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舱室内颅脑爆震伤后大鼠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舱室内轻型颅脑爆震伤(bTBI)后早期相关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起爆器引爆模拟舱室内的点爆源,建立舱室内爆炸冲击波致伤的大鼠bTBI模型。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和bTBI组(18只),bTBI组又分为3,24,72 h亚组,每亚组6只。爆炸过程中测量大鼠头部的冲击波压力变化;于bTBI后3,24,72 h观察爆后大鼠的一般状况;心脏穿刺取血,之后迅速断头取脑,对各组大鼠的脑组织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损伤情况;留取血清用于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αⅡ-血影蛋白分解产物-145(SBDP-145)和Tau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大鼠头部冲击波压力曲线最大峰值为(818.2±33.3)kPa,持续时间约为1 000 μs。爆后大鼠的活跃程度明显下降,被毛无光泽,食欲下降。大体观察可见脑组织明显肿胀,脑表面血管增粗,部分有少量的斑片状出血,但未见明显的脑挫裂伤。HE染色可见大鼠海马CA1区的部分神经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血清IL-6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55.3±10.7)pg/ml、(171.3±25.3)pg/ml和(155.6±18.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116.3±7.3)pg/ml]明显升高( P<0.05);NSE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2.0±1.0)ng/ml、(11.0±1.0)ng/ml和(11.0±1.2)ng/ml,均较正常对照组[(8.1±0.5)ng/ml]明显升高( P<0.05);S100-β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71.9±10.7)pg/ml、(58.0±11.5)pg/ml和(56.5±12.2)pg/ml,均较正常对照组[(35.2±2.5)pg/ml]明显升高( P<0.05);SBDP-145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29.4±2.8)ng/ml、(24.5±4.8)ng/ml和(20.7±2.1)ng/ml,仅bTBI 3 h亚组较正常对照组[(20.9±1.2)ng/ml]明显升高( P<0.05);Tau在bTBI 3,24,72 h亚组分别为(141.4±11.7)pg/ml、(189.5±28.2)pg/ml和(179.1±32.5)pg/ml,较正常对照组[(97.8±5.9)pg/ml]明显升高( P<0.05)。 结论:轻型bTBI大鼠的血清IL-6、NSE、S100-β、SBDP-145及Tau水平在早期呈不同程度上升,可为血清标志物用于轻型bTBI的早期诊断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脑爆震伤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颅脑爆震伤(bTBI)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预后差。bTBI会导致患者出现短期记忆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或多任务处理困难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对其正常工作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关于bTBI致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主要涉及模型构建、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改变、诊断治疗等方面,但关于其发生的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正常生理状态下,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Ca 2+的释放与摄取、氧化和抗氧化系统、凋亡的促进和抑制处于动态平衡,bTBI使这种平衡状态发生紊乱,将从分子水平上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进而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为此,笔者从兴奋性毒性与Ca 2+稳态失调、氧化应激、炎症和水肿、细胞凋亡等方面,对bTBI致认知功能障碍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bTB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和康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鼠脑冲击伤早期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 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 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 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 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 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脑冲击伤后非致命性淹溺大鼠认知功能变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颅脑冲击伤(bTBI)后非致命性淹溺大鼠认知功能变化。方法: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冲击伤组、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冲击伤组采用BST-Ⅰ型生物激波管(4.0 MPa驱动段压力)构建bTBI模型;淹溺组水面上1 m处自由落下(水温18 ℃、水深30 cm),待游泳力竭后捞出;冲击伤+淹溺组通过生物激波管致伤后,即刻同法淹溺。伤后3 d,采用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和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组织CA1、CA3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并统计其存活数量;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神经递质谷氨酸、γ-氨基丁酸(GABA)、甘氨酸和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2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和caspase-3的表达,并计算Bcl-2/Bax比率。结果:高架十字迷宫试验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和探索行为次数低于正常组和冲击伤组( P<0.05或0.01),与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淹溺组探索行为次数低于冲击伤组( P<0.05)。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冲击伤+淹溺组在定位航行试验第3,4天寻靶潜伏时间高于正常组,空间探索试验穿越靶区次数和靶象限游泳时间百分比低于正常组( P<0.05或0.01);而冲击伤组、淹溺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尼氏染色显示,伤后3 d正常组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排列整齐、尼氏体清晰,其他组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与正常组相比,其他各组海马CA1、CA3区神经元数目呈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冲击伤+淹溺组神经元数目最少,低于冲击伤组和淹溺组( P<0.05或0.01)。