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夏泻心汤枢转中焦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代表方,具有调整人体脏腑气机、平衡阴阳之功效.临床实践表明半夏泻心汤通过辛开苦降调整一身之气机,枢转中焦化生气血奉养心神、祛痰降浊上清脑窍,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实验研究亦证明,半夏泻心汤能通过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神经炎症因子,保护神经元,调节多巴胺(D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神经递质,改善肠道菌群,改善突触超微结构,调节海马PI3K/Akt、NF-κB、mTOR通路,促进脑神经功能重建,改善认知功能,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的危害,为临床治疗此类病证提供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体瘤无血手术切除技术探讨(附12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实现无血手术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2例患者均为单侧病变(左侧7例,右侧5例)。肿瘤体积最小为4.2 cm×3.0 cm×3.0 cm,最大为8.0 cm×6.5 cm×4.0 cm。12例患者中,肿瘤血供来源于颈外动脉及其分支9例,来源于颈动脉和颈内动脉2例,来源于椎动脉1例。其中,影像学Shamblin分级为Ⅱ级者7例,Ⅲ级5例。1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肿瘤供血动脉(椎动脉的肌椎动脉)栓塞术。12例患者均于显微镜下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后复查头颅CT、MRI观察有无脑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有无闭塞、狭窄。出院后门诊随访行颈动脉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评估有无肿瘤复发、血管狭窄及卒中事件发生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切除颈动脉体瘤,手术时间为(95±25)min(60~180 min)。1例Shamblin Ⅲ级患者术中出现两处颈动脉破裂,采用缝合止血,出血量为150 ml;其余11例术中出血量为(30±12)ml(20~50 ml)。术中均无输血。12例患者的病理学结果均为副神经节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12例患者中,出现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1例,1例复查CTA可见颈动脉缝合处管腔轻度狭窄,无脑梗死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18±8)个月(6~36个月)。至末次随访,12例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脑梗死等,未出现死亡病例。1例暂时性舌下神经损伤患者术后6个月时伸舌偏斜、吞咽困难症状缓解。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阻断颈动脉体瘤主要血供后,沿动脉外膜-瘤体包膜界面锐性分离,在干净无血的术野内操作,保护好周围脑神经,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可以实现安全、无血地切除颈动脉体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术中面神经监测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面神经是颅骨内走行最长的脑神经,是颞骨及侧颅底手术中神经保护工作的核心。面神经损伤可发生在神经走行中的任意节段(颅内段、颞骨内段或颞骨外段),损伤程度可从轻度的神经失用到严重的神经横断或者缺损。病变对面神经的压迫,以及手术操作对面神经的牵拉等机械刺激都可能影响面神经形态或功能。面神经受损后,患者除出现面部变形、面肌运动障碍外,还可出现视力、味觉、咀嚼等生理功能障碍,其心理和社会生活深受影响。由于面神经走行隐匿且复杂多变,单纯依靠术前影像及术中观察,即使经验丰富的术者在处理复杂的病变时也存在面神经定位困难的问题 [1]。有鉴于此,我们建议在颞骨、侧颅底及颌面部手术中,条件允许时可进行规范的面神经监测,准确定位、识别并实时监测面神经,以期更好地保护面神经的完整性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改良Samii分型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的临床疗效及术中神经保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8例JF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术前根据改良Samii分型将肿瘤分为A~D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6例A型肿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2例B1型采用枕下经颈静脉突入路,5例B2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联合经颈静脉突入路,3例B3型采用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4例C型采用颈外侧入路,8例D型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联合经颈静脉突-颈外侧入路。所有患者于术后3、6、12个月采用门诊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复查头颅MRI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估面神经麻痹的严重程度,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3例。围手术期脑神经并发症主要包括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8例,面神经麻痹加重2例,无颅内血肿、二次手术及死亡病例。2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35±9)个月(12~70个月)。术后12个月,mRS为0~1分者16例,2分9例,3分3例。至末次随访,3例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肿瘤均无进展;25例肿瘤全切除的患者均未见肿瘤复发;遗留部分后组脑神经麻痹患者5例,H-B分级大于Ⅲ级的面神经麻痹患者3例。结论:基于改良Samii分型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遵循颅底手术微创化的理念,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FS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全身麻醉药致发育期脑神经毒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麻醉药对发育期大脑具有潜在神经毒性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s)可通过提高细胞内组蛋白乙酰化修饰,重塑染色质结构,调节基因转录表达。大量基础研究发现,HDACIs能够减轻七氟醚、异氟醚、丙泊酚等多种全身麻醉药致发育期大脑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有望成为治疗新靶点。文章就HDACIs在全身麻醉药致发育期脑神经毒性中的保护作用,以及调节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 CREB)转录因子活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降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促进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纠正神经网络电活动紊乱等可能的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临床寻求相关神经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辅助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疗效,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6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42例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保护脑神经以及脑干功能。分析肿瘤切除程度及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况的变化。