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的腧穴配伍规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利用复杂网络技术分析袁军教授针灸治疗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的用穴特点、取穴规律和组方特色.方法:运用Excel表格创建袁教授治疗ID针灸病历处方数据库,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0、IBM SPSS Modeler 18.0 围绕其选穴配伍进行综合性分析挖掘相关性,利用 Gephi 0.9.2 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归纳袁教授针灸治疗ID的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 55 篇ID的针灸处方,提取出 55 条针灸处方,共涉及 4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 658 次.使用频次前 8 的腧穴/穴组分别是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足三里、四神聪、合谷、阴陵泉、安眠.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除经外奇穴以及经验穴组以外,应用频率最高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关联规则结果显示,相关性较高的腧穴组合为安眠五穴-百会、安眠五穴-百会-四神聪、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体现了ID的治疗以安眠五穴结合头部选穴为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位于网络核心节点的腧穴为安眠五穴、百会、前顶三穴、阴陵泉、安眠、足三里、合谷、四神聪.反映了针刺治疗ID的重要穴位配伍规律为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共调.结论:袁教授针刺治疗ID的腧穴配伍规律为以安眠五穴为核心处方,强调心脑同治,心、肝胆、脾胃同调的治疗原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的周楣声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知识图谱技术探究周楣声教授医案手稿中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周教授医案手稿中砀山县人民医院传染科1985年12月16日-1987年12月25日住院患者灸治EHF诊疗记录,应用Graphpad Grism 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PHP 5.4程序代码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使用Neo4j Community 3.5.25数据库进行证型权值图谱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205首,频次>40的症状有21个,其中恶寒、发热、发疹、烦躁出现频率为100%。治疗主要采用的灸法有灸架熏灸法、万应点灸笔灸法、火针代灸灸法等,挑治法为频次最多的中医辅助操作。频次>25的穴位有29个,高频腧穴有中脘、肾俞、命门等。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三阴交-中脘-肺俞-肾俞-至阳关联性较高。聚类分析得出6个有效灸治EHF取穴聚类组合。权值图谱得出目标证型关联性较高的前30条关系。结论:周教授将“热证贵灸”思想运用于EHF的治疗中,以“因症选穴”法作为灸法治疗EHF的主要选穴思路,临证多以灸法配合中医辅助操作治疗EHF,可取得较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及手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有关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4月27日。建立Excel专题数据库再通过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04篇,穴位49个。下肢常用腧穴为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上肢常用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内关,躯干常用腧穴为关元、中脘和肾俞;特定穴以五输穴频次最高占59.40%(335/564);经脉以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为主,其中足太阴脾经频次最高占22.7%(128/564)。对按摩穴位及手法分析各得到3个有效聚类。结论:经分析高频腧穴主要分布在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3条经络,未来可对选穴及按摩手法进一步规范并辅以循经穴位按摩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吞咽障碍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吞咽障碍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本病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中枢改变和外周改变2个层面,针灸疗法干预的作用机制主要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元,对于外周作用机制的研究目前有所欠缺;临床主要运用针刺、电针、温针灸及针刺联合疗法进行治疗,均具满意疗效,其中常规针刺取穴多用廉泉、风池、哑门、翳风,点刺放血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有金津、玉液。但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操作方案不统一、疗效评价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疼痛选穴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6月6日收录的有关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文献,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取308篇文献,纳入317个针刺处方,涉及173个腧穴,主要归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脾经。足三里、合谷、内关等均为使用频次≥50次的高频腧穴。特定穴中多使用五输穴。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常见部位为腹部、肛周、腰背部、膝部。腹部术后疼痛常用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足三里-内关”;肛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承山、长强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承山-长强”等;腰背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肾俞、环跳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阿是穴-环跳”“肾俞-环跳”等;膝部术后疼痛选穴常用血海、梁丘等,二者配伍组合关联度较高。结论: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多选取阳经穴位,以远近配穴、循经取穴为主,且注重特定穴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大椎临床应用规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大椎主治优势病症与配伍规律。方法:检索2012年1月1日-2022年8月15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PubMed发表的大椎相关文献,归纳其主治病症和腧穴配伍,采用Gephi 0.9.5软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对比大椎单穴和配伍主治优势病症;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基于Apriori算法对腧穴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722篇,涉及处方732首,单穴主治优势病症为颈椎病、痤疮、和感冒;配伍主治优势病症为颈椎病、变应性鼻炎、缺血性卒中后遗症等14类;经脉配伍以足太阳膀胱经为首,阳经频次高于阴经;腧穴配伍以下合穴、背俞穴、八会穴等特定穴为主,高频腧穴有肺俞、百会、风池、足三里等33个穴,得到4系8类大椎配伍组合。结论:大椎广泛应用于内科病症,长于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倾向于特定穴多重配伍与聚类组合灵活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选穴及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选穴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的文献,对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文献应用Excel软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名称、腧穴及药物选择等。以腧穴和药物分别作为唯一变量,统计出现频次,并对腧穴和药物出现10次及以上者,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20篇相关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提及28个穴位,共计出现350次。使用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有8种;113篇文献提及使用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共涉及97味中药,总计出现634次;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有13味中药。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咳嗽方法中,最常使用的穴位为肺俞、天突、膻中、阿是穴,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白芥子、大黄、麻黄、细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针刺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癌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最痛苦的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危害.本文整理了近5年来国内外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各类型肿瘤引发疼痛的相关文献,从常规针刺疗法、特种针刺疗法和针刺联合疗法3个方面总结了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进展,发现针刺腧穴疗法既能减轻癌痛程度、减少疼痛爆发次数和止痛药使用剂量,亦能改善疼痛诱发的消极情绪,是治疗癌痛的有效外治手段.同时,笔者提出细化癌痛分类,建立癌痛针灸治疗指南和借助多组学、神经影像学技术探寻针刺镇痛机制是今后针刺治疗癌痛临床研究的重点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灸法补泻在前列腺癌分期辨治中应用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灸法的补泻作用由灸法类型、操作方法及腧穴特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邪正盛衰变化,可将其分为癌毒初结期、正虚毒蕴期、阳虚寒滞期三期.癌毒初结期脏腑失调,湿热瘀毒蕴积,艾灸治疗以泻为主、兼顾扶正,可采用麦粒灸、化脓灸、隔蒜灸等,艾灸壮数宜多、灸量宜大,强刺激腧穴以达到灸泻目的;正虚毒蕴期,气机渐弱,癌毒耗损阴分,重视攻补兼施,可采用温和灸、化脓灸等,壮数宜减、灸量适中,温和刺激腧穴以平调虚实;阳虚寒滞期,脾肾阳虚,寒湿阻塞经络,以补为主、兼顾祛邪,可采用隔附子饼灸、隔盐灸、麦粒灸等,艾灸壮数宜少、灸量宜小,治疗频次可适度增加,对腧穴产生和缓、持续的刺激,进而激发机体正气,促进气血化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探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大椎穴是临床上疾病诊治最常用腧穴之一,历代医家在文献著作中均有记载和论述,但其中对于大椎定位及取穴的描述却有多种不同解读,形成了不同的临床取穴方法,直接影响疗效。通过分析古代文献、现代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国家标准中关于大椎穴定位及取穴的描述,探析大椎穴定位与取穴的认知演变过程。结合现代解剖学确定其标准定位及取穴,大椎穴的定位应为第7颈椎棘突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中,俯头取之,且“俯头取之”为大椎穴定位取穴之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