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腹腔镜手术处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总结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处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4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口重建的患者资料.再次腹腔镜手术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解剖复位各相关器官,建立大口径的胆管开口、取石,重建胆肠吻合、肠肠吻合.分析胆肠吻合口重建手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本研究筛选出13例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资料.第1例患者中转开腹完成手术,其余12例均通过腹腔镜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5.0 h,平均(4.1±0.6)h;术中出血量20~150 mL,平均(61.5±41.4)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4 d,平均(2.5±0.7)d;术后住院时间7~12 d,平均(8.8±1.9)d;术后发生胆瘘2例,无术后腹腔感染、腹腔出血、再手术、术后死亡患者.所有患者随访9~57个月,平均(32.3±15.1)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胆肠吻合口再狭窄患者,1例患者出现胆管炎表现,经保守治疗缓解.结论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再行腹腔镜手术重建胆肠吻合口,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术在临床相关术后胰瘘高危胰腺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改良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术,即胰腺断面U型加固的贯穿式胰肠连续吻合术(U-PPJ)在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高危胰腺肿瘤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3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胰腺手术的33例胰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64.9±8.6)岁。按照术中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分为U-PPJ组( n=11)和贯穿式胰肠吻合(PPJ)组( n=22)。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R-POPF、腹腔出血等临床资料。 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接受胰腺手术,术后均顺利出院。U-PPJ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00.0(100.0,200.0)ml,术后住院时间为13.0(11.0,18.0)d,引流管拔除时间为17.0(12.0,21.0)d,无术后CR-POPF发生。U-PPJ组和PPJ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生化漏发生率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U-PPJ组患者CR-POPF的发生率低于PPJ组[0比22.7%(5/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U-PPJ在CR-POPF高危胰腺肿瘤患者中安全、有效,与PPJ相比,可降低CR-POPF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到2020年12月收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诊断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20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并发出血患者36例。将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并发出血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发生出血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MCTSI评分、脏器功能衰竭数、需要置入腹膜后引流管、尿素氮升高及大量腹水。本研究提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早期出现多个脏器功能衰竭、MCTSI评分高,需行腹膜后引流、尿素氮升高及大量腹水的患者应警惕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152例临床特点和临床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09、-4.141, χ2=6.280; 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 -1·L -1(2.96 μmol·s -1·L -1,7.82 μmol·s -1·L -1)比4.42 μmol·s -1·L -1(3.29 μmol·s -1·L -1,9.30 μmol·s -1·L -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67、-1.977, t=-2.281、3.072、3.083; 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41、-7.331, 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 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OR值(95% CI)为1.79(1.41~2.29)。 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辅助手术清除感染性胰周坏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将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山西白求恩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0例胰周感染性坏死(IPN)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腔镜组(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辅助下坏死组织清除术)及对照组(传统剖腹坏死组织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相关指标。结果显示,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淀粉酶及降钙素原恢复正常时间、术后经口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但两组术后胰瘘、消化道瘘、腹腔出血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病死率、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腹膜后入路腹腔镜辅助下坏死组织清除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脾脏肿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脾脏肿瘤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2年8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8例行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患儿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肿瘤最大长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8例患儿年龄6岁10个月至15岁4个月,中位年龄10岁9个月;肿瘤最大长径(7.7±4.1)cm,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其中脾上段切除2例,脾下段切除5例,脾中断切除1例;手术时间(230.9±58.2)min,术中出血量(162.5±145.8)mL,术后住院时间(9.6±2.3)d。术后病理结果:4例脾囊肿,3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血管瘤。1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经输血、止血等对症保守治疗后好转;2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升高,予口服双嘧达莫片预防血栓形成,术后1个月血小板恢复正常。无一例出现感染、静脉血栓、残脾梗死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治疗儿童脾脏良性肿瘤安全可行,可保留正常脾脏功能,术中对二级脾蒂的处理是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合并卡梅现象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出生48 h因“腹胀、腹股沟区皮肤瘀斑33 h”就诊。患儿出生15 h出现腹胀、双侧腹股沟瘀斑,伴贫血及血小板降低,腹部CT提示脾肿大、脾内多发低密度区,腹腔穿刺为血性腹腔积液。手术中见脾脏多个不均质充血区,行脾脏部分切除术并保留约20%脾脏,术后病理提示为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术后腹腔出血停止,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恢复正常。随访13个月患儿生长发育良好,未出现感染、腹胀及出血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带蒂大网膜包裹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带蒂大网膜包裹联合改良胰肠吻合对预防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松江医院7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改良胰肠吻合组(常规组,43例)和带蒂大网膜包裹联合改良胰肠吻合组(网膜包裹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胰瘘、出血、胃排空障碍的发生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网膜包裹组的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2.9%比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术后腹腔出血发生率(0比4.7%)及胃排空障碍发生率(8.6%比25.6%)均明显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值均>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11.3±2.9)d比(12.8±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5)。 结论:带蒂大网膜包裹联合改良胰肠吻合术操作简单、易行,是一种有效的胰肠吻合方法,可显著降低胰腺切除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和开腹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癌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胆囊癌根治术的133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80例完成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腹腔镜组),男性23例,女性57例,年龄[ M(IQR)]66.0(12.8)岁(范围:28.0~82.0岁);53例完成开腹胆囊癌根治术(开腹组),男性8例,女性45例,年龄63.0(6.0)岁(范围:45.0~80.0岁)。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N分期、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及肿瘤分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而术前CA19-9( Z=-2.955, P=0.003)、术前ALT水平( Z=-2.801, P=0.031)、T分期分布(χ 2=19.110, P=0.007)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术中胆囊破裂,术后胆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发生率,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切口种植及术后腹腔转移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00.0(200.0)ml比400.0(250.0)ml]( Z=-5.260, P<0.01)、引流管留置时间[6.0(3.8)d比7.0(4.0)d]( Z=-3.351, P=0.001)及术后住院时间[8.0(5.0)d比14.0(7.5)d]( Z=-6.079, P<0.01)优于开腹组。腹腔镜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3.6%、49.6%,开腹组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7.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腹腔镜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9.4%、54.1%,开腹组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5.7%、3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T1b~T2期及T3期胆囊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总体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可取得与开腹手术类似的近期临床结局和长期预后,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及评价腹腔镜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的短期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79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均限期行腹腔镜下根治性手术,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 n=41)和对照组( n=38)。观察组患者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进行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患者术中应用同等量蒸馏水进行腹腔灌注。分析两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 d及1周时体温、血细胞、肝肾功能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Mean± 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同组手术前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引流管术后24 h引流量、体温(术后3 d及1周)及术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 d及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血肌酐、血尿素氮、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在术后3 d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升高( P<0.05),术后1周仍高于术前( P<0.05),但两组间对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体温均略高,但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肠梗阻、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腹腔镜中晚期结直肠癌术中应用雷替曲塞腹腔灌注化疗安全可靠性高,不良反应轻,操作简单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