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脓毒症科学计量学图谱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阐明我国在脓毒症领域的研究内容、当下热点及未来趋势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帮助重症领域学者把握其科研方向与临床重心。方法: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来源数据,筛选出1985至2019年我国脓毒症研究的关联文献;借助CiteSpace 5.6.R2和VOSviewer 1.6.13可视化软件,运用数据挖掘、信息处理和知识计量方法,绘制脓毒症研究的网络知识图谱,呈现脓毒症相关研究内容,分析我国脓毒症研究的历史演变进程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共纳入我国学者发表的有关脓毒症论著及综述类文献8 189篇,1985至2019年我国脓毒症发文量逐年递增,2019年达发文高峰(1 276篇)。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脓毒症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实验为中心的两大支撑点。通过聚类分析发现,脓毒症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脓毒性大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急性肾损伤、肠源性脓毒症和炎性介质六大主题,涉及肠、脑、肝、肾等器官损伤的科研工作较多,而心、肺研究较为边缘化。此外,基于突现关键词强度与时间,内毒素、内毒素休克等为持续关注热点,炎症、免疫、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关联研究为核心研究热点,诊断、化学疗法等综合管理为新增研究热点。结论:我国脓毒症研究现状偏于动物实验、流行病学等基础层面,其研究内容多围绕炎症反应、免疫功能或某一器官功能障碍展开。预测在流行病学、诊断、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治疗等科研基础上,有关儿童脓毒症、MODS相关器官损伤机制和干预挖掘,以及中西医结合实行综合管理脓毒症研究或为未来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例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患儿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急性脑病伴双相发作及后期弥散减低(AESD)的临床、影像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及康复医学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8例AESD患儿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8例患儿的前驱感染症状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均在发热后24 h内出现惊厥发作;病程呈双相,其中第一相病程中3例出现惊厥持续状态,第二相病程中均表现为丛集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加重,4例伴不自主动作。7例患儿被收入重症监护室,4例行气管插管,1例合并脓毒性休克。8例患儿第二相病程中颅脑MRI均示"亮树征",包括双侧对称性受累和双侧非对称性受累,受累部位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8例患儿均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2例予亚低温脑保护。出院后随访,患儿恢复期(3个月以上)颅脑MRI复查示脑萎缩、硬膜下积液、脑软化等改变,6个月时8例患儿均存活,但均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扩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4分2例、5分4例、7分2例。结论:AESD是一种特殊的临床影像综合征,双相惊厥发作、头颅MRI示"亮树征"为其特征性的临床及影像表现。该病患儿存活率高,但易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压力下高压氧治疗儿童脓毒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氧代谢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不同压力下高压氧(HBO)治疗儿童脓毒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氧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180例儿童脓毒性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0.24 MPa HBO治疗组(高压组, n=90)和0.15 MPa HBO治疗组(低压组, n=90)。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儿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儿童脑功能分类量表(PCPC)评分及儿童生活功能量表(PEDI)评分,检测2组患儿治疗前后脑损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多肽(S100B),以及炎性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同时计算治疗前后2组患儿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 2)、颈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 2)、脑氧摄取率(CEO 2)和脑组织氧分压(PbtO 2)。 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高压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Ⅱ、PCPC评分显著低于低压组( P<0.05);PEDI量表中,高压组患者治疗后日常活动、移动能力和交流能力均显著低于低压组( P<0.05);高压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SE、S100B、TNF-α、CRP和IL-6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压组治疗后( P<0.05);高压组患者治疗后SjvO 2、CEO 2明显高于低压组治疗后,AVDO 2明显低于低压组治疗后( P<0.05),而治疗后2组患者PbtO 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压HBO治疗儿童脓毒性脑病可明显降低脑损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水平,纠正脑氧代谢紊乱,有利于脑损伤恢复,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烧伤脓毒性脑病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烧伤脓毒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8月—2019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脓毒性脑病患者,将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5±4)岁]采用醒脑静治疗的患者纳入单纯醒脑静组,将44例[男20例、女24例,年龄(34±5)岁]采用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的患者纳入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治疗前及治疗1、3、7 d,检测血清中血脑屏障损伤标志物闭锁蛋白、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兴奋性氨基酸(EAA)的水平;行脑部CT灌注成像,计算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感兴趣区的血容量(rCBV)、感兴趣区的平均通过时间(rMTT)。对数据行 χ2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 结果:治疗7 d,2组患者心率、体温、平均动脉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心率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 t=2.886, P<0.01),体温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 t=5.020, P<0.01),平均动脉压与单纯醒脑静组相近( t=0.472, P>0.05)。治疗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 t=3.797, P<0.01),GCS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 t=4.934, P<0.01)。治疗3、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血清闭锁蛋白、NOS、NSE、S100β、GFAP、EAA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 t=2.100、2.090、2.691、2.013、2.474、2.635,2.225、4.011、3.150、2.691、3.145、2.781, P<0.05或 P<0.01)。治疗1、3、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rCBF、rCBV明显高于单纯醒脑静组( t=3.127、3.244,3.883、7.274,3.661、2.777, P<0.01)。治疗7 d,臭氧自体血回输+醒脑静组患者rMTT为(3.02±0.57)s,明显低于单纯醒脑静组的(3.11±1.20)s, t=2.409, P<0.05。 结论:医用臭氧自体血回输联合醒脑静治疗可有效缓解烧伤脓毒性脑病患者脑部损伤,改善脑血流灌注,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液净化技术在儿童急危重症中应用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技术在儿童急危重症患儿救治中的应用范围、模式、抗凝方式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PICU采用血液净化技术进行治疗的102例患儿共377例次的治疗情况。