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在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治疗中剂量学方面优势。方法:选取宫颈癌(Ⅱ B期)经调强放疗45 Gy分25次后局部病灶≥5 cm患者46例,行宫腔管及插植针植入,在CT图像上勾画高危临床靶体积(HR-CTV)、直肠、膀胱、乙状结肠及宫颈加量区宫颈中心(HR-宫颈),采用IPSA优化。根据宫颈中心是否加量,分成IC/IS+宫颈中心(HR-宫颈)组(A组)和IC/IS组(B组),比较A、B组间剂量学差异。 结果:A组宫腔管驻留时间较B组明显提高( P<0.001);宫颈中心的V 150%和V 200%由原来B组63.94%和30.80%分别提高到91.54%和64.06%;A组D 90%及D 100%低于B组( P<0.05);危及器官受量相近( P>0.05)。 结论:IPSA联合宫颈中心加量方式可满足高危临床靶体积D 90%受量及危及器官限量,并可提高宫颈中心区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疗中卵圆体的剂量学贡献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卵圆体的剂量学贡献。方法:选取2015—2017年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患者病理分期依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2009年分期标准为Ⅱ A、Ⅱ B和Ⅲ B期。外照射治疗45 Gy/1.8 Gy×25次。近距离治疗为MRI引导下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疗,处方为28 Gy/7 Gy×4次。20位患者均制定两种计划,分为应用卵圆体组和未用卵圆体组。提取的患者近距离放疗治疗核磁模拟定位影像及原始治疗计划为应用卵圆体组,共80分次。未用卵圆体组在定位影像中,去掉卵圆体驻留模拟建立仅用宫腔管联合插植针的计划实验模型,由原计划物理师进行计划设计,使未用卵圆体组的高危CTV(HR-CTV) D90%与应用卵圆体组相近。比较两组计划的HR-CTV D90%和 D98%,中危CTV(IR-CTV) D90%和 D98%,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和小肠的 D2cm 3剂量差异。 结果:卵圆体组与未应用卵圆体组比较,HR-CTV 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HR-CTVD 98%(6.99±0.60 vs. 6.78±0.76)、IR-CTVD 90%(4.71±0.58 vs. 4.26±0.57)和 D98%(3.77±0.58 vs. 3.26±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906、9.860、8.636, P<0.05);乙状结肠的 D2cm 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膀胱(5.29±0.67 vs. 4.92±0.74)、直肠(3.72±0.69 vs. 3.35±0.92)和小肠(3.05±1.37 vs. 2.98±1.34)的 D2cm 3,卵圆体组与未应用卵圆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58、7.543、8.059, P<0.05)。 结论:在宫颈癌腔内联合插植近距离放射治疗中合理的优化卵圆体和插植针的剂量权重比,可以带来更好的临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体积对宫颈癌近期疗效及近距离放疗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肿瘤体积对行根治性放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的放疗剂量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断为ⅡB-ⅣA期宫颈癌并行根治性放化疗的126例患者资料。通过Jamovi软件计算得到外照射放疗前、后肿瘤体积(pre-TV、post-TV)和肿瘤体积缩减率(TVRR)的截断值,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pre-TV、post-TV和TVRR对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PFS)、近距离放疗(BT)方式、高危临床靶区(HR-CTV)和危及器官(OAR)剂量的影响。结果:pre-TV≥67.03 cm3、post-TV≥14.88 cm3为6个月PFS和客观缓解率(ORR)的不良预后因素( P<0.05),其中post-TV为独立预后因素。TVRR≥73.0%组与<73.0%组的6个月PFS和OR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e-TV≥67.03 cm3组中,单纯腔内近距离放疗(ICBT)、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者均为36例(50%),而pre-TV<67.03 cm3组中,ICBT和IC/IS-BT者分别41例(76%)、13例(24%)( P=0.003)。post-TV≥14.88 cm3组中,ICBT和IC/IS-BT者分别为28例(47%)、32例(53%),而<14.88 cm3组中分别为49例(72%)、17例(26%)( P=0.002)。TVRR≥73.0%组HR-CTV D 90%剂量高于<73.0%组( P=0.014),但膀胱、直肠和小肠的D 2 cm3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ost-TV<14.88 cm3组HR-CTV D 90%剂量高于≥14.88 cm3组( P<0.001),且post-TV≥14.88 cm3组膀胱D 2 cm3高于<14.88 cm3组( P<0.05),两组间直肠和小肠D 2 cm3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期化疗次数≥4次组与<4次组间的6个月PFS和TV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pre-TV和post-TV为局部晚期宫颈癌近期疗效和BT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post-TV为独立预后因素,也间接影响了HR-CTV D 90%和膀胱D 2 cm3的剂量。