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和短期(发病24 h)头颅CT结果进行分组,其中短期内血肿扩大和再出血28例(A组),短期内单纯血肿扩大47例(B组),短期内单纯再出血13例(C组),短期内无血肿扩大和再出血121例(D组)。收集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出血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入院白细胞计数、血肿部位、破入脑室、不规则血肿、手术时机、入院24 h最高体温、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性别构成、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1 mmHg = 0.133 kPa)、入院舒张压≥90 mmHg、入院APTT≥37 s、入院ALT≥40 U/L、入院白细胞计数≥10×10 9/L、入院GCS、入院24 h最高体温≥37 ℃、首次出血量≥60 ml、首次CT检查时间≥3 h、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血肿形态不规则、丘脑部位出血、破入脑室、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92.86%(26/28)比55.32%(26/47)、7/13和23.97%(29/121),89.29%(25/28)比51.06%(24/47)、6/13和17.36%(21/121),92.86%(26/28)比48.94%(23/47)、6/13和14.88%(18/121),78.57%(22/28)比42.55%(20/47)、5/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18.18% (22/121),89.29%(25/28)比57.45%(27/47)、7/13和23.14%(28/121),92.86%(26/28)比55.32% (26/47)、7/13和23.97%(29/121),85.71%(24/28)比48.94%(23/47)、6/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23.14%(28/121),89.29%(25/28)比44.68%(21/47)、6/13和17.36%(21/121),96.43%(27/28)比51.06%(24/47)、7/13和22.31%(27/121),67.86%(19/28)比46.81%(22/47)、6/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2.55%(20/47)、6/13和18.18% (22/121),92.86%(26/28)比53.19%(25/47)、7/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8.94% (23/47)、6/13和16.53%(20/121)],B组和C组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 h最高体温、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丘脑部位出血、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3.271、25.739、4.255、3.995和13.749,95% CI 1.072~9.977、7.711~85.919、1.297~13.954、1.252~12.747和3.961~47.732, P<0.05或<0.01)。 结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部分患者可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入院体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手术时机均为其影响因素,相应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多学科参与,多重指标综合调整,个性化方案及持续有效的管理。如何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点的糖尿病诊疗模式,是我们必须直面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糖尿病“三师共管”诊疗模式立足中国糖尿病防治现状,发挥中医药整体观、个性化及重视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优势,组建以内分泌糖尿病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为核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利用智能化信息工具持续管理,提倡血糖等代谢指标与生活质量指标“两标并重”理念。开展“三师共管”管理期间初步实现了血糖控制效果、自我管理效果、生活质量与就医体验、基层糖尿病防治能力四个方面的提高,为实现糖尿病防治的两个重要目标(即防治并发症、优化生活质量)进行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尿素氮水平与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BUN水平脓毒症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特征。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252例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按BUN水平分为较低水平组(BUN<9.25 mmol/L)与较高水平组(BUN≥9.25 mmol/L),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并发症、感染部位等数据,按中医四诊信息并结合BUN水平进行中医证候要素判定,对单因素分析中 P<0.2的变量作为候选变量引入并进行中医证候要素与BUN的相关性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与较低水平组比较,较高水平组中医实性证候要素中瘀血证[74.60%(94/126)比53.17%(67/126)]患者比例更高( P<0.01),毒热证[52.38%(66/126)比65.87%(83/126)]患者比例更低( P=0.029);中医虚性证候要素中气虚证[67.46%(85/126)比45.24%(57/126), P<0.01]、阳虚证[11.90%(15/126)比3.97%(5/126), P=0.032]患者比例更高(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高水平组脓毒症发生率与气虚证( OR=3.425,95% CI:1.934~6.068, P<0.01)、阳虚证( OR=3.460,95% CI:1.160~10.325, P=0.026)、肾虚证( OR=2.212,95% CI:1.173~4.173, P=0.014)有相关性。 结论:较高水平组脓毒症患者瘀血证、气虚证、阳虚证比例更高,可能与气虚证、阳虚证、肾虚证发生率增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真实世界高血压病伴失眠症中医证素证候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高血压病伴失眠症(HWI)患者中医证素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2月-2022年8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HWI患者的四诊资料及中医证型相关信息,基于因子分析降维及系统聚类分析,归纳总结HWI患者的中医证素及潜在证型;采用爬山法(LTM-EAST)构建隐结构模型,综合聚类分析判断常见证型。