结果:102例采用血液净化技术治疗的危重症患儿中,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占首位,共23例,依次还有重度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共16例、脓毒性休克11例、急性中毒7例、重度过敏性紫癜5例、坏死性脑病5例,以及自身免疫性脑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疾病。治愈51例(50.0%),好转29例(28.4%),死亡10例(9.8%),放弃治疗12例。2019年血液净化应用频次最高,共47例,高于2018年和2020年( P<0.05),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治疗的患儿最多,共56例,该模式应用比例3年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模式应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抗凝方式的选择上,全身抗凝及体外抗凝方式的选择比例在不同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体外抗凝的应用逐年增多。选择无抗凝剂的比例在各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9年血液净化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以导管相关性血栓最多(30例次),后依次为低体温、导管滤器凝血、血肿形成、导管相关感染、低血压、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每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液净化技术在儿童急危重症患儿的救治中应用广泛,疾病种类多样化,最常应用的模式为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体外抗凝为最常用的抗凝技术,导管相关性血栓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脑屏障在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中变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在脓毒症中的发病率高达70%,也是导致脓毒症病死率和致残率增加的原因。SAE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目前研究提示,血脑屏障(BBB)功能障碍、神经炎症、神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以及脑微循环障碍参与到SAE的发生发展过程中。BBB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系统之间复杂的细胞结构,严格控制物质的进入和流出,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生化和免疫环境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生脓毒症过程中,外周产生的炎症因子和活性氧化物质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引起BBB通透性增加和结构性破坏,使这些毒性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神经递质失衡、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元凋亡,这些过程反过来作用于BBB,通过下调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从而增加其通透性和完整性的破坏。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BBB在SAE中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导致SAE的发生发展,以寻求靶向BBB治疗SAE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脑氧饱和度联合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联合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2(sTREM-2)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97例,根据院内是否发生SAE分为SAE组(80例)和非SAE组(11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rScO2和血清sTREM-2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SA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rScO2联合血清sTREM-2对SAE的诊断价值.结果 SAE组脓毒性休克比例、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血乳酸水平均高于非SAE组,心率和呼吸频率均快于非SA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SAE 组 rScO2 低于非 SAE 组[(0.57±0.11)比(0.67±0.06)],血清 sTREM-2水平高于非SAE组[(25±4)ng/L比(21±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22、7.86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升高、心率加快、血乳酸升高、sTREM-2升高为SAE的独立危险因素,rScO2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rScO2、血清sTREM-2、二者联合诊断SAE的约登指数分别为0.454、0.452、0.575,其中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rScO2降低和血清sTREM-2水平升高与SAE发生独立相关,rScO2联合血清sTREM-2水平对SAE的诊断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外泌体在脓毒症及相关器官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脓毒症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通常是由于感染诱导体内炎症过度激活,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危及生命.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脂质双分子层纳米颗粒,并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外泌体携带的多种分子物质已被证明可以调节脓毒症相关炎症及器官损伤.特别是多种不同类型外泌体有望成为脓毒症诊断的标志物,也有望为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靶点.现就外泌体与脓毒症、外泌体与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肺损伤(SA-ALI)、外泌体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外泌体与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SA-AKI)、外泌体与脓毒性心肌病(SIC)、外泌体与脓毒症相关的其他器官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帮助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 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35例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SAE分为SAE组(72例)和非SAE组(163例).对比两组血清S100β、HMGB1水平,分析两项指标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PCIS)相关性,评估S100β及HMGB1对SAE患儿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SAE组发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脓毒性休克、28d病死率高于非SAE组,PCIS评分低于非SA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AE组血清S100β、HMGB1水平显著高于非SA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AE患儿血清S100β、HMGB1水平与PCIS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 =-0.328、0.365,P均<0.05);28d内死亡患儿血清S100β、HMGB1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S100β联合HMGB1预测SAE患儿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预测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84.4%.结论 SAE患儿血清S100β、HMGB1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100β、HMGB1水平与SAE病程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检测两项指标对早期评估SAE患儿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婴幼儿脑皮质层状坏死的磁共振影像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分析婴幼儿脑皮质层状坏死的磁共振图像特点,提高对此征象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1月经MR检查发现脑皮质层状坏死的29例婴幼儿患者MR图像,总结CLN的MR影像特点及后遗改变.结果 29例患儿中,化脓性脑膜脑炎8例,急性脑梗7例,病毒性脑炎5例,脑外伤5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并低血糖脑病4例.MR于发病之日起平均19.3天发现CLN,呈脑回样T1WI及FLAIR高信号.19例患儿急性期DWI示病变部位皮层高信号,T1WI及FLAIR序列无高信号,复查MR示原DWI高信号部位出现脑回样T1WI高信号,且范围与DWI一致,此时DWI高信号范围较T1WI小.19例患儿随访1-28月,病变多数持续存在(16/19),且CLN部位出现脑软化和(或)脑萎缩.结论 婴幼儿CLN多见于化脓性脑膜脑炎、病毒性脑炎、急性脑梗、脑外伤、缺血缺氧性脑病及低血糖脑病患儿,MR图像有特征性改变,DWI可早期预测CLN部位及范围,CLN可持续存在2年左右,并可导致病变部位遗留脑软化和(或)脑萎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