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皮疹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皮疹病变根据皮肤斑疹、瘾疹及皮疹等变化特点,可分湿热蕴毒、血热炽盛、脾虚湿困三型辨治,治以透邪解毒与疏风祛湿相结合,标本兼治。若皮疹突起色红或黯红、瘙痒,属疫毒蕴于皮肤不得泄,郁久化热,浸淫肌肤,从祛湿解毒论治,方用当归拈痛汤为主;如斑疹色红成片,不高出皮肤,属血热炽盛,燔灼气血,湿热之毒,侵营入血,从凉血解毒论治,方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裁;若皮疹散见、色黯,或皮色不变,瘙痒,属脾虚湿盛,从健脾祛湿论治,方用升阳益胃汤、荆防败毒散加减。临床辨证治疗效果满意,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七味白术散联合穴位敷贴治疗脾虚湿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72例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七味白术散联合中药穴位敷贴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随机将144例IBS-D的患者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予七味白术散口服,中药敷贴神阙、天枢穴,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口服,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4.7%,对照组总有效率69.4%,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医症状评分腹痛、腹胀、泄泻、肠鸣、纳差、嗳气、身重倦怠、畏寒肢冷评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腹痛、腹胀、泄泻、纳差、神疲懒言、畏寒肢冷、总体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嗳气、肠鸣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各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七味白术散联合穴位敷贴对IBS-D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岭南地区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岭南地区皮肤溃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临床特点方面,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0岁到98岁不等,其中70~79岁的年龄段是发病的高发区间;病程从1周到20余年不等,而且大部分患者的病程在1~5年之间;241例皮肤溃疡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患病比例为1.62∶1;皮肤溃疡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下肢200例(82.99%),其次为躯干17 例(7.05%)、全身多发 13例(5.39%)、上肢9 例(3.73%)、头面部 2 例(0.83%).其不同性别病变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方面,241例皮肤溃疡患者中,以湿热瘀阻证最为常见(46.89%),其他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盛证(27.39%)、气虚血瘀证(14.11%)、气阴两虚证(11.62%).4种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地区皮肤溃疡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和病程分布等均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占比最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隐结构模型探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以隐结构模型为依据,探讨名老中医医案中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建立近30年来名老中医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面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库,并利用Lantern 5.0软件构建隐结构模型,以人工方式对挖掘结果进行模型诠释和深入探讨.结果:纳入373篇文献;通过建立包含症状、舌象、脉象等119个显变量的隐结构模型,最终获得了 21个隐变量、44个隐类和6个综合聚类模型.结论:证候要素与病机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位是脾、胃、肾、大肠、肝;病性有实、热、虚;病理因素有阳虚、血瘀、热毒、气虚、湿盛、气滞、湿热;主要证型有脾肾阳虚、瘀阻肠络、热毒炽盛、脾虚湿蕴、肝郁脾虚、大肠湿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加味四君子汤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脾虚湿盛型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观察加味四君子汤联合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脾虚湿盛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脾虚湿盛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应用FOLFOX4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加予加味四君子汤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评定中医证候评分,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评价健康状态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分].比较2组临床疗效.统计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食后腹胀、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评分和中医证候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食后腹胀、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评分和中医证候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CEA、CA199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CEA、CA199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KP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低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加味四君子汤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脾虚湿盛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不但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病情进展,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分析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收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文献,归纳总结针灸治疗IBS的临床应用规律,为IBS的针灸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提供文献资料.方法 检索从建库至 2024 年 3 月 31 日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中医针灸信息库中针灸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2019和SPSS25.0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基于纳入文献总结分析穴位、治疗方法等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 共纳入文献 524 篇,提取针灸处方 572 条,涉及穴位 63 个.常用募穴和交会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三阴交、中脘、脾俞、大肠俞、关元和神阙穴为最常用的穴位,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是常用经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有效聚类为天枢-足三里.治疗方法以针刺、灸法和穴位贴敷为主.不同分型的IBS选穴基本一致,均多用针刺治疗.腹泻型IBS根据不同证型进行配穴.肝郁脾虚型常配太冲穴;脾肾阳虚型多配肾俞?关元和神阙穴,常用灸法;脾胃湿热型和脾虚湿盛型多配中脘穴;寒热错杂型常配阴陵泉穴.结论 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太冲、三阴交、中脘、脾俞、大肠俞、关元和神阙穴是针灸治疗IBS的常用穴位,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为主穴,可根据不同分型和证型选取配穴.治疗方法以针刺、灸法和穴位贴敷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加味六君子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脾虚湿盛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及其对胰岛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观察加味六君子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胰岛功能和脂代谢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2020年6月-2023年3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脾虚湿盛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对照组)45例和加味六君子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组(观察组)45例,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评定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中医脾虚湿盛证候积分评定,检测血糖(FPG、2 h PG、HbA1c)、胰岛功能(FINS、HOMA-IR、HOMA-β)和血脂(TC、TG、LDL)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脾虚湿盛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均<0.05),两组患者 FPG、2 h PG、HbA1c、FINS、HOMA-IR、TC、TG、LDL 均降低P均<0.05),HOMA-β升高(P均<0.05);观察组脾虚湿盛证候积分及血糖、胰岛功能、血脂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均<0.05).结论:加味六君子汤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脾虚湿盛证患者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和脂代谢,效果肯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讨中枢性性早熟中医诊治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TCMICS)探讨中枢性性早熟(CPP)中医诊治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中建库以来至2023年2月所收录的中药内服治疗CPP的临床研究文献,手工检索现代名家医案书籍(出版时间为2004-2021年),提取中药处方,采用Excel软件创建中药治疗CPP处方数据表,借助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挖掘诊治规律.结果:纳入现代医案82则,涉及方剂210首,中药216味.82则医案中CPP病位证素以肝为主,涉及脾、胞宫、肾;病性证素以阴虚、热、气滞、痰为多.CPP常见证型为阴虚火旺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盛证、痰湿内阻证、脾虚痰湿证;频数最高药物依次为知母、黄柏、牡丹皮、生地黄、柴胡等;功效以清热类、补虚类、利水渗湿类、理气类、化痰止咳平喘类为主;四气主要以寒性、平性、温性为主;五味以苦味、甘味、辛味为多;归经频数以肝经为首,肾经、肺经、脾经次之;核心药对有"知母,黄柏""知母,生地黄""黄柏,牡丹皮""知母,牡丹皮""黄柏,生地黄";聚类分析得出3个核心组方,组方1为白芍、柴胡、当归、牡丹皮、甘草,组方2为柴胡、浙贝母、白芍、夏枯草、茯苓,组方3为知母、黄柏、牡丹皮、生地黄、夏枯草.结论:CPP的中医药治疗宜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肝脾肾同调,尤其要注重调畅肝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构建方法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温笑散治疗肝郁脾虚湿盛型抑郁症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观察温笑散治疗肝郁脾虚湿盛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 例抑郁症患者等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组给予温笑散.7d为1 个疗程,两组均治疗5 个疗程.结果:西医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8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为 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笑散治疗肝郁脾虚湿盛型抑郁症疗效稳定可靠,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