结果:①因子分析共提取公因子14个,累计贡献率为 63.254%。在频次≥70的36个症状变量中,半数以上的HWI患者具有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舌色以淡红舌、红舌为主;舌苔以薄苔、腻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数脉、滑脉;② HWI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肝(52.09%)、心(33.43%)、脾(26.46%)、肾(23.68%);病性证素主要为痰湿(34.54%)、阴虚(29.25%)、热(火)(25.35%)、气滞(25.07%);③通过频数统计出10个证型、因子聚类得出9个证型、隐结构聚类推测出7个证型,以上3种方法推断出的证型中,重复出现至少2次的证型共有7个,可认定为HWI常见证型。结论:HWI的常见临床症状为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头晕、心悸、胸部闷塞、口干、易醒、神疲体倦;病位证素主要在肝、心、脾、肾;病性证素主要涉及痰湿、阴虚、热(火)、气滞;临床常见证型为肝郁化火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内蕴证、阴虚内热证、心胆气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纤维软骨性脂肪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由纤维软骨、纤维及脂肪构成的纤维软骨性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4家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2月存档的6例纤维软骨性脂肪瘤,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6例病例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36~69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发生在四肢、头颈部和躯干,表现为局部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境界清楚,位于皮下或深部软组织内。大体检查,3例有完整的纤维包膜,1例无包膜但境界清楚,2例周边附少许横纹肌组织,肿瘤由灰黄色脂肪组织和混杂的灰白色区域组成,平均直径2.9 cm(1.5~5.5 cm);镜下观察,瘤组织主要由不同比例的成熟脂肪、纤维及纤维软骨组织构成。纤维软骨呈结节状或片块状,其内可见脂肪细胞;瘤细胞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组织内纤维软骨细胞表达S-100蛋白及SOX9,脂肪细胞表达S-100蛋白、Adipopholin及HMGA2,梭形成纤维细胞表达CD34,但不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RB1蛋白表达无缺失,4例暂未发现分子遗传学异常。随访10~51个月,5例无复发,1例仅行活检。结论:纤维软骨性脂肪瘤是一种良性的脂肪肿瘤,含有纤维软骨、纤维及脂肪成分。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脂肪及软骨标志物,暂未发现特异性分子遗传学改变,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有助于与具有相似形态的间叶性肿瘤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邵念方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用药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邵念方教授治疗老年期痴呆肾虚髓亏证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邵老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经诊治的老年期痴呆病肾虚髓亏证患者医案,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进行处方统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1.2.4)对纳入处方的用药进行用药频次、药性药味、归经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110个,涉及中药238味,使用频次前10的中药依次为茯苓、石菖蒲、酒萸肉、山药、熟地黄、益智仁、生地黄、黄芪、川芎、白术;药性以平、温、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归经以脾、肝、肺、肾经为主;功效以利水渗湿、清热活血、宁心、清热解毒、化湿开胃、健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发现,使用频次超过25次的药物组合有15组,分别是:酒萸肉-茯苓、酒萸肉-山药、山药-酒萸肉、熟地黄-酒萸肉、山药-茯苓、黄芪-茯苓、泽泻-茯苓、牡丹皮-茯苓、熟地黄-茯苓、生地黄-茯苓、远志-石菖蒲、牡丹皮-酒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酒萸肉、泽泻-山药;聚类分析发现4组新处方,第1组为茯苓、生地黄、熟地黄、泽泻、牡丹皮、酒萸肉、山药,第2组为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第3组为益智仁、川芎、炙甘草;第4组为白术、党参、黄芪、当归;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核心组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结论:针对老年期肾虚髓亏证痴呆,邵老重视扶正,治疗以补虚为中心,兼顾利水、清热、解毒、化瘀、开窍之法。研究新发现的四组新处方,可为今后辨证加减药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快速进展型早发育儿童的体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ICPP)与快速进展型早发育(EFP)儿童中医证型、中医体质、临床症状的关系,为早期干预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和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年7-8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儿科内分泌门诊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证候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数据,分析ICPP与EFP患儿中医体质分布、辨证分型及临床症状的关联性。结果:① 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 P<0.05),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 ICPP与EFP患儿中医证型以肝郁化火证居多,分别为59.15%(42/71)、46.51%(60/129);体质以气郁质居多,分别为35.21%(25/71)、36.43%(47/129),但ICPP与EFP患儿总体中医证型、体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③ 200例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相关,其中阴虚火旺证与阴虚质,肝郁化火证与气郁质,痰湿壅滞证与痰湿质、阳虚质显著相关( P<0.01)。