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肺癌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合并肺癌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天津市宁河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肺癌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及基线临床资料。主要转归指标为缺血性卒中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临床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次要转归指标为缺血性卒中发病后90 d内的出血事件,包括出血性转化和咯血。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男性25例(68%),女性12例(32%);年龄(72.6±8.0)岁;23例(62.2%)转归良好,14例(37.8%)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以及Ⅳ期肺癌、其他病因型脑梗死、中重度卒中、前循环+后循环脑梗死、双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而轻度卒中、Ⅲ期肺癌、静脉溶栓的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转归良好组(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基线NIHSS评分[优势比(odds ratio, OR)1.34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19~1.586; P=0.018]、Ⅳ期肺癌( OR 1.180,95% CI 1.088~2.187; P=0.042)、重度卒中( OR 1.216,95% CI 1.008~2.136; P=0.037)、多发性脑梗死( OR 1.508,95% CI1.005~1.516; P<0.001)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而静脉溶栓治疗( OR 0.572,95% CI 0.262~0.802; P=0.001)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此外,静脉溶栓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和咯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静脉溶栓患者( P均<0.05)。 结论:基线NIHSS评分较高、多发性脑梗死及晚期肺癌与肺癌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相关;静脉溶栓治疗与转归良好相关,尽管也会增高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静脉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影响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老河口市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晚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脂指标、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溶栓前及溶栓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BG、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7 d 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溶栓后3 d PLT、MPV、PDW、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溶栓后3 d PT、APTT、TT长于晚期组,FIB低于晚期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相比,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反之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QP4和rADC对低强度经颅超声治疗大鼠缺血后脑水肿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低强度经颅超声(LIPUS)对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dMCAO)后脑水肿组织的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变化的影响.材料与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建立dMCAO模型.对照组(A组)不给予超声刺激,实验组根据脑梗死分期分为超急性早期、超急性晚期和急性期,分别于建模后1 h、3 h、9 h给予超声刺激(分别记为B、C、D组),刺激10 min后进行MRI扫描,测量梗死区及对侧镜像区ADC值,并计算rADC值,随后取脑,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病变脑组织进行病理观察,AQP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结果 以阳性细胞百分比表示.结果 A、B、C、D组的AQP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87%、67%、65%、88%.建立dMCAO模型后12 h,A、B、C、D组大鼠脑rADC值分别为0.24±0.15、0.39±0.22、0.42±0.29及0.23±0.18,B组、C组明显高于A组(P=0.016、0.018),D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结论 AQP4表达及rADC变化可以反映LIPUS治疗对大鼠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脑水肿的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舒脑欣滴丸对大鼠脑卒中急性后期细胞凋亡及应激平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以细胞凋亡和应激平衡损伤为切入点探讨舒脑欣滴丸(SNX)对脑缺血损伤大鼠急性后期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电凝法制备脑卒中模型,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脑心通胶囊0.5 g/kg组和SNX 13、26、52 mg/kg组以及,每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后48 h开始ig给药,每天1次,连续2d.试剂盒法检测血清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活性,测定血清氧化应激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TUNEL染色测定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法测定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比值、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SNX能一定程度减少细胞凋亡率,且可不同程度降低凋亡蛋白平衡Bax/Bcl-2比值;显著降低Caspase-3促凋亡蛋白因子的表达(P<0.01、0.001);可调节氧化/抗氧化平衡,显著提高SOD/MDA值(P<0.05),并显著增加血管活性物质NO/ET比值(P<0.01).结论 SNX对大鼠脑缺血急性晚期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及应激平衡失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反应及免疫抑制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脑缺血后的脑损伤涉及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炎症免疫过程在其中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血流骤然中断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早期诱发外周白细胞在损伤脑区募集,晚期淋巴细胞也迁移至梗死部位,产生急性炎症反应;同时,由于血脑屏障被破坏、脑组织肿胀以及坏死神经元触发小胶质细胞等的激活释放炎症介质,共同促使炎症瀑布形成,最终导致脑组织发生严重病变而产生神经功能缺陷.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诱发免疫抑制,虽然能够缓解炎症带来的损伤,但可加重感染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发生机制、探索相关治疗策略,对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ACI患者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2周,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滴注两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残疾程度、脑血流灌注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缺血区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P<0.05),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地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增加缺血区脑血流灌注量,改善氧化应激,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DKK1水平与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Dickkopf同源物1(DKK1)水平与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135例AIS患者(AIS组),根据入院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损伤组(NIHSS评分≤6分,39例)、中度损伤组(NIHSS评分7~14分,67例)、重度损伤组(NIHSS评分≥15分,29例);另选择与AIS患者年龄、性别相匹配的71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为TIA组、106例体检健康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DKK1、炎性反应指标[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抗炎因子:IL-4、IL-10、IL-13]、氧化应激指标[氧化指标:活性氧(ROS)、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分析DKK1与炎性反应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AIS组血清DKK1、IL-6、TNF-α、TGF-β、ROS、AOPP水平均高于TIA组和对照组(P<0.05),IL-4、IL-10、IL-13、SOD、CAT水平均低于TIA组和对照组(P<0.05).在AIS患者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中,血清DKK1、IL-6、TNF-α、TGF-β、ROS、AOPP水平依次升高,IL-4、IL-10、IL-13、SOD、CAT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KK1与IL-6、TNF-α、TGF-β、ROS、AOPP呈正相关(r=0.612、0.539、0.571、0.602、0.531,P<0.05),与IL-4、IL-10、IL-13、SOD、CAT呈负相关(r=-0.503、-0.498、-0.612、-0.542、-0.539,P<0.05).结论 AIS患者血清DKK1水平较TIA人群及健康人群升高,DKK1可能通过调控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参与AIS的发病和神经损伤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反转恢复时间的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采用多反转恢复时间(TI值)的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 ASL)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灌注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且缺血区域为大脑前循环供血区的患者45例,行常规MRI、弥散加权成像、3个TI值的3D ASL(TI值分别为1 800 ms、2 200 ms、2 600 ms),分别测得梗死区或低灌注区CBF,以TI=2 200ms时的CBF2200值作为常规单恢复时间(单TI)的测量值,3次测量中测得的最大值以CBFmax表示,最小值以CBFmin表示.观察CBFmax、CBFmin 在3次测量中出现的比率;将45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脑梗死组及TIA组,比较脑梗死组与TIA组患者CBF大小,并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早期(≤3d)、急性晚期(>3~7d),分别比较各组之间CBF的差异.探讨多TI 3D ASL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灌注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CBFmax、CBFmin在3个TI的测量中均有出现.脑梗死组CBFmax低于TIA组且统计学有差异(P<0.05).脑梗死组急性早期与急性晚期CBFmax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2200与CBFmin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脑血流量逐渐恢复;TIA组CBFmin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2200与CBFmax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BFmin可以敏感地检出TIA脑血流量异常.结论:多TI 3D ASL与单TI 3D ASL相比,能更加敏感地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灌注异常,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灌注情况,为临床早期发现、尽早治疗、改善预后提供更多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