增加同期化疗次数(≥4次)并不能提高TVRR和近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局部补量技术在晚期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维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IC/IS BT)、三维腔内(ICBT)联合调强(ICBT+IMRT)以及单纯IMR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6例接受三维近距离治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在原IC/IS BT计划的基础上分别设计ICBT+IMRT和单纯IMRT计划,研究3种计划中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共制定75个后装治疗计划,其中IC/IS BT、ICBT+IMRT和单纯IMRT各25个。ICBT+IMRT与IC/IS BT计划的靶区体积剂量 D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OARs的剂量比较低。单纯IMRT计划中OARs受量相对较大,且 V60明显偏高(与IC/IS BT相比, t=6.77、10.37、4.61、2.83, P<0.05)。 结论:ICBT+IMRT计划的肿瘤靶区剂量覆盖较好且OARs受剂量低,可以作为IC/IS BT替代治疗手段。单纯IMRT技术虽然靶区覆盖度较好,但OARs保护差,不适用于晚期宫颈癌的局部补量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在ⅢB期宫颈癌中剂量学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基于CT图像引导下单纯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IC+ISBT)两种后装方式治疗Ⅲ B期宫颈癌的剂量学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2月于吉林省肿瘤医院放疗四科治疗的宫颈癌Ⅲ B期患者93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近距离治疗前妇科检查和盆腔MRI检查的结果确定肿瘤残留大小和宫旁浸润情况,分为ICBT组与IC+ISBT组。比较两种后装治疗方式的D 90%、D 100%、V 100%以及膀胱、直肠D 2cm 3,观察近、远期疗效。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0个月。所有患者5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3%、71%、68%。与ICBT组相比,IC+ISBT组高危临床靶体积D 90%均>85 Gy,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8),但膀胱和直肠D 2cm 3剂量分别显著降低7、8 Gy ( P值均<0.01),且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显著提高( P=0.009)。高危临床靶体积>60 cm 3 5年局部控制率在IC+ISBT组显著提高( P=0.029)。 结论: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Ⅲ B期宫颈癌能够保证靶区覆盖的同时,显著降低远处转移发生率和危及器官受量,并显著提高大体积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施源器模板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适用于局部晚期宫颈癌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施源器模板,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00例ⅡB-ⅣA期(国际妇产科协会2018分期)宫颈癌患者的外照射前后磁共振影像资料,对宫颈原发病灶范围进行回顾性阅片分析对比。基于外照射后肿物残留情况,勾画近距离放疗高危临床靶区(HR-CTV),设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放疗(IC-ISBT)的施源器模板,并进一步评估施源器模板插植组(37例)与徒手插植组(63例)治疗宫颈癌的剂量和疗效差异。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 t检验或 U检验。 结果:100例宫颈癌患者外照射后残留肿物边缘按顺时针3、6、9、12点方向与宫颈管中心的距离中位数为16.5、14.0、17.0、13.0 mm。将对应的HR-CTV叠加重建三维图,设计制作蘑菇头圆柱体式IC-ISBT施源器模板:头部长径为35 mm,短径为20 mm,中心适配宫腔管,内圈C1-C12为表盘式排列,两侧拓展B1-B5及A1-A4针道。在剂量方面,模板插植组与徒手插植组的HR-CTV D 90%[(635.12±22.65)∶(635.80±25.84)cGy]、膀胱D 2 cm3[(473.79±44.78)∶(463.55±66.43)cGy],直肠D 2 cm3[(396.99±73.54)∶(408.00±73.94)cGy]及乙状结肠D 2 cm3[(293.07±152.72)∶(311.31±135.77)cGy]无明显差异( P>0.05),但前者的HR-CTV D 98%较高[(544.78±32.07)∶(536.78±32.04)cGy, P=0.007],直肠D 1 cm3及D 0.1 cm3较低[(438.62±69.65)∶(453.97±67.89)cGy, P=0.016;(519.46±70.67)∶(543.82±81.24)cGy, P=0.001]。两组的宫颈原发灶完全缓解率(86%∶83%, P>0.05)无差异。 结论:该IC-ISBT施源器模板设计合理,与徒手插植疗效相当,靶区剂量覆盖符合临床需求,可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其使用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有望作为常规模板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晚期宫颈癌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剂量学及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后装腔内/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IC/ISBT)与传统后装腔内近距离治疗(ICBT)相比较的剂量学差异及其近期疗效。方法:45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IC/ISBT及ICBT方法进行后装近距离治疗,分别对两种治疗方法的A点(A 1、A 2)、D 90%、D 100%以及膀胱、结肠、直肠、小肠受量进行计算,同时观察近期疗效。 结果:IC/ISBT比ICBT放疗A点剂量显著提升( P<0.05);并且IC/ISBT的D 90%、D 100%也均明显高于ICBT ( P<0.05)。外照射后残存肿瘤直径≥3 cm时,IC/ISBT比ICBT可获得较高的靶区剂量提升( P<0.05)。IC/ISBT与ICBT的膀胱、直肠、结肠、小肠D 2cm 3、D 0.1cm 3相近( P>0.05)。疗后1、3、6个月的近期疗效IC/ISBT与ICBT相近( P>0.05)。 