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外冲击波治疗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腰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口服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甲钴胺片及腰背肌力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2 Hz,压强2.0~3.0 bar,每周治疗2次(每次总冲击次数约为2000次)。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前屈时指地距离(FFD)、Schober试验及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FFD、Schober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53±0.68)分]、FFD[(5.76±2.64)cm]、Schober距离[(5.58±0.94)cm]、JOA评分[(22.87±2.01)分]及优良率(86.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显著减轻侧入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腰痛症状,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歼击机飞行员腰腹屈、伸肌群等速肌力特征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歼击机飞行员腰腹屈、伸肌群肌力及做功特征,为歼击机飞行员腰腹部肌力及耐力训练和预防腰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航空医学鉴定合格的60名男性歼击机飞行员,年龄24~46岁。按年龄分为24~30、31~40和41~46岁3组。采用60°/s 和 180°/s两种角速度,应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测定歼击机飞行员的腰腹屈、伸肌群的肌力和做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飞行员腰腹屈、伸肌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屈伸比以及耐力比情况。结果:相同角速度下,歼击机飞行员腰腹伸肌群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大于屈肌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01~9.13, P均<0.001);腰腹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3.63~17.25, P均<0.001)。在角速度60°/s下,不同年龄组歼击机飞行员腰腹屈肌群的峰力矩以及相对峰力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伸肌群的峰力矩以及相对峰力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5.31、6.61, P=0.008、0.003),41~46岁组的均低于24~30和31~40岁组( P=0.019、0.003、0.002、0.004)。在角速度180°/s下,不同年龄组歼击机飞行员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82、3.47、3.83、5.49, P=0.028、0.043、0.027、0.008);24~30岁组飞行员的腰腹屈、伸肌群的相对峰力矩高于41~46岁组( P=0.032、0.006),31~40岁组飞行员的腰腹屈肌群的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均高于41~46岁组( P=0.008、0.013)。峰力矩比值合格率低,表明腰腹屈、伸肌失衡,腰腹伸肌群的耐力较屈肌群弱。不同年龄组腰腹屈、伸肌群耐力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歼击机飞行员体能训练中,应重视腰腹屈、伸肌之间的平衡。有必要对年龄>40岁的飞行员进行针对性训练以减缓其腰腹肌肉力量下降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直升机飞行员腰腹屈伸肌群等速测试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升机飞行员腰腹屈肌群和伸肌群的肌力及做功特征,为直升机飞行员的腰腹部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和预防腰部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受试者为78名男性直升机飞行员,平均年龄(38.9±7.5)岁,身高(173.3±3.0)cm,体重(72.7±7.7)kg,体质指数(24.2±2.2)kg/m 2。选取60°/s 和180°/s两种角速度,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直升机飞行员的腰腹屈、伸肌群的肌力和做功情况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角速度下的屈伸肌峰力矩、屈伸肌相对峰力矩的差异;比较相同角速度下屈、伸肌之间峰力矩以及相对峰力矩的差异。按年龄分组,20~39岁组42人,40~59岁组36人。比较不同年龄组飞行员腰腹屈、伸肌峰力矩及相对峰力矩的差异。 结果:相同角速度下,直升机飞行员腰腹伸肌群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大于屈肌群( t=5.43~8.90, P<0.01);腰腹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均随着测试角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t=11.36~12.19, P<0.01)。随着年龄增加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减少不明显;而相对峰力矩减小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峰力矩比值合格率极低,腰腹屈伸肌平衡性减弱;腰腹伸肌群的耐力较屈肌群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对直升机飞行员进行针对性的腰腹屈肌群的力量训练和伸肌群的耐力训练,提高屈伸肌群的平衡性,减缓随年龄的增加腰腹肌肉力量下降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BP患者分为核心训练组、吸气训练组及呼气训练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核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则分别辅以吸气肌强化训练或呼气肌强化训练,每周训练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病情,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同时采集患者躯干前屈、再背伸时表面肌电数据(sEMG)并计算屈/伸比值及最大前屈相时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56±1.04)分和(1.48±0.71)分]及ODI指数评分[分别为(13.64±3.56)%和(14.08±3.39)%]亦明显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 P<0.05)。治疗后3组患者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屈/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分别为(17±4.09) μV和(6.30±2.34)μV]及屈/伸比值[分别为(0.44±0.08)和(0.41±0.88)]亦显著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 P<0.05)。 结论:在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吸气肌或呼气肌强化训练,能进一步减轻LBP患者疼痛,提高椎旁肌肉收缩协调性,改善患者腰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空军飞行人员颈腰肌运动情况与颈腰椎患病率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军事飞行人员颈腰肌运动情况与颈腰椎疾病患病率之间的关系,验证颈腰肌运动对飞行人员颈腰的保护作用。方法:自制调查问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机种的空军飞行人员进行颈腰肌运动情况与颈腰椎疾病患病率现状问卷调查。按照飞行前是否进行颈腰肌拉伸、飞行后是否进行颈腰肌放松、平时是否进行颈腰肌力量训练等分组,比较颈腰疾病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查找颈腰部疾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颈腰肌运动对颈腰部的保护作用。结果:本次发放调查问卷923份,收回有效问卷779份,问卷有效率为84.4%。飞行人员在飞行前不进行颈腰肌拉伸者颈腰椎疾病患病率为36.2%,进行颈腰肌拉伸者的患病率为27.6%,二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217, P<0.05);飞行后不进行颈腰肌放松者患病率为37.9%,进行颈腰肌放松者患病率为23.7%,二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6.30, P<0.01);平时不进行颈腰肌力量训练者患病率为41.1%,进行颈腰肌力量训练者患病率为29.8%,二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9, 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飞行后颈腰肌放松、平时进行颈腰肌力量训练都是影响颈腰疾病患病的独立因素。其中,年龄增大是颈腰疾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OR=1.073,95 %CI:1.033~1.114, P<0.01),而飞行后颈腰肌放松( OR=0.456,95 %CI:0.303~0.686, P<0.01)、平时进行颈腰肌力量训练( OR=0.656,95 %CI:0.463~0.930, P<0.05)都是颈腰疾病患病的保护因素。 