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神门、三阴交腧穴演变探析穴位配伍治疗不寐机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腧穴的演变过程能够重现腧穴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通过分析神门、三阴交的穴名、位置、主治范围的演变,发现心经原穴经历了从大陵到兑骨再到神门的变化,其位置从"掌后两骨之间"变为"掌后兑骨之端",主治范围从"心疟病"扩大到能治疗诸多心系疾病和神志疾病;三阴交在腧穴演变过程中与"足太阴"穴融合,位置从"内踝上八寸"变为"内踝上三寸",成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范围也从局部痛证扩大到肝、脾、肾三脏疾病.神门与三阴交配伍治疗不寐在穴名、位置、主治方面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形成了三阴交健脾养营、滋养肝肾,神门调血宁心、安神助眠的协同效应,是针灸临床治疗不寐的常用穴位配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大椎穴是临床上疾病诊治最常用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文献著作中均有记载和论述,但其中对于大椎定位及取穴的描述却有多种不同解读,形成了不同的临床取穴方法,直接影响疗效。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国家标准中关于大椎穴定位及取穴的描述,探析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过程。结合现代解剖学确定其标准定位及取穴,大椎穴的定位应为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俯头取之,且“俯头取之”为大椎穴定位取穴之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丰隆穴主治病症演变考略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基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结合《黄帝明堂经辑校》以及出土文献《天回医简》,认为秦汉时期诸医籍中丰隆穴主治病症多有重合,且所针对病机多为"气逆",《黄帝明堂经》对部分症状的文字表述改写后,影响了后世医籍对丰隆穴主治的认识.在隋唐时期痰病理论构建的基础上,宋金元医家重视痰与气机之间的关系,窦汉卿针灸著述中治疗"痰饮""痰喘"选取丰隆穴,也是针对"气逆"这一病机,并非针对"痰"之本身,且可结合"三里泻之,以去风"佐证.经《玉龙歌》《针方六集》强调丰隆穴与"痰"之间的关系后,自明代以来逐渐形成丰隆为"治痰要穴"这一认识.丰隆穴主治病症的形成与演变受文本传抄讹误、文化背景影响、病症名称表述形式转变以及医家自身临床经验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鱼际穴定位的古今文献演变探讨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12/2
通过考证鱼际名义、梳理鱼际穴定位古今文献,发现鱼际概念从早期鱼际络脉诊疗部位逐渐发展为《黄帝内经》中重功能、宽泛的腧穴概念,再到近现代重结构、精确的解剖组织概念的演变历程.这对当下人重新认识、理解及应用鱼际穴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亦对今人了解腧穴概念演变的历程有启发意义,还对针灸经典的继承和发扬起着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吕细"穴位考
编辑人员丨2023/8/19
"吕细"最早出自《流注通玄指要赋》,其中只载其主治,未对定位进行描述,因而古今医籍对其定位存在严重分歧.通过古今医籍进行考证后发现"吕细"穴存在四种争议,通过深入挖掘分析穴位名称的演变、归经、主治,最终考定其为"太溪穴"之别名,定位在"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汉及汉以前腧穴别名的来源及厘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在汉代腧穴体系已基本形成,其概念初步确立,数量初具规模.研究发现,腧穴理论在汉以前古称、正名、别名交替并用,既成为后世研究的财富,也带来一些困扰.笔者将其分为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反映汉及汉以前针灸腧穴的主要文献三类,并厘定了腧穴别名的概念、梳理了其别名内涵与特点,发现《黄帝明堂经》集历代多部针灸著作腧穴内涵之大成,成为现存汉及汉以前狭义腧穴别名研究的代表著作.文章界定了以十四经穴为主的狭义腧穴别名,还分析了腧穴别名体表分布及演变情况,以探求汉及汉以前腧穴别名原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胆囊切除术患者肝胆腧穴红外热成像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肝、胆腧穴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中西医结合外科普外组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至本院健康体检中心无身体疾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型非制冷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所有参与研究者进行肝、胆腧穴的检测.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前、术后和对照组的双侧肝俞、胆俞、日月穴、章门穴的红外温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双侧肝俞、胆俞、日月穴、章门穴的红外温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双侧肝俞、胆俞、章门穴的红外温度,比较无差异,但双侧日月穴的红外温度比较有差异(P<0.05),且呈现出右侧高于左侧的现象;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双侧肝俞、胆俞、章门穴的红外温度比较无差异,但双侧日月穴的红外温度比较有差异(P<0.05),且呈现出右侧高于左侧的现象.结论:特定穴能反应脏腑疾病演变的相关性及特异性;日月穴热成像的结果可作为临床胆囊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论实验动物腧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回顾实验动物腧穴的发展历史,分析不同的历史时期,动物腧穴的名称描述、定位的方法和定位的参照等.认为对于实验动物腧穴的认识经历了4个阶段,包括起步、积累、规范和标准.同时,整理了实验动物腧穴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关键性论文、著作、教材等的发表出版,重要会议的召开等.此外,还分析了上述不同发展阶段的意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为理性认识实验动物腧穴的特点和规律提供基本线索和依据.总结认为,实验动物腧穴的发展,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模糊到精确等逐渐演变的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演变及原因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明确宋及宋以前经脉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通过考察《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经脉理论篇文,并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记载经脉理论的著作进行对比研究,《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经脉理论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从经脉运行"营气"转变为"血气",并濡养全身;经脉命名方式由"脏(腑)手(足)某某之脉"逐步转变为"手(足)某某脏(腑)经";继承并发展了《难经》"是动""所生病"理论;发展《黄帝内经》"人迎气口脉法";提出"任脉为阴脉之海"的概念.本文厘清了经脉理论的相关概念,澄清了宋以前经脉理论一些问题的源流,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把握经脉理论的发展特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阴交的演变对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三阴交定位经历了从内踝上八寸到内踝上三寸的演变,其穴性也由脾经普通腧穴变化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治疗病证由下肢局部病症扩大为脾、肝、肾三脏病证.三阴交穴通过其健脾安胃、调肝滋肾、养心安神的功效,成为针灸临床治疗失眠症的常用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