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0年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掌握黄渤海海域主要经济类海产品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状况,为异尖线虫系统监测和相关疾病防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9月,对山东省烟台市和威海市沿海所属黄渤海海域9个捕捞点周边海域(渤海湾、黄渤海交界中部、黄渤海交界南部、黄海北部、黄海南部)现场捕捞的海产品样本进行解剖和虫体检测,比较不同类别样本和样本体内各脏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和分布情况,以及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差异;同时,对各捕捞点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结果:在黄渤海海域共检测5类海产品708例,其中海鱼类581例、软体类22例、棘皮类20例、甲壳类75例、贝类10例。仅海鱼类检出异尖线虫幼虫感染(191例),检出异尖线虫幼虫4 723条,感染率为32.87%(191/581),感染强度为24.73(4 723/191)条/例;主要分布在肠系膜及肠壁(38.96%,1 840/4 723)、体腔(22.04%,1 041/4 723)和胃壁(17.95%,848/4 723)。各捕捞点周边海域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黄海南部感染率最高,且感染强度明显高于黄渤海交界中部和黄渤海交界南部(均 P < 0.05)。国内不同采样点间海鱼类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水平比较,舟山口岸以及锦州、烟台、汕头市售感染率均明显高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丹东、青岛市售感染率均明显低于黄渤海海域(均 P < 0.05)。共对1 805例黄渤海海域附近居民开展异尖线虫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调查,其中,20.78%(375/1 805)的居民听说过异尖线虫病,15.73%(284/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是怎么得的,12.30%(222/1 805)的居民知道异尖线虫病对人体的危害,16.68%(301/1 805)的居民知道怎么做才能预防异尖线虫病。 结论:黄渤海海域海鱼类存在异尖线虫幼虫感染,且感染水平较高,今后应加强异尖线虫病防治知识普及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过敏原组分检测诊断儿童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患者进食致敏食物后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严重过敏反应,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风团样皮疹、呼吸困难、腹痛、呕吐等,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1],单一食物或单一运动均不能诱发症状。除运动外,其他协同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酒精等也可与食物联合诱发过敏反应 [1, 2]。多种食物诱因联合运动可诱发FDEIA,小麦是FDEIA最常见的食物诱因,也被称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 dependent exercise induced anaphylaxis,WDEIA)。尹佳和文利平 [3]在国内首次报道了15例WDEIA并提出了诊断标准 [4]。除小麦外,其他食物如贝类、花生、大豆,蔬菜如莴苣、芹菜等也可诱发FDEIA [5]。与其他食物相比,WDEIA通常诱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反应 [6]。小麦ω-5醇溶蛋白是与WDEIA发病相关的主要致敏蛋白,ω-5醇溶蛋白sIgE是WDEIA最有价值的指标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2种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北京市市场销售牡蛎中诺如病毒基因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和分析牡蛎中诺如病毒的基因特征。方法:应用实时荧光RT-PCR和半巢式RT-PCR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市采集的新鲜市售牡蛎进行诺如病毒GⅠ/GⅡ组并联试验检测,分析检出率,应用符合率和一致性检验(Kappa值)对半巢式RT-PCR方法进行可靠性评价,应用半巢式RT-PCR方法扩增诺如病毒GⅠ/GⅡ衣壳蛋白区基因,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采用BioEdit 7.0.9.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72份样品中,实时荧光RT-PCR、半巢式RT-PCR和并联试验的诺如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1.94%(23/72)、38.89%(28/72)和48.61%(35/72)。2种方法符合率为73.61%,中度一致(Kappa值=0.43)。测序成功13株诺如病毒,11株(7株GⅡ.17、2株GⅡ.4 Sydney_2012、1株GⅡ.1和1株GⅡ.21基因型)为2种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所得;2株(GⅡ.17和GⅡ.3基因型各1株)为半巢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样本、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阴性样本所得。这些毒株与腹泻患者、环境污水和贝类水产品参考株的相似性为84.4%~100.0%。结论:用2种RT-PCR并联法检测牡蛎中诺如病毒,不仅能提高检出率还能获得更多基因型;牡蛎中诺如病毒毒株与人源、环境污水及贝类水产品参考毒株高度同源,应对经常接触牡蛎的人群及相关环境进行诺如病毒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角帆蚌Cyp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的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为研究亲环蛋白A(Cyclophilin A,CypA)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利用PCR与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角帆蚌CypA基因全长cDNA序列(基因序列登录号:MN121742).