ELISA法检测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海马谷氨酸水平高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冲击伤+淹溺组甘氨酸水平低于正常组( P<0.05),冲击伤组、淹溺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各组GAB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此外,冲击伤组、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GRP78表达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但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淹溺组和冲击伤+淹溺组caspase-12表达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与冲击伤组相比,冲击伤+淹溺组表达显著升高(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伤后3 d冲击伤+淹溺组Bcl-2表达低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低于正常组,淹溺组低于冲击伤组( P<0.05或0.01);冲击伤+淹溺组Bax表达高于其他各组,且淹溺组高于正常组( P<0.05或0.01),冲击伤组和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冲击伤+淹溺组Bcl-2/Bax比率低于其他各组,且冲击伤组和淹溺组低于正常组,淹溺组低于冲击伤组( P<0.05或0.01)。淹溺组、冲击伤+淹溺组caspase-3表达高于正常组和冲击伤组( P<0.05或0.01),冲击伤+淹溺组和淹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致命性淹溺可加重bTBI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引起记忆、情绪等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涉及海马组织神经递质谷氨酸和甘氨酸失衡引起细胞稳态破坏,并在损伤早期通过ERS激活下游促凋亡途径,诱导海马神经元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部爆震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部爆震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15只)和胸部爆震伤组(45只),胸部爆震伤组又分为伤后1、3、7 d进行后续实验。采用自主研发的爆震伤装置制备胸部爆震伤小鼠模型。采用Toklu评分评价行为学改变;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空间记忆能力变化;HE染色观察额叶皮层和海马区病理学变化情况;组织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额叶皮层和海马区ROS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评估额叶皮层和海马区氧化应激丙二醛(MDA)和环氧化酶2(COX2)变化情况。结果:胸部爆震伤组伤后 1 d Toklu评分为(6.7±2.1)分,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2.0±0.0)分、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的(2.7±1.2)分和伤后7 d的(2.0±0.0)分( P均<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7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Morris水迷宫试验结果表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 d的潜伏期分别为60.1(60.1,60.1)s、60.1(56.3,60.1)s,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的10.1(3.9,18.3)s( P均<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7 d的潜伏期为60.1(30.5,60.1)s,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空白对照组额叶皮层和海马区锥体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呈深染并清晰可见,细胞质均匀。胸部爆震伤组伤后各时间点额叶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锥体细胞坏死,海马区细胞质强烈嗜酸细胞增多。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额叶皮层ROS水平为(10.43±0.36)RFU/mg,伤后7 d为(2.91±0.35)RFU/mg,较空白对照组的(0.70±0.01)RFU/mg显著升高( P<0.05或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额叶皮层ROS水平显著高于伤后1 d的(2.13±0.65)RFU/mg和伤后7 d( P均<0.01),伤后7 d的额叶皮层ROS水平与伤后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海马区ROS水平为(5.39±0.79)RFU/mg,伤后7 d为(5.65±1.17)RFU/mg,较空白对照组的(0.73±0.06)RFU/mg和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 d的(2.33±0.02)RFU/mg显著升高( P均<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 d的海马区ROS水平与伤后7 d比较、空白对照组海马区ROS水平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额叶皮层与海马区之间ROS表达水平比较,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空白对照组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额叶皮层MDA水平分别为0.73±0.04、0.83±0.04、0.99±0.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56±0.04( P<0.05或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7 d额叶皮层MDA水平与伤后1、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伤后3 d与伤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额叶皮层COX2水平分别为2.93±0.02、4.82±0.15、4.76±0.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1.93±0.06( P均<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3、7 d额叶皮层COX2水平与伤后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伤后7 d与伤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海马区MDA水平分别为0.92±0.11、0.83±0.03、0.68±0.03,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49±0.03( P均<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7 d海马区MDA水平与1 d和3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伤后3 d与伤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海马区COX2水平分别为0.88±0.06、0.87±0.06、0.80±0.06,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的0.37±0.04( P均<0.01);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3、7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额叶皮层与海马区之间的MDA表达水平比较,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空白对照组与胸部爆震伤组伤后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额叶皮层与海马区之间的COX2表达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 结论:胸部爆震伤后小鼠短时期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认知相关的额叶皮层损伤重于海马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冲击伤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平战时环境下脑冲击伤(bTBI)常造成大脑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引起各种并发症,致死率、致残率高居不下。bTBI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导致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冲击波作用于机体产生物理性的裂解效应、内爆效应、惯性效应和空化效应造成的。此外,爆炸产生的弹片伤、机体被抛出撞击地面以及爆炸物体的撞击等多重机械因素均可导致脑损伤。