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前置活检钳对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探讨内镜前置活检钳方法对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2年3月-2022年12月该院诊治的148例经普通电子结肠镜检出右半结肠息肉,于1个月内采用内镜前端前置活检钳方法复检,并行内镜下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息肉检出数、息肉大小、形态和病理学诊断差异.结果 普通肠镜检查组在右半结肠共检出168枚息肉,采用内镜前置活检钳方法复检,普通肠镜检查组漏诊息肉41枚,漏诊率为19.62%.两组患者<5 mm息肉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息肉形态均以广基隆起型为主,病理性质以管状腺瘤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前置活检钳方法能明显提高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特别是可以在术中探寻到曾经"消失"的术前确定的肠息肉和直径更小的肠息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内镜下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通过采集2020年6月—2020年9月四川地区6家医院使用高频电刀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643例资料,包括息肉完整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情况,分析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显示患者中发生迟发性出血18例(2.80%),术后穿孔1例(0.16%)。1 828枚息肉病灶均得到完整切除(100.0%)。单因素分析显示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理为腺瘤性息肉、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切除、采取混切1电凝模式是高频电刀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息肉直径≥10 mm( P=0.001, OR=3.575,95% CI:1.175~9.955)、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 P=0.004, OR=2.981,95% CI:1.233~14.858)是迟发性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内镜下采用高频电刀行结肠息肉切除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但对于息肉直径≥10 mm、息肉形态为长蒂或侧向发育型肿瘤须警惕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膜性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罕见的非家族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突出表现为胃肠道多发良性息肉和外胚层改变(如毛发脱落、指甲萎缩和皮肤色素沉着),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病,少数可进展为消化道肿瘤,治疗策略尚未统一。现报告1例CCS合并 H. pylori感染、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并探讨原发病与多种合并症发病机制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4例Cronkhite-Canada综合征患者的内镜特点及临床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阐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99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接受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CCS患者2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初始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年龄(59±10)岁,中位病程6(1~36)个月。病变累及胃及结肠100%、十二指肠95.7%、直肠66.7%及末段回肠50.0%。胃病变以胃体下部及胃窦病变尤重,结肠病变以右半结肠为著。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受累。胃肠镜下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息肉或结节样改变,病变较重处可有桑葚样或叠瓦状改变,47.8%存在十二指肠淋巴管扩张样改变。息肉多为无蒂或亚蒂,偶见结肠带蒂息肉。11例完整切除、且可清晰解读结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病例中,息肉腺管开口的工藤分型分别为Ⅲs到Ⅴ Ⅰ型,其中2例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者工藤分型均为Ⅲ L,其余息肉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或CCS息肉。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最大直径正相关( r=0.625, P=0.006),弥漫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患者[(29±8)g/L比(37±5)g/L, P=0.034]。 结论:CCS的典型内镜下表现是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基础上的多发息肉或结节隆起,可合并十二指肠或末段回肠的淋巴管扩张样改变。部分内镜下特点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腹部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疑似结肠息肉患儿30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分别进行结肠镜检查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位置、类型和病灶大小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灵敏度为87.60%(113/129),特异性为97.08%(166/171),诊断总体符合率为93.00%(279/300),阳性预测值为95.76%(113/118),阴性预测值为91.21%(166/182)。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位置的儿童息肉病变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1%(12/14)、83.33%(10/11)、87.50%(10/11)、86.79%(46/53)和89.47%(17/19),对于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和腺瘤样息肉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7%(81/94)、92.31%(24/26)和88.89%(8/9),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位置和不同类型儿童结肠息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 2=0.250、0.721, P=0.993、0.697)。