三角帆蚌CypA基因cDNA序列全长1237bp,其5'非编码区(UTR)长度为57 bp,3'非编码区长度为688bp,三角帆蚌CypA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长度为492 bp,编码164个氨基酸,CypA蛋白质理论等电点为8.9,相对分子量为17.29 kD.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序列检索,三角帆蚌CypA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贝类CypA的相似性依次为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99.39%)、青蛤(Cyclina sinensis)(77.44%)、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78.05%)、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78.66%)和大竹蛏(Solen grandis)(75.05%).通过SWISS-MODEL预测三角帆蚌CypA含有8个p折叠和2个a螺旋,可能形成CypA的活性中心区域.利用MEGA 5.1软件将三角帆蚌CypA与其他物种CypA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三角帆蚌CypA与池蝶蚌的CypA聚为一支,其与池蝶蚌CypA具有最近的亲源关系.通过qRT-PCR检测CypA基因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中表达,发现三角帆蚌性腺中CypA基因的表达量最高,肝脏、肾和鳃中的表达量次之.对三角帆蚌浸泡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CypA基因在肝脏、性腺、肠和鳃中的表达水平在感染72h先升高后降低,其表达量在性腺和鳃中6h最高,肝脏中12h达到峰值,肠中24h达到最高值,表明三角帆蚌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可显著诱导CypA基因的表达.CypA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量到达峰值的时间要早于肠与肝脏,且到达峰值时的相对表达量(14.91)也显著高于肝脏(9.89)、肠(9.78)和鳃(7.53),推测CypA在三角帆蚌性腺中具有防御细菌感染的重要作用,三角帆蚌性腺可能不仅具有生殖的功能,同时在免疫防御系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杭州地区1 573例变应性鼻炎患儿过敏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患儿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和特异性过敏原分布特征,为诊治儿童变应性鼻炎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杭州萧山区2~14岁1 573例变应性鼻炎患儿总IgE(tIgE)水平及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儿童特异性过敏原(sIgE)流行分布特征.结果 tIg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66,95%CI:0.739~0.792,P<0.01.tIgE的最佳截断点为176.4 IU/ml,灵敏度为55.9%、特异性为85.4%.过敏原检测结果前几位分别是屋尘螨/粉尘螨、屋尘、鸡蛋白、牛奶、鳕鱼龙虾扇贝类海鲜、蟑螂.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达66.00%,主要为屋尘螨/粉尘螨(34.06%)、屋尘(8.74%)及蟑螂(4.22%),吸入性过敏原屋尘螨/粉尘螨的阳性率(38.03%)与屋尘的阳性率(9.98%)在夏季升高明显,在6岁以上儿童中的阳性率(37%)略高于低龄儿童.食入性过敏原阳性率为34.00%,其中鸡蛋白(9.63%)、牛奶(7.83%)、鳕鱼龙虾扇贝类海鲜(5.18%)为主要食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鸡蛋白(15.11%)和牛奶(15.7%)在3岁以下幼儿中的阳性率高于3岁以上儿童.结论 总IgE值176.4IU/ml作为儿童AR实验室检查IgE的临界值使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近7年来尘螨一直是杭州萧山区儿童变应性鼻炎最主要的过敏原,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食入性过敏原牛奶的阳性率近几年也有上升趋势,在低龄幼儿中更为明显.本回顾性分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儿的过敏原分布特征,为其防治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海鲜产品中空肠弯曲菌2种检测标准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利用GB 4789.9-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空肠弯曲菌检验》(以下简称GB4789.9法)与T/CPMA 006-2019《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检验方法》(以下简称T/CPMA 006法)2种标准方法检测贝类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阳性率,并用模拟样本以2种检测标准对空肠弯曲菌的最低检出浓度及检出率差别开展讨论.方法 2020年11-12月采集深圳市某市场39份贝类海鲜样品,分别用GB4789.9和T/CPMA 006的2种标准方法进行空肠弯曲菌检测,对于检测阴性的标本,实验室掺入终浓度分别为100、101、102、103、104、105 CFU/g的活菌进行模拟实验,每个浓度模拟3个样品,分析比较2种标准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根据最低检出浓度,实验室掺入终浓度分别为103和104 CFU/g的空肠弯曲菌活菌,每个浓度各10份样品,比较2种标准方法的检出率差异.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和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作为菌落验证和辅助检测.结果 39份原始样品中T/CPMA 006检测标准的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2.6%(1/39),而GB 4789.9标准方法均未检出.模拟样本的结果显示,GB 4789.9和T/CPMA 006的最低检出浓度分别是103和101CFU/g,T/CPMA 006比GB 4789.9的最低检出浓度低2个数量级.当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终浓度为103和104CFU/g时,GB 4789.9的检出率分别为10%(1/10)和20%(2/10),过滤培养法的检出率皆为100%(10/10).结论 海鲜中也存在空肠弯曲菌的污染,此前国内未见报道.与GB 4789.9标准方法相比,T/CPMA 006标准可显著提高海鲜样品中空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并将最低检出浓度降低2个数量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11/4