由于bTBI常为闭合性损伤,起病较缓,容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给诊断和治疗带来挑战。笔者就bTBI致伤机制和临床前治疗方案进行综述,为脑冲击伤的临床前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诺卡酮对轻度脑爆震伤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究诺卡酮(NKT)对轻度脑爆震伤(bTBI)大鼠抑郁样行为的缓解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生物激波管分别模拟爆炸超压(BOP)为60 kPa、90 kPa和120 kPa的冲击波建立大鼠bTBI抑郁样模型.BOP暴露后14 d,采用悬尾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对大鼠抑郁样行为进行评估,选取抑郁样行为最为明显的BOP(120 kPa)进行后续实验.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bTBI组(120 kPa BOP暴露)、bTBI+NKT组[120 kPa BOP暴露后第1天开始,经口给药给予NKT 10 mg/(kg·d),共14 d],每组10只.BOP暴露后14 d,采用悬尾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对大鼠抑郁样行为进行评估;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海马组织中蛋白激酶A(PKA)、磷酸化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海马齿状回区(DG)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的神经发生情况.结果 90 kPa的BOP暴露即可引起大鼠抑郁样行为,而120 kPa组大鼠BOP暴露后产生的抑郁样行为更明显(P<0.05),据此选取120 kPa的BOP暴露进行后续实验.BOP暴露后14 d,与假手术组比较,bTBI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延长(P<0.05),强迫游泳实验潜伏期缩短,不动时间延长(P<0.05),海马组织中PKA、pCRE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海马DG区PCNA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与bTBI组比较,bTBI+NKT组大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缩短(P<0.05),强迫游泳实验潜伏期延长,不动时间缩短(P<0.05),海马组织中PKA、pCRE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海马DG区PCNA阳性神经元数量增加(P<0.05).结论 早期给予NKT治疗可缓解轻度bTBI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NKT通过激活海马PKA/CREB/BDNF信号通路,使pCREB和BDNF表达水平上调,进而促进海马DG区神经发生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大鼠脑组织爆震伤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探讨一种具有稳定、简单、安全的大鼠脑爆震伤(bTBI)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体系.方法 大鼠麻醉后,放置在内径 6 cm的钢管内,分别在距离大鼠头部 7、9 cm位置放置 0.1 g TNT含量的爆炸装置.观察爆炸前后大鼠生理特征.采用 Garcia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6 h 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观察变化,评价脑水肿情况,观察脑组织 HE染色病理变化.结果 实验后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脑组织出现水肿,HE 染色观察脑组织出血,爆炸装置距离大鼠头部 9 cm位置可使大鼠产生脑爆震伤,7 cm 位置损伤较为严重.结论 使用简易造模装置可制备大鼠脑爆震伤模型,安全、稳定、是一种可靠的造模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爆炸冲击波致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其初步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 观察爆炸冲击波引起的轻度脑爆震伤(mbTBI)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改变及其海马中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探讨mbTBI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的相关机制.方法 4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22只.模型组大鼠放入带网格的铁笼内,头部朝向爆心,呈扇形固定于距离爆心15 m的地面,同时检测大鼠布放位置的冲击波强度.爆炸结束后,每组随机选取7只大鼠分笼饲养,于暴露后7、14、28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每组剩余大鼠分别于暴露后7、14、28 d各随机处死5只,取海马组织并提取蛋白,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PK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原癌蛋白c-FOS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爆炸试验后模型组大鼠全部存活,但24 h内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食欲差,72 h后上述症状逐渐缓解;两组大鼠各时间点的体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爆炸试验后14 d模型组大鼠的移动总距离、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及时间占比均明显减少或降低(P<0.05);爆炸试验后28 d,两组大鼠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爆炸试验后7、14、28 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PKA、CREB、p-CREB和BDNF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爆炸试验后7、14 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AMP、c-FOS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28 d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爆炸试验后7、14 d比较,爆炸试验后28 d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PKA、CREB和BDNF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单次爆炸冲击波暴露可引起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海马组织cAMP-PKA-CREB-BDNF信号通路下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多舱室爆炸比格犬致伤特点与伤情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多舱室爆炸比格犬的致伤特点并进行伤情分析.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比格犬48只,分别置于当舱和邻舱(n=24),于装药量为0.75kg和3.50kg TNT的舱室(当舱)进行静爆,观察爆后即刻至伤后24h动物存活情况、各项生命体征的改变、脏器形态学改变及各种致伤类型的发生率,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比格犬现场死亡20只,伤后24h内死亡9只,死亡发生率为60.42%(29/48),其中当舱死亡发生率为79.17%(19/24),邻舱死亡发生率为41.67%(10/24).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颅骨弹片穿通伤,脑组织以及肺、心、胃肠道、肝、肾等器官不同程度淤血和出血,软组织挫伤或体腔破裂缺损,肢体断离缺失,肢体骨折,严重者甚至发生空腔和实质脏器穿孔或破裂.破片伤、冲击波伤与冲击波破片复合伤的致死率分别为27.59%(8/29)、17.24%(5/29)和55.17%(16/29).结论 舱室内爆炸性武器所致破片伤与冲击波复合伤具有发生率高、伤情重、致死率高等特点,应尽可能地寻找遮挡物体,从而减少被杀伤的机会,进而降低死亡发生率.其早期救治的重点是及时有效地处理多发伤;液体复苏时最好在血流动力学监测条件下进行,以免进一步加重病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