结论:飞行前拉伸、飞行后放松以及平时进行颈腰肌力量训练都能够明显降低飞行人员颈腰疾病患病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个性化干预联合肌力定制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腰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个性化干预联合肌力定制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对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行干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肌力定制训练干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个性化干预.比较2组患者不良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康复效果[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pain simulation score,VAS)、腰痛病情(FairbankJC)]、恐惧回避信念评分[身体活动量表(FABQ-P)、工作量表(FABQ-W)]、腰椎功能、康复知识变化以及干预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FairbankJC评分、FABQ-P评分、FABQ-W评分下降,腰椎功能评分、康复知识评分上升,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VAS评分、FairbankJC评分、FABQ-P评分、FABQ-W评分较低,腰椎功能评分、康复知识评分较高(P<0.05).研究组干预有效率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6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个性化干预联合肌力定制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干预,对患者的腰部功能有着改善缓解的作用,在临床工作中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臀肌挛缩微创松解对骨盆矢状面倾斜改变的三维步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微创松解术后骨盆矢状面倾斜变化及相关力学因素.方法 纳入自2021-05-2021-11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股骨头坏死科行微创松解术治疗的10例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0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BTS三维步态分析系统(SMART—DX400)对观察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静态及日常速度行走的骨盆矢状面活动参数进行测量,对照组进行一次三维步态分析作为观察组标准参数.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及髋关节屈伸角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及静态角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的幅度、步幅占身高比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3个月骨盆矢状面运动的幅度及静态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小值、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最小值及静态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步幅占身高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步幅占身高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松解术能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髋关节屈伸角度、运动幅度,但是对术后挛缩解除下骨盆前倾的增加、臀肌主动肌力不足以及长期代偿姿势下累积性损害的影响较小,腰部肌群对于平衡姿势的影响术后仍存在,术后进行骨盆前倾调整及臀肌肌力训练、腰部肌群的整体功能训练,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步态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配合电磁波治疗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配合电磁波治疗老年慢性腰肌劳损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腰肌劳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日常按摩治疗,其中对照组加用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特定电磁波治疗.比较2组间临床疗效,腰部疼痛,腰部功能,腰痛症状量化评分及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和中位频率(MF),腹背肌耐力及腰椎活动度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治疗前减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2组腰痛症状量化评分较治疗前减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2组RMS和MF较治疗前减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RMS和MF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2组腹背肌耐力及腰椎活动度评分较治疗减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辅助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腰部疼痛,提高腰部功能、腹背肌耐力及腰椎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椎间微分动力系统联合Tergumed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对比椎间微分动力系统(intervertebral differential dynamics,IDD)联合Tergumed脊柱评估训练系统与IDD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符合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6~60岁,平均(50.21±5.53)岁;对照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29~59岁,平均(50.65±6.12)岁.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IDD联合运动疗法,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共接受4周治疗.试验组采用IDD联合Tergumed进行治疗,IDD治疗同对照组;Tergumed训练每周3次,共训练4周,12个单元.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腰椎疼痛程度,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同时采用Tergumed评估两组患者腰椎生物力学数据——腰椎前屈、背伸活动度和最大肌力数值变化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16周时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前屈、背伸活动度和最大肌力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16周,两组VAS、ODI及各项生物力学数据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周,两组疼痛VAS评分降低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5%可信区间0.19(-0.07~1.03)下限大于预设的-1,达到非劣效检验标准;治疗4周,两组ODI及各项生物力学数据的变化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时,试验组前屈、背伸最大肌力值较治疗前的变化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DD联合Tergumed治疗LDH患者的临床疗效不劣于IDD联合常规运动疗法,可在节省人力的前提下,明显缓解疼痛,增加腰部肌力,改善腰椎功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腹式呼吸训练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肺功能及腰部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观察腰部核心肌力训练、腹式呼吸训练联合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肺功能、腰椎功能及腰部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98例LD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腰部核心肌力训练,n=49)和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腹式呼吸训练,n=49).对比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腰椎功能、肺功能和腰部姿势控制能力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高于对照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左右侧多裂肌肌电信号图均方根值(RMS)、左右侧腹横肌RMS高于对照组;压力中心转移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3个月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式呼吸训练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用于LDH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肺功能及腰部姿势控制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