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直径≤1 cm儿童结肠息肉病变诊断符合率(38.09%)均显著低于其对1 cm<直径<3 cm和直径≥3 cm的儿童结肠息肉病变诊断符合率(95.38%和100.00%)(χ 2=34.400、33.404, P=0.000、0.000)。 结论: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儿童结肠息肉,适用于儿童结肠息肉筛查,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对于直径≤1 cm病灶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是一组隐窝上皮以“锯齿状”外观为特征的病变,以前认为这些病变没有恶变的风险,近年来发现它可以通过锯齿状通路进展为结直肠癌,故受到胃肠病学家的广泛关注。本综述介绍了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流行病学特征、内镜组织学特征、癌变分子机制、病变处理及与微生物群关联等方面,旨在提高对于该病变的认识及临床诊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胆囊息肉与不同部位结肠病变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和结肠不同部位息肉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含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根据结肠息肉位置分为近端结肠组和远端结肠组。将胆囊息肉与其他已知的结肠癌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息肉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有结肠息肉者2 811例,其中男1 668例,女1 143例,平均年龄47.3岁,171例(6.1%)有胆囊结石,459例(16.3%)有胆囊息肉,近端结肠息肉组受检者胆囊息肉发生率较高(21.7%,93/429)。胆囊息肉与近端结肠息肉独立相关,包括增生性息肉( OR=1.525, P=0.029)和腺瘤性息肉( OR=1.425, P=0.017)。胆囊息肉与远端结肠息肉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胆囊息肉与近端结肠息肉有关,故对有胆囊息肉者,建议行肠镜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斯钙素2基因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斯钙素2(STC2)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小干扰RNA(siRNA)技术构建STC2敲减组和对照组SMMC-7721肝癌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应用黄色噻唑蓝(MTT)生长曲线、细胞周期测定、克隆形成实验和膜联蛋白V-别藻蓝蛋白荧光素(Annexin V-APC)染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凋亡的差异,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阵列(PCR Array)技术检测92个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且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STC2敲减组SMMC-7721肝癌细胞中的STC2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472±0.041比1.003±0.091, t=9.207, P<0.01),STC2敲减组细胞的增殖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90±0.045比4.190±0.052, t=27.218, P<0.01),其集落形成数目也明显低于对照组(96.670±4.163比161.000±3.606, t=20.232, P<0.01)。STC2敲减组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113±0.350)%比(6.397±0.350)%, t=37.546, P<0.01]。与对照组比较,STC2敲减组细胞处于G 0~G 1期的细胞比例稍增多[(67.183±0.945)%比(64.500±0.341)%, t=4.625, P<0.05],S期的细胞比例则稍减少[(29.360±0.403)%比(30.777±0.640)%, t=3.243, P<0.05],G 2~M期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差异[(3.457±0.558)%比(4.723±0.598)%, t=2.684, P>0.05]。PCR Array筛选和RT-qPCR验证的结果显示,STC2敲减组细胞中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PAF1:2.49±0.29比1.00±0.03, t=8.724, P<0.05;PTEN:2.10±0.15比1.00±0.06, t=11.888, P<0.01;APC:2.59±0.14比1.00±0.05, t=18.113, P<0.01)。 结论:STC2基因可能通过抑制APAF1、PTEN和APC等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胃肠镜检查发现的病变及病变间的关系。回顾2016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院体检中心1 663例胃镜检查的结果,结合性别、年龄等相关信息,对各疾病的检出率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胃镜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分别为1240例(74.6%)和423例(25.4%),40岁以上者慢性萎缩性胃炎更为多见。其他常见疾病包括胃体和(或)胃窦糜烂、胃底腺息肉、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球炎、胆汁反流等。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和胃癌均为早期病变。结肠镜检查结果显示,结肠息肉为常见病变,包括结肠腺瘤382例(23.0%),增生性息肉217例(13.0%),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结直肠癌占0.7%。结肠憩室和结肠黑变病更常见于>40岁者。结肠腺瘤以男性多见,结肠黑变病以女性多见。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 HP)快速尿素酶检查阳性率为32.2%。 HP感染与胃底腺息肉无明确相关性( P=0.329)。胃底腺息肉与结肠腺瘤、结肠癌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P=0.152, P=0.616)。胃肠镜检查在消化道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早