本视频重点介绍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肝外表现及其治疗及预防。过去认为戊型肝炎仅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流行,但近20年,戊型肝炎在发达国家流行的证据越来越多。欧洲国家戊型肝炎发病呈上升态势:欧洲报告的戊型肝炎病例由2005年的514例增加到2015年的5 617例,总数增加了10倍。2012年至2021年以来我国戊型肝炎病例数已连续9年超过甲型肝炎病例数,居急性病毒性肝炎首位,且漏报率可能较高,需引起重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有多个基因型,为重要人畜共患病毒,HEV基因型在人和动物中分布:HEV1和HEV2只感染人,HEV3和HEV4为人畜共患病原体;猪是主要动物宿主,近年来从野猪分离到的HEV株被归为HEV5和HEV6;骆驼HEV则被归分为HEV7和HEV8。HEV广泛存在于常见食物中,HEV是全球流行的食源性病原,家猪,野猪,绵羊,山羊,鹿和兔子等家畜和野生动物都是传染来源。即食产品、加工肉制品、牛/羊奶类和贝类等食物的HEV RNA阳性率很高。我国职业相关人群的HEV感染风险较高,我国的荟萃分析显示,职业人群(养猪者、屠宰场、养猪散户和兽医)的HEV IgG血清阳性风险比一般人群高2.63倍,主要型别为HEV4型。与一般人群相比,兔子屠宰场工人患HEV的风险增加了6.9倍,且血清阳性率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对我国24个城市的HEV血清阳性率的职业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含养殖者)、中年和老年群体和男性HEV感染风险更高。急性戊型肝炎患者肝外表现常见,最常见为胆囊炎、低钾血症与贫血等。急性戊型肝炎合并肝外表现住院时间更长,但临床预后与无肝外表现患者无显著性差异。迄今为止,尚未批准任何特定药物用于治疗戊型肝炎,临床治疗受限。关于急性戊型肝炎的治疗:急性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大多可完全恢复,急性期应隔离,宜清淡易于消化,适当补充维生素,辅以药物对症及恢复肝功能治疗,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有研究显示,在如急性肝功能衰蝎严重病例中,使用利巴韦林治疗可获益。有病例报道显示,暴发性戊型肝炎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减缓进展为肝功能衰竭的速度。慢性戊型肝炎的治疗: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是第一线治疗方案。停用或减少免疫抑制剂,使1/3慢性戊型肝炎患者体内HEV自动清除;但大多数患者难以停用免疫抑制剂,导致该方法受限;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均可选用,但因耐受性问题,更推荐使用利巴韦林;利巴韦林推荐疗程为3个月(平均剂量为8.1 mg/kg),主要不良反应为贫血。接种疫苗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2012年10月,我国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戊肝疫苗为预防戊型肝炎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戊肝疫苗国际化成果:自2012年上市以来,在世界卫生组织、无国界医生组织、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积极协助下,国际化进程加快。2017年5月,由挪威政府公益基金资助的首个海外临床试验(预防孕妇戊肝)在孟加拉国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约7万人次的4次随访工作;首个获美国FDA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已于2019年4月启动,并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全额资助;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首个《关于重组戊肝疫苗质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审评技术建议》,2019年已纳入《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丛书》。一项临床研究,为4名受试者按照标准接种3剂戊肝疫苗,并进行血清学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戊肝疫苗可诱导显著的免疫反应。有研究表明,戊肝疫苗诱导的抗体可提供跨基因型保护。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一项新的研究,证实在完成3针接种后,疫苗诱导的抗体可识别1型、2型、3型、4型HEV衣壳蛋白,对全球范围流行的HEV主要基因型均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国内外权威机构推荐戊肝疫苗用于戊型肝炎的预防,对于特殊人群,戊肝疫苗对孕妇和胎儿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关于戊肝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的回顾分析显示,37例女性在接种戊肝疫苗期间意外怀孕,未发现在怀孕过程中有异常现象发生,其所产婴儿也均健康;65岁以上老年人群按计划接种3针后1个月,血清阳转率为96.7%(176/182);对畜牧养殖者、疫区旅行者、餐饮业人员、集体生活者等高危人群,以及感染HEV后可能病情较重的慢性肝病患者、育龄期女性以及老年人等可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针30 μg/0.5 ml重组戊型肝炎疫苗。另外,要注意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改善供水条件加强宿主动物及相关肉类产品管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做好传染源管理,加强戊型肝炎患者的隔离和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做好疫情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特应性皮炎患儿吸入性和食入性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30