④ 200例ICPP与EFP患儿中,女童多于男童,男童BMI高于女童,痰湿壅滞证ICPP与EFP患儿BMI高于其他证型( P<0.01)。ICPP与EFP患儿不同性别的中医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临床症状以乳房胀痛为主,为22.19%(69/311)。 结论:EFP患儿BMI、年龄高于ICPP患儿;性别、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但ICPP与EFP患儿的中医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间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低载量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低载量Hp感染脾胃湿热证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门诊患者130例,按治疗方案分为四联组与二联组,每组65例。四联组给予2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34例采用方案1(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31例采用方案2(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枸橼酸铋钾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左氧氟沙星片);二联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四联组14 d为1个疗程,二联组28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停药后4周采用 13C-UBT法检测Hp,观察Hp根除率,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四联组Hp根除率为90.8%(59/65)、二联组为78.5%(51/65),2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78, P=0.052)。四联组方案1的Hp根除率为91.2%(31/34)、方案2为90.3%(28/31),2种方案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 P=0.906)。四联组治疗后中医证侯评分[(7.02±0.89)分比(6.51±0.85)分; Z=-3.01, P<0.01]高于二联组。二联组总有效率为93.8%(61/65)、四联组为78.5%(51/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45, P=0.011)。四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6%(16/65)、二联组为6.2%(4/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51, P=0.004)。 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方案对低载量Hp感染患者具有一定的抗Hp作用,可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隐结构结合系统聚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常见证候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医常见证候分布及特征,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20年2月24日前公开发表的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及证候相关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Lantern 5.0和SPSS 20.0软件,运用隐结构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合证候及其相关症状的频次及构成比,分析新冠肺炎中医常见证候及症状特征。结果:纳入诊疗方案及相关文献42篇,包括212条证候记录。基于频数>10次的53个症状建立隐结构模型,得到隐变量;结合医学专业知识,对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最终得到14个隐变量,综合聚类为7个证候,包括邪热犯肺证、内闭外脱证、湿热蕴肺证、气阴两虚证、疫毒闭肺证、寒湿郁肺证、肺脾气虚证。对频数>10次的53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14个公因子;提取每个因子中因子载荷系数≥0.3的症状进行系统聚类,得到6个有意义的症状组合,并根据每个症状组合推断出6个潜在证候,分别为疫毒闭肺证、邪热犯肺证、气阴两虚证、内闭外脱证、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对证候频数的描述显示,纳入文献涉及证候25个,其中构成比≥5%的证候有内闭外脱证(14.62%)、疫毒闭肺证(13.68%)、湿热蕴肺证(12.74%)、肺脾气虚证(10.85%)、寒湿郁肺证(8.50%)、气阴两虚证(8.50%)、邪热犯肺证(8.02%)、湿遏肺卫证(5.66%);涉及症状87个,累计频次2 838次,包括苔腻(5.25%)、发热(4.83%)、舌红(4.37%)、脉数(3.74%)、乏力(3.46%)等。根据以上结果总结出新冠肺炎常见证候及其主要症状分别为:① 邪热犯肺证:发热、咳嗽、咽干、头痛、周身酸楚、大便秘结等;② 寒湿郁肺证:恶寒、周身酸楚、呕恶、脘腹胀满、便溏等;③ 湿热蕴肺证:咳嗽、痰黏难咯、纳呆、渴不欲饮、大便秘结等;④ 疫毒闭肺证:发热、咳嗽、痰黄、喘促、憋气、口唇青紫等;⑤ 内闭外脱证:神昏、烦躁、憋气、汗出肢冷、口唇青紫等;⑥ 气阴两虚证:干咳、自汗、乏力、口干渴、手足心热、便溏等;⑦ 肺脾气虚证:咳嗽、喘息、自汗、乏力、呕恶、便溏等。结论:新冠肺炎中医常见证候有邪热犯肺证、寒湿郁肺证、湿热蕴肺证、疫毒闭肺证、内闭外脱证、气阴两虚证及肺脾气虚证等,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圆运动理论验案分析及临证心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圆运动理论是认识自然界运转规律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工具。“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为圆运动理论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圆运动过程。临床基于该理论治疗血栓性外痔、顽固性失眠、复发性鼻炎,取得较好疗效。诊疗过程中发现,临证可运用圆运动理论阐释病机,治疗中既需重视脾胃中气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其他脏腑对圆运动复圆的影响;圆运动理论蕴藏着丰富的运气思维,参合运气学说可使中医辨证角度更加多元化,提高辨证准确性;遣方用药时还需重视合方思想,灵活处方,适应病机。诊疗时应准确判断圆运动失衡之根结,并基于圆运动规律把握常用方剂与中药的作用角度,如此才可真正发挥理论优势,更好地解决临床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