结论:局部晚期宫颈癌(残存肿瘤直径≥3 cm)后装近距离治疗中IC/ISBT在不增加危及器官受量及降低近期疗效前提下显著地提高了靶区、A点剂量,具有明显剂量学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分析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比较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4种不同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为妇科肿瘤三维后装治疗优化方法的选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CT引导下三维后装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组织间插植的妇瘤患者110例,依据原始图像重新制定4组计划,分别为基于图形优化的正向计划Gro,基于模拟退火逆向优化算法IPSA1、IPSA2(IPSA2是在IPSA1基础上增加体积剂量限值),以及基于混合逆向优化算法HIPO.比较4组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90、D98、适形度指数CI,以及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D1cc、D0.1cc剂量参数.结果 正向计划优化时间相较于逆向优化时间较长,其次是HIPO优化.剂量学方面对比,逆向优化HIPO计划的HRCTV D90、D98、V100参数优于正向优化和IPSA,逆向优化IPSA1、IPSA2、HIPO三组的HRCTV D90、V100高于正向优化G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靶区适形指数CI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方面,HIPO计划的膀胱、直肠D2cc所受剂量低于其他3组,对于膀胱吸收剂量,正向优化Gro与IPSA1、HIP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肠,IPSA1、IPSA2、HIPO组的D2cc、D1cc参数优于Gr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计划的乙状结肠剂量参数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妇科肿瘤近距离三维后装放疗计划,正向与逆向优化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使用逆向HIPO优化可实现更好的靶区覆盖以及减少膀胱、直肠受量,设计时间也可接受,在计划首次优化时推荐使用,实际临床可结合图形优化人工微调以获得更为个体化的计划剂量分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及剂量学参数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对比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intracavitary/interstitial brachytherapy,IC-ISBT)与三维后装腔内放疗(intracavitary brachytherapy,ICBT)两种方式在宫颈癌近距离治疗中的疗效与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01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61 例宫颈癌患者的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IC-ISBT组和ICBT组,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剂量学差异.结果:IC-ISBT组的HR-CTV D90%高于ICBT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6);IC-ISBT组的直肠D2 cm3、D1 cm3 和膀胱D2 cm3、D1 cm3显著低于I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SBT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I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ISBT组放射性肠炎发生率明显低于ICB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ISBT治疗能显著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降低直肠、膀胱的受量,提高肿瘤客观缓解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放疗联合组织间插植的剂量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腔内放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3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35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方法为外照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46.8~50.4 Gy/26~28次,1.8 Gy/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为7 Gy/次,1次/周,共4次.同一患者首先置入三管式后装放疗施源器,采集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取出三管式施源器后,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再次采集图像制定放疗计划.分别评价比较两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差别.结果 共制定212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单纯腔内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组计划较单纯腔内放疗组的靶区剂量明显升高,高危临床靶区(CTV)的D90、中危CTV的D90均显著增高(t=-6.01、-2.73,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cm3显著降低(t=3.07、4.52、2.91,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腔内联合插植放疗可以明显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