通过门诊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随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36例(85.7%),次(近)全切除6例(14.3%)。术后随访至2023年10月,随访率100%,随访时间(55.8±8.6)个月,术后出现新发神经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明显加重22例(52.4%),无症状改变的14例(33.3%),症状好转的6例(14.3%);术后脑脊液漏1例,皮下积液2例,经保守处理后均恢复;无昏迷及死亡病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简便迅速、安全、损伤少,术野开阔,能够切除大部分岩斜区大型脑膜瘤;术中脑神经及脑干电生理监测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脑干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脑干手术是神经外科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有极高的残死率。各种技术包括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提升了脑干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在脑干手术中应用的以下3类神经电生理技术:(1)运动脑神经及其核团、皮质脊髓束定位技术;(2)脑干感觉、运动、听觉传导通路监测技术;(3)各种脑干反射技术。根据手术操作可能累及的脑干功能及血供区域,个体化制定脑干手术的多模式监测策略,明确脑干的安全进入区,在保护脑神经和脑干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最大范围的安全切除病变,并提升临床对脑干功能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手术治疗妊娠27 +1周小肠穿透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 女性,33岁,停经27 +1周,因“腹部、左胸部、颈部刀刺伤7 h”于2021年2月12日17:51入院。入院前7 h患者被尖刀刺伤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受伤后感腹部及伤口疼痛,无昏迷,无胸闷气促,无血尿、血便及阴道出血,随即被送入当地医院,予以硫酸镁保护胎儿脑神经。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急诊科,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宫内单活胎晚孕,胎儿大小相当于28 +周,胎盘厚度19 mm。请产科会诊,予地塞米松6 mg肌内注射,以促胎肺成熟。以“腹部外伤”收入院。既往史:2016年12月4日因“左侧骶髂关节骨母细胞瘤”行“左侧骶髂关节病灶清除术+植骨融合术”,无腹部手术史,孕5产2,末次月经2020年8月6日。入院体检:体温37.6 ℃,心率92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1/6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楚,表情痛苦。颈部左侧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周围无明显肿胀。左前下胸壁可见一长约2 cm伤口(图1),两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啰音。下腹隆起,宫底高度脐上二横指,可扪及不规律宫缩。左下腹壁腋中线处见一长约2 cm伤口,深度未明,未见大网膜等腹腔内容物脱出(图1)。全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叩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1次/min。再次请产科会诊,阴道检查:宫口未开,宫颈管未消,先露未定,无阴道流血、流液,胎心音135次/min。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15.88×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4%,血红蛋白84 g/L。血生化:二氧化碳结合力18.8 mmol/L(正常值范围:22~31 mmol/L),血糖6.66 mmol/L(正常值范围:3.9~6.1 mmol/L),余无明显异常。入院诊断:(1)腹部、左胸部及颈部刀刺伤;(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3)腹部空腔脏器损伤待排;(4)妊娠27 +1周;(5)贫血。经与产科和麻醉科医师会诊讨论后,于当日21:45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探查、小肠破裂修补、腹腔清洗引流联合腹部、左胸部、颈部伤口清创缝合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老年大鼠缺血性卒中后血浆激肽释放酶和缓激肽1受体与脑梗死预后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老年大鼠缺血性卒中后血浆激肽释放酶、缓激肽1受体与脑梗死预后的关联机制。方法: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4组:卒中模型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50 μl、10只),重组血管舒缓素酶抑制剂DX-88处理组(静脉注射DX-88 30 μl/次、10只),静脉注射新型缓激肽B1受体拮抗剂R-954处理组(静脉注射R-954 30 μl/次、10只),DX-88+R-954联合处理组(同时静脉注射血浆激肽释放酶和缓激肽1受体的抑制、10只);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血浆激肽释放酶、缓激肽1受体的蛋白质表达水平,通过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分析白细胞介素(IL)-1β 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转录水平,采用神经功能量表对实验大鼠的脑神经损伤进行评分以及计算实验大鼠脑梗死面积和脑肿胀情况评估脑神经损伤,通过脑梗死面积评估大脑血脑屏障通透性。结果:DX-88处理组、R-954处理组、DX-88+R-954组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分别为(5.35±1.35)分、(6.49±1.16)分、(4.92±0.92)分,较脑卒中模型组(11.17±2.18)分降低( F=15.589, P=0.022)。与脑卒中模型组脑梗死面积(8.26±1.24)mm 2比较,DX-88处理组脑梗死面积(4.35±1.05)mm 2、R-954处理组(5.43±0.26)mm 2及DX-88+R-954组(3.88±0.13)mm 2减小( F=13.476, P=0.034)。在脑肿胀相对面积增长的比较上,DX-88组、R-954组、DX-88+R-954组分别为(31.28±7.45)%、(35.19±8.57)%、(19.68±3.14)%,较脑卒中模型组(74.26±15.66)%小( F=16.587, P=0.026)。DX-88处理组、DX-88+R-954组血浆激肽释放酶蛋白较脑卒中模型组下降(均 P<0.05),R-954处理组、DX-88+R-954组缓激肽1受体mRNA表达较脑卒中模型组下降(均 P<0.05),以上结果表明血浆激肽释放酶和缓激肽1受体的拮抗抑制剂发挥了作用。脑卒中模型组IL-1β、TNF-α、Caspase-3 mRNA转录水平较DX-88处理组、R-954处理组、DX-88+R-954组高( F=12.665、14.574、13.665, P=0.021、0.015、0.003)。 结论:血浆激肽释放酶、缓激肽1受体功能受到抑制时对脑缺血卒中造成的脑神经可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脑梗死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低温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亚低温作为一种有效的脑保护方法已经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心脏手术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治疗中。虽然国外已有亚低温脑保护的相关指南、草案或者建议,但国内相关内容尚不完善。为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心脏重症脑保护学组以及神经重症护理与康复学组,组织国内心脏内外科、神经内外科、重症监护科、体外循环科、麻醉科、急诊科等医学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亚低温技术的特点、应用领域、操作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等方面制定了《亚低温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康复,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