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因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腰背肌筋膜炎是临床上易被忽略的常见痛症,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及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成本。物理因子疗法作为康复医学科常用的治疗手段,现逐渐广泛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但物理因子疗法种类较多,治疗效果各有不同且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物理因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机制及疗效,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 182例急性OVCF的患者资料,男219例、女963例,年龄(72.19±9.39)岁(范围45~98岁)。总结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合并与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OVCF患者的性别、年龄、脊柱外伤类型、椎体骨折数量、胸腰背痛时间、合并疾病类型和数量,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 182例中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532例,发生率为45.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年龄为(74.57±9.21)岁、男性占23.5%(125/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分别为(70.24±9.60)岁、14.5%(94/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5, P<0.001;χ 2=15.82,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年龄≥80岁者占比最高(36.1%,192/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60~70岁者占比最高(34.6%,225/650),两组年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27,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脊柱无明显外伤者占37.0%(197/532)、椎体骨折数量≥3个者占10.5%(56/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分别占26.3%(171/650)和3.2%(21/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7.67, P<0.001;χ 2=40.63,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胸腰背痛时间>4周者占20.7%(110/532),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占7.4%(48/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46, P<0.001)。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患高血压病者占52.8%(281/532)、冠心病占14.7%(78/532)、脑梗死占24.8%(132/532),均高于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42.8%(278/650)、9.9%(64/650)、17.9%(116/6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1.85, P<0.001;χ 2=6.42, P=0.011;χ 2=8.56, P=0.003)。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中合并两种疾病者占23.7%(126/532),高于不合并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16.1%(105/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5, 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风险水平男性高于女性( OR=1.69, P=0.001),年龄60~<70岁、70~<80岁、≥80岁高于<60岁者( OR=2.28, P=0.002; OR=2.64, P<0.001; OR=4.90, P<0.001),胸腰背痛时间2~<4周、>4周高于≤1周者( OR=1.70, P=0.005; OR=3.81, P<0.001),椎体骨折数量2个、≥3个高于单发椎体骨折者( OR=1.75, P=0.003; OR=3.36, P<0.001)。 结论:急性OVCF中腰背肌筋膜炎发生率高达45%。男性、年龄≥60岁、胸腰背痛时间≥2周、骨折≥2个椎体是OVCF合并腰背肌筋膜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火熨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观察火熨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试验的12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火熨术治疗组(40例),艾灸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其中,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针刺和推拿治疗.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前1天、治疗2周后、治疗后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罗兰-莫里斯功能障碍问卷表(RDQ)数据.结果 各组患者治疗后的VAS、ODI、RD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2周与治疗后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在治疗2周和2个月后,火熨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与艾灸治疗组比较,在V AS、ODI、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火熨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VAS、ODI、RD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引火助阳"理论下中医传统火熨术对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疗效优于艾灸治疗,与常规的针刺推拿治疗相比有同样的疗效,并且能够持续较长的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经筋理论探析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腰背肌筋膜炎属"经筋病",本文梳理经筋理论的古今研究,引入现代肌筋膜链学说和生物力学学说,对经筋理论在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指导作用进行阐述.该病的病变层次理应以经筋为主,病所为"筋结点",法为"解结".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遵循"在筋守筋"和"以痛为输"的定点原则,结合经筋整体观"循筋取穴",由点及面可形成多维度治疗结构,以期进一步突破针刀在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中的局限性,开拓临床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中医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探讨中医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 年5 月 -2019年5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共7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针刀治疗,观察组予以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并采用模拟视觉评分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 . 5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 7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为(1. 79 ± 0. 54)分,对照组疼痛评分为(2. 83 ± 0 . 61 )分.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观察组满意度为97 . 29%,高于对照组的83. 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较之单纯中医针刀治疗,中医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炎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进一步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桐乌通痹止痛方熏洗联合揿针治疗风寒湿型腰背肌筋膜炎3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腰背肌筋膜炎(1umbar back myofascitis,LBM)是发生于腰背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一种无菌性炎症,是引起现代人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该病好发于久坐少动或长期重体力劳动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弥漫性钝痛、压之酸痛和肌肉发僵,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常因劳累或天气变化而致急性加重[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观察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5 年1 月至2017 年6 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 94 例,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研究,均给予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每周治疗1 次,4 周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比较患者每周治疗前后及治疗前、1 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简式麦吉尔疼痛问卷表(SF-MPQ)评分变化情况,观察患者每周治疗时舒适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烫伤情况.结果 通过对比4 次每周治疗前的疼痛症状SF-MPQ评分发现,治疗前的SF-MPQ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且与每周治疗前比较,每周治疗后疼痛症状SF-MPQ评分均降低(P<0.05),与整个疗程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疼痛症状SF-MPQ评分明显降低(P<0.05).患者每周治疗时对中药火灸治疗局部舒适度和全身舒适度的VAS评分均处于舒适范围内,且全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烫伤.结论 疼痛散中药火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且患者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安全性良好,操作简单方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壮药绣球经筋解结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 观察壮药绣球经筋解结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疗效及对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71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穴位拍打,观察组使用壮药绣球拍打器对腰背部筋结点进行解结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EG2)、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VAS、ODI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MBI评分较对照组增高(P<0.05).观察组血清NO、PEG2、5-H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TNF-α、IL-6、IL-1 β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壮药绣球经筋解结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抑制疼痛介质及炎症因子分泌是其主要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刃针结合拨筋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刃针结合拨筋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7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取刃针结合拨筋手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利用简化McGill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和现有疼痛强度(PPI)的变化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为73.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RI和PP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推拿手法和刃针结合拨筋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刃针结合拔筋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更好,对患者的康复更有促进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结合复方白芥子油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复方白芥子油走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接受针刺和白芥子油走罐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加温针治疗.每星期治疗2次,共治疗4星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星期及4星期后进行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和中文版罗兰-莫里斯残疾问卷(RMDQ)评分,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4星期后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星期后,两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星期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星期后两组中文版RMDQ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本组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1星期和4星期后,观察组中文版RMD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加走罐及针刺加温针均可减轻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腰背肌功能,而针刺加走罐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