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因性疲乏与非癌因性疲乏患者中医症状特点及证型聚类分析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癌因性疲乏(CRF)中医证候要素和证候类型分布规律。方法:对2021年1-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对比CRF与非CRF患者在中医证素、症状及舌脉上的分布差异,并对CRF的中医症状进行聚类分析,总结CRF常见中医证型。结果:共纳入306例肿瘤患者,229例(75%)为CRF,77例(25%)为非CRF。气虚、血虚、寒湿是CRF常见的虚性和实性证素,肝虚、阴虚、血瘀证素在非CRF中发生的频率高于CRF。CRF患者中频率大于50%的中医症状从高到低依次为乏力>气短>失眠或多梦>神疲>健忘>懒言>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出现频次最高的舌象、舌苔和脉象分别为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虚。77例非CRF患者频率大于30%的症状由高到低分别为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失眠或多梦>气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肢体麻木>健忘。出现频次较高的舌象、舌苔和脉象分别为舌淡、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滞证、寒湿困脾证6种CRF常见证型。结论:CRF是不同类型肿瘤普遍存在的症状,总体以虚证为主,气虚、血虚为其常见证素,常见高频症状及舌脉为乏力、气短、神疲、健忘、舌淡、脉细,常见中医证型可初步总结为气血两虚证、心肝血虚证、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虚气滞证、寒湿困脾证6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症组成规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DPN中医病症组成规律及病机特点,为提高中医药治疗DPN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343例DPN住院患者四诊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并使用中医理论进行解释。结果:343例DPN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200例,以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夜尿频多、肢体疼痛等症状出现次数较多;主要舌象为苔薄白、舌黯红、舌淡红等;主要脉象为脉弦、脉细、脉沉等。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苔薄白、夜尿频多等与其他病症的关联程度较高。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重组出4种证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证,肾虚血瘀、胃热伤阴证,脾虚痰湿证,热毒内蕴、正虚邪恋证。结论:DPN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血瘀贯穿疾病发展始终,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为基本治法,治疗时应注意调护脾胃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小结节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肺小结节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其胸部CT影像学特征及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420例肺小结节患者的病历资料。运用频数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高危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中医证型以肺脾气虚证为主(28.8%),之后依次为气阴两虚证(27.6%)、肺阴虚证(22.9%)、气虚血瘀证(12.4%)和肝郁脾虚证(8.3%)。与气虚血瘀证患者比较,肝郁脾虚证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水平明显降低( P<0.01);与气阴两虚证患者比较,肺阴虚证患者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水平明显升高( P<0.01),气虚血瘀证患者CYFRA21-1水平降低( P=0.014);与肺阴虚证患者比较,肺脾气虚证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水平降低( P=0.044),肝郁脾虚证患者NSE水平明显升高( P=0.005);各证型间S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825, P=0.551)。肺阴虚证与慢性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慢支")史、边缘光滑、有毛刺呈中度相关( r值分别为0.613、-0.628、0.755);气阴两虚证与实性呈低度相关( r=-0.421);肺脾气虚证与实性呈中度相关( r=0.540),与慢支史、磨玻璃、圆形、类圆形、边缘光滑呈低度相关( r值分别为-0.303、-0.495、0.376、-0.337、0.319);肝郁脾虚证与吸烟史、慢支史、左肺下叶、孤立病灶、多发病灶、类圆形、NSE水平相关( r值分别为-0.099、-0.150、0.120、0.113、-0.113、-0.107、0.133);气虚血瘀证与分叶状呈中度相关( r=0.682),与边缘不规则呈低度相关( r=0.470)。 结论:肺小结节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在不同证型间具有差异性,其中肺阴虚证和气虚血瘀证患者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危险度较高,而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和肝郁脾虚证发展为恶性肿瘤的危险度相对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崔德成运用当归芍药散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崔德成主任中医师治疗高血压病以气血失和立论,将患者分为气血失调、气血俱热、气热血虚3种证型,认为临床上气血失调型高血压的形成由心肝血虚、气滞血瘀、脾虚水停所致,故应治以养血柔肝、健脾化湿、调和肝脾,选用当归芍药散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临证应辨明证型,以当归芍药散为基础方灵活加减。附验案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江一平教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用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江一平教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江一平教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病案,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及IBM SPSS Statistics 26.0的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用用药及方剂规则进行归纳.