目的 探讨广东肇庆地区特应性皮炎(AD)患儿常见的过敏原,为预防和控制AD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2年1月就诊于肇庆市皮肤病医院门诊的145例AD患儿,分别进行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的血清特异性IgE(sIgE)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 145例患儿中,男83例(57.24%),女62例(42.76%),平均年龄(3.22±1.02)岁,总IgE阳性率为75.17%(109/145).按照年龄分为3组,<3岁组87例,3~<6岁组33例,6~14岁组25例.鸡蛋白和葎草在3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6.09,P=0.008、0.048),随着年龄的增长,鸡蛋白和葎草过敏原阳性率逐渐下降.<3岁组和3~<6岁组不同食入性过敏原血清sIgE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74.99、21.15,P均<0.05);3个年龄组9种吸入性过敏原血清sIgE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3.93,34.36,18.94,P均<0.05).鸡蛋白、牛奶、贝类、芒果、螨、霉菌组合、葎草、屋尘、艾蒿、矮豚草、蟑螂、猫毛皮屑的阳性率>5.00%,是特应性皮炎患儿较常见的过敏原.结论 广东肇庆地区特应性皮炎患儿的常见过敏原为鸡蛋白、牛奶、贝类、芒果、螨、霉菌组合、葎草、屋尘、艾蒿、矮豚草、蟑螂、猫毛皮屑,年龄对过敏原致敏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海口市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情况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了解海口市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及分布情况.方法:采集 2020年~2022 年海口市售的 3 大类海产品,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采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副溶血性弧菌及溶藻弧菌进行鉴定,分析不同种类海产品、不同年份和不同季度的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检出情况.结果:海产品中共采集119份,其中24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20.1%;46份检出溶藻弧菌,阳性率38.7%;各类海产品中虾类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为50%;贝类溶藻弧菌阳性率最高,为48%.监测年份之间比较,2021年溶藻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76.7%;2022年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最高,为25%.不同季度之间比较,第二季度溶藻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80%,第四季度副溶血弧菌的阳性率最高,为33.3%.不同年份、季度海产中溶藻弧菌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季度副溶血弧菌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0年~2022年海口市海产品中存在着副溶血性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污染,建议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保障人民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UPLC-MS/MS测定生物样本中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建立全血和尿液中 3 种麻痹性贝类毒素(石房蛤毒素、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和新石房蛤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方法 用乙腈-0.1%乙酸甲醇(1:3,v:v)提取血液样本,用甲醇(含0.5%乙酸)提取尿液样本后过PA固相萃取柱,选用ACQUITY UPLC BEH Amide色谱柱.质谱仪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 血添加样本中,石房蛤毒素、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和新石房蛤毒素分别在 0.5~100 ng/mL、1~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6,毒素的检出限LOD分别为 0.1 ng/mL、0.5 ng/mL、0.5 ng/mL,定量限LOQ分别为 0.5 ng/mL、1.0 ng/mL、1.0 ng/mL.方法 的回收率为 63.23%~81.77%,日内精密度为 3.06%~9.58%,日间精密度为 3.87%~9.96%,准确度为 91.67%~102.42%.尿添加样本中,3 种毒素均在 1~1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6,毒素的检出限为 0.5 ng/mL,定量限为 1.0 ng/mL,回收率为 65.30%~74.34%,日内精密度为 3.18%~6.79%,日间精密度为 5.60%~7.81%,准确度为 96.25%~101.25%.结论 本实验建立了同时检测血液、尿液生物样本中石房蛤毒素、脱氨甲酰基石房蛤毒素和新石房蛤毒素的UPLC-MS/MS方法 ,可用于麻痹性贝类毒素实际中毒案件中毒素的鉴定.本方法 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样本用量少,可以同时对 3 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定性定量,适用于贝类毒素中毒案件中血液和尿液的检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