高且常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受压、脑梗死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3]。对于这种急性期后循环动脉瘤,常规治疗手段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应用极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期应用Pipeline治疗1例处于急性破裂期且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分享该疾病的一种超适应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特征及其早期预测标志物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执行功能特征及其在卒中急性期时血浆miR-146a-5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并寻找能早期预测PSCI的标志物。方法:从神经内科随访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选取PSCI患者及卒中后认知正常(PSCN)患者各40例,分别纳入PSCI组和PSCN组。另招募同时期年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纳入年龄相匹配对照组(AMC组)。采用执行功能量表[包括数字广度测试(DST)、Stroop色词测试(CWT)、连线测试B(TMT-B)及语义流畅性测试(SFT)等]评估3组受试者的执行功能情况,并检测3组受试者基线时血浆miR-146a-5p及IL-6、TNF-α表达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基线时患者血浆miR-146a-5p、IL-6、TNF-α含量及MoCA得分对PSCI的预测价值。结果:基线时PSCI组血浆miR-146a-5p表达量明显低于PSCN组和AMC组( P<0.05),PSCN组血浆miR-146a-5p含量显著高于AMC组( P<0.05);PSCI组血浆IL-6含量明显高于PSCN组和AMC组( P<0.05),PSCN组血浆IL-6含量亦显著高于AMC组( P<0.05); PSCI组血浆TNF-α含量明显高于AMC组( P<0.05),但较PSCN组无显著差异( P>0.05),PSCN组血浆TNF-α含量亦显著高于AMC组( P<0.05)。3个月后随访时,发现PSCI组DST、SFT得分均显著低于PSCN组和AMC组( P<0.05); PSCI组TMT-B耗时数、SIE耗时数均明显超过PSCN组( P<0.05)和AMC组( P<0.05)。PSCN组DST得分、SFT得分与AM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SCN组TMT-B耗时数明显超过AMC组( P<0.05),SIE耗时数较AMC组有增多趋势( P>0.05)。基线时血浆miR-146a-5P含量联合MoCA得分预测PSC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3,其敏感度为72.5%,在最佳临界点的特异性为97.5%。 结论:ACI患者无论是否进展为PSCI其执行功能均会出现某些方面异常,并以PSCI患者执行功能的受损程度较严重。高水平miR-146a-5p在ACI患者急性期能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对其认知功能发挥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急性期miR-146a-5p表达量及MoCA得分能有效预测PSC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关节控制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膝本体感觉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急性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训练1次,每周训练5 d,连续干预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躯干控制测试(TCT)及机器人检测系统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躯干控制能力和骨盆运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FAC分级、TCT评分及骨盆运动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评分[(19.35±2.54)分]、FAC分级[(2.85±0.67)级]、TCT评分[(74.65±7.86)分]及骨盆侧向位移[(10.05±1.54)cm]、高度位移[(14.25±1.94)cm]、旋转角度[(9.15±1.72)°]、侧倾角度[(21.35±2.18)°]均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能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躯干控制及步行功能,且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梗死急性期高压氧治疗与日间嗜睡及卒中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高压氧治疗对日间嗜睡的影响,以及两者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12月在江苏省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13例)与对照组( n=113例)。观察组住院期间除脑梗死常规治疗外予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于入院第2天排除相关禁忌证后开始,每天1次,共10次;对照组予脑梗死常规治疗。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第3天、出院当日行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随访2年。比较2组急性期日间嗜睡情况、6个月临床转归及2年卒中复发情况,日间嗜睡患者与无日间嗜睡患者6个月临床转归及2年卒中复发情况。 结果:最终纳入患者217例,其中观察组105例,对照组112例,失访9例。观察组发病前PSQI评分、入院时ESS评分及日间嗜睡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ESS评分及日间嗜睡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0(0,2) vs.3(1,6), P<0.05;5.7% vs.24.1%, P<0.05]。日间嗜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6个月转归不良[入院ESS评分( OR=1.164,95% CI 1.044~1.297, P=0.006)、出院ESS评分( OR=1.218,95% CI 1.056~1.405, P=0.007)]和2年内卒中复发( OR=51.872,95% CI 9.151~294.053, 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急性期高压氧治疗是2年内卒中复发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OR=0.139,95% CI 0.028~0.704, P=0.017)。 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高压氧治疗可改善日间嗜睡,并降低脑梗死后2年内的卒中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闭塞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观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O)非急性期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治疗的58例非急性期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VBO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2分50例,3~4分8例。观察血管的再通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58例患者中,48例(82.8%)血管再通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者26例(54.2%),2b级者22例(45.8%)。10例(17.2%)因微导丝无法通过闭塞节段而放弃治疗。再通成功的48例患者中,围手术期2例(4.2%)发生缺血性卒中,其中1例MRI发现新发梗死灶;1例(2.1%)发生脑出血。10例再通未成功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6个月随访,48例再通成功的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2例(4.2%)发生支架内闭塞(均为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卒中者);6例(12.5%)支架内再狭窄,但均无临床症状。47例(97.9%)患者mRS为0~2分,1例支架内闭塞再发脑梗死患者的mRS为4分。10例再通失败者均采取药物治疗,均有缺血性卒中症状,2例症状加重。结论:非急性期血管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VBO患者的血管再通成功率较高、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短期临床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