结果:中药频次分析的前10位中药为鳖甲、丹参、柴胡、甘草、川芎、当归、三棱、莪术、陈皮、生地.气滞血瘀痰凝型的核心药对为莪术、三棱,莪术、鳖甲;肝郁脾虚型的核心药对为柴胡、甘草,柴胡、党参;肝郁气滞型的核心药对为柴胡、香附,香附、陈皮;湿热中阻型的核心药对为茵陈、大黄,金钱草、大黄;气虚血亏型的核心药对为黄芪、当归,谷芽、麦芽.气滞血瘀痰凝型代表性处方为血府逐瘀汤类方;肝郁脾虚型代表性处方为柴芍六君汤类方和保和丸类方;肝郁气滞型代表性处方为柴胡疏肝散类方;湿热中阻型代表性处方为茵陈蒿汤类方;气虚血亏型代表性处方为当归补血汤类方、归脾汤类方和四君子汤类方.结论:江一平教授重视化瘀软坚散结、健脾养肝、清利湿热、扶正祛邪的治法治则,善用活血化瘀类、软坚散结类、清热类、补虚类、疏肝类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超分重建影像组学模型对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诊断效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究超分辨率重建影像组学模型诊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按照8:2随机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所有病例均进行MRI扫描;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在超分辨率重建前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上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然后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K最佳(Select K Best)和LASSO回归降维并构建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原发性肝癌不同证型间临床资料和影像征象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模型NR在测试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585、58.3%、46.7%、53.0%,模型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39、50.0%、69.4%、64.6%;气滞血瘀证模型N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08、66.7%、43.3%、56.1%,模型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44、53.3%、63.6%、61.0%;肝肾阴虚证模型N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12、47.2%、63.3%、54.5%,模型SR在测试组中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644、60.0%、61.4%、61.0%;决策曲线显示模型SR有更高的净收益.结论:与模型NR相比,模型SR在判断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方面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刘凤斌运用药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刘凤斌教授善于运用中医药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形成独特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气滞、湿(热)阻、血瘀为标,患病日久、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终至脾气亏衰、瘀毒胶结则发生"炎-癌前"转化,即脾虚为本、瘀毒为变是异型增生的关键病机.经多年临床实践和验证,形成确有疗效的扶正通络解毒方,作为治疗本病的核心方药,同时根据五脏相关理论灵活选用不同药对,注重和胃通降,使气行则瘀毒得散,灵活运用疏肝解郁以助胃气通降、宣肺调达以助脾升胃降.此外,强调安心神以使脾胃升降自和,提倡治后天不忘先天,补肾以健脾;善于使用活血解毒药对直捣病处,使病变得以迅速逆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态靶辨证在肝郁脾虚型桥本氏甲状腺炎中的运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病机责之于气滞、血瘀、痰凝,病位在肝脾肾,可涉及于心,病性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导师朴春丽教授师从仝小林院士,将仝小林院士"态靶医学"的辨证组方体系运用于桥本氏甲状腺炎,以柴归类方疏肝解郁,抑木扶土,调病之"态";针对本病TPOAb及TgAb两项抗体滴度、肝酶升高之"标靶"和情志不舒、瘿肿、突眼等"症靶",选择相应的靶药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医辨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清楚.A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研究其中医治疗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连接基础研究与中医临床的纽带.本文总结了近年来AS气滞血瘀证、痰瘀毒结证、湿热毒蕴证、脾虚痰浊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的造模方法,发现存在造模方法混乱、复合因素选择随机、模型评价标准主观等缺点,并提出模型改进建议,以期建立临床拟合度高、具有AS病理特征和中医证候特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岭南地区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岭南地区皮肤溃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1)临床特点方面,241例皮肤溃疡患者的发病年龄从10岁到98岁不等,其中70~79岁的年龄段是发病的高发区间;病程从1周到20余年不等,而且大部分患者的病程在1~5年之间;241例皮肤溃疡患者中,以男性为主,男女患病比例为1.62∶1;皮肤溃疡发病率最高的部位为下肢200例(82.99%),其次为躯干17 例(7.05%)、全身多发 13例(5.39%)、上肢9 例(3.73%)、头面部 2 例(0.83%).其不同性别病变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分布方面,241例皮肤溃疡患者中,以湿热瘀阻证最为常见(46.89%),其他按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盛证(27.39%)、气虚血瘀证(14.11%)、气阴两虚证(11.62%).4种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发病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岭南地区皮肤溃疡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和病程分布等均存在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瘀阻证占比最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