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视化环锯技术辅助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可视化环锯辅助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比较可视化环锯和传统环锯辅助PETD治疗LDH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项、回顾性临床研究8项;共涉及756例患者,其中可视化环锯组377例、传统环锯组3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环锯组相比,可视化环锯组手术时间更短[MD=-10.40,95%CI(-12.08,-8.71),P=0.000]、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更少[MD=-6.67,95%CI(-6.94,-6.40),P=0.000;MD=-2.22,95%CI(-3.56,-0.89),P=0.001]、腿部疼痛缓解更明显[MD=-0.28,95%CI(-0.43,0.14),P=0.000].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腰痛疾患疗效评分、术后疗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的证据表明,相较于传统环锯辅助PETD,采用可视化环锯辅助PETD治疗LDH,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和出血量、减轻腿部疼痛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ETD与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60例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ETD组28例、PEID组32例.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统计近期疗效.结果 相较于PETD组,PEID组手术时间缩短,C型臂透视次数减少,髓核摘除量增加(P<0.05).术后3 d、3个月及6个月,两组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入院时(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治疗优良率为92.86%,PEID组为90.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T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PEID组为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D、PEID治疗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具有较好短期疗效,并发症少,相较于PETD,PEID手术时间更短、C型臂透视次数更少、髓核摘除量更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对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椎弓根截骨矫形术后骨盆投射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术(PSO)中选择不同的下端融合椎(LIV)对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后骨盆投射角(PI)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06年3月—2014年9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94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11例,年龄19~59(34.7±8.5)岁。患者均行后路PSO,依据LIV的选择将患者分为2组:A组69例,LIV选择L 4或L 5,其中20例远端固定至L 4、49例远端固定至L 5;B组25例,LIV选择S 1,远端均固定至S 1。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0天及术后2年时全脊柱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垂直轴(SVA)、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的变化情况。 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术前除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 P=0.001),GK、PI、PT、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第10天2组间GK、SVA、PI、PT、S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2年,A组PT小于B组,SS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0.01, P值均<0.05),而GK、SVA、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组内各项指标比较:A组、B组内不同时间点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K、SVA、PT、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前比较,A组、B组内术后第10天和2年的GK、SVA、PT均减小,SS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术后第10天比较,术后2年A组、B组内PT均增大,SS均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GK、S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对于行PSO治疗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不论LIV是否固定至S 1,PI均无显著性变化,且对患者术后PI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1椎体成形术前椎弓根参数测量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术前胸12(T12)、腰1(L1)、腰2(L2)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正中线椎体前缘交界点连线的夹角(设为椎弓根入射角α)、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横突交界点(设为C点)连水平线至椎弓根内缘交界点(设为D点)的距离(CD),探讨其对L1椎体手术中指导穿刺、骨水泥注射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为L1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测量L1椎体及其邻近椎体轴位α、CD,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L1轴位α为(20.43±1.61)°,CD为(5.37±1.08)mm。L1椎体单侧入路、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8, P < 0.05);L1椎体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L1椎体双侧入路与单侧入路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L1椎体轴位α、CD相比于邻近椎体小,对于手术中选择穿刺路径、减少骨水泥注射渗漏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严重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椎管面积的改变值明显小于1级和2级关节突退变节段,但与0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二期后路减压率为55.56%(15/27),2级为35.82%(24/67),1级为16.03%(25/156),0级为21.05%(4/19)。3级关节突退变的后路减压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 P<0.001)。81.48%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合并严重侧隐窝狭窄,24.24%合并严重椎间孔狭窄。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1.62±6.52)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平均改善值为24.10%±11.09%,平均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对CLIF撑开椎间隙和椎间孔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严重关节突退变的腰椎节段常合并严重的椎管狭窄,CLIF手术的间接减压效果差于退变程度较轻的节段,可能需要通过后路直接减压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及多裂肌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多裂肌的退变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56例为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36例为孔镜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多裂肌萎缩情况。结果:通道组切口长度大于孔镜组[(2.37±0.12) cm比(26.71±2.69) cm, t=62.435, P<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孔镜组[(43.42±3.23) ml比(0.82±0.11) ml, t=25.803, P<0.05];通道组手术用时多于孔镜组[(65.22±5.75) min比(50.43±4.82) min, t=12.804, P<0.05];通道组下地时间晚于孔镜组[(3.02±0.62) d比(2.00±0.63) d, t=7.653, P<0.05];通道组术后住院时间多于孔镜组[(6.56±0.85) d比(4.81±0.71) d, t=10.260,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低于孔镜组[(17.51±2.19)分比(19.62±2.07)分, t=4.607,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ODI指数高于孔镜组[(30.21±1.29)%比(28.57±1.31)%, t=5.915,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92.9%(52/56)],孔镜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91.7%(33/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道组术后3个月多裂肌萎缩率高于孔镜组[(35.45±6.57)%比(32.13±6.45)%, t=2.382, P<0.05];通道组术后6个月多裂肌萎缩率与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2±3.43)%比(20.89±3.75)%, t=0.434, 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比较,在改善手术指标、减少多裂肌损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分期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随人口老龄化持续增加,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的难题之一。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和骨质疏松、肌少症等骨骼肌肉问题,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微创手术治疗越来越为患者和医生接受。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神经损伤风险低、融合器植骨面积大等优势。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小切口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式,切口介于极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和斜外侧椎间融合术之间,全程直视下操作,无需劈开腰大肌,肌肉神经损伤风险小,垂直植入融合器,学习曲线平缓。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少、肌肉损伤小、可植骨融合和去旋转操作的优点,更适合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后路微创内固定。分期手术策略明显减少了单次手术和麻醉的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利于术后恢复。侧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后方肌间隙入路内固术的分期手术策略,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微创手术的优势,将每次手术的创伤降至最低,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开放性手术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脊柱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好发于胸腰椎,可引起骨折部位急慢性疼痛和椎体高度丢失,并可导致进行性后凸畸形。对陈旧性OVCF所致的后凸畸形,开放性手术如前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及截骨矫形可以改善局部序列,实现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难以完成的后凸矫形,重建矢状面平衡。由于OVCF患者年龄偏大,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较差,且骨质疏松导致椎体脆性增高,使手术以及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升高。前路手术存在入路复杂、力学稳定性较差等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后路手术。由于单纯减压固定存在后凸矫正度数的限制,因此需要截骨矫正后凸畸形。对伴有后凸畸形的陈旧性OVCF患者,因骨密度的降低使螺钉把持力下降,而螺钉一旦松动势必影响矫形效果。多数研究采用骨水泥增强椎弓根螺钉治疗,增加了椎体的轴向拔出力,提高了螺钉的稳定性。不同截骨方式的选择是决定患者能否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猫眼侧方腰椎融合术(CLIF)对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矫正融合节段选择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Lenke-Silva分级为Ⅴ级和Ⅵ级的重度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入组患者首先完成术前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估Lenke-Silva分级,确定Ⅰ期CLIF手术节段,同时预判如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数;Ⅰ期术后再次评估Lenke-Silva分级,将患者分为有效组(Lenke-Silva分级降低)和无效组(Lenke-Silva分级不变),根据二次评估的结果制定Ⅱ期后路手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实际融合节段与预计行单纯后路矫形需融合节段的差值、分期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侧凸Cobb角、冠状面与矢状面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Lenke-Silva分级降低的影响因素。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共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8例,女性46例,年龄(68.8±5.8)岁(范围:56~77岁),术前Lenke-Silva分级:Ⅴ级26例,Ⅵ级28例。行Ⅰ期CLIF 194个节段,其中114个节段(58.8%)行前柱松解重建术(ACR),15个节段(7.7%):使用大角度融合器。Ⅰ期术后,32例患者(22例Ⅴ级、10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降低,纳入有效组;22例患者(4例Ⅴ级、18例Ⅵ级)Lenke-Silva分级无变化,纳入无效组。有效组中32例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均在L 1以下,无效组中18例(81.8%,18/22)患者术前侧凸顶椎位置在L 1以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3);有效组患者椎间隙前方均无连续性骨赘,无效组中7例椎间隙前方有连续性骨赘(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效组患者Ⅰ期术中行ACR(71.2%比39.5%,χ2=20.660, P<0.01)和使用大角度融合器的节段更多(12.7%比0, P=0.001),而术后严重融合器下沉节段较少(5.9%比15.8%,χ2=4.793, P=0.029)。Ⅰ期术后,两组患者腰椎Cobb角无差异,有效组腰椎前凸角为(34.0±8.3)°,大于无效组的(25.5±9.7)°( t=3.478, P=0.001),而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为(15.7±4.6)°,小于无效组的(20.0±10.8)°( t=-2.129, P=0.038)。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相比,Ⅱ期手术融合节段更少、上端固定椎终止于胸椎例数更少,实际融合节段较预判行单纯后路矫形所需融合节段减少更多( P值均<0.01)。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45个月,两组患者Ⅰ期、Ⅱ期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结果和临床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Ⅰ期CLIF能降低部分严重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Lenke-Silva分级,Ⅰ期CLIF术后Lenke-Silva分级降低可能与术前顶椎位置、椎间隙前方连续性骨赘,术中使用ACR和大角度融合器,以及术后融合器下沉程度等因素相关。Ⅱ期术前进行脊柱力线再评估,有助于融合节段的准确选择,减少手术创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对患者临床结局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治疗对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结局的改善是否有优势。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发表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22年5月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后使用支具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获取文献的作者、发表时间、国籍、受试者特征、样本量、手术方式、支具类型及配戴时间、随访时间、术前及术后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后融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估偏倚风险。根据异质性大小决定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数据分析应用Stata 17.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均为英文文献,共362例患者,男144例、女21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配戴支具组和不配戴支具组在术后ODI改善情况[ MD=1.25,95% CI(-2.39,4.88), P=0.501]和VAS评分改善情况[ MD=0.21,95% CI(-0.22,0.63), P=0.340]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戴支具组和不配戴支具组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59,95% CI(0.25,1.38), P=0.22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12,95% CI(0.58,2.15), P=0.735]。 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早期使用支具治疗在改善症状及功能恢复、融合率和手术并发症方面没有明显优势。腰椎术后是否需要常规使用支具治疗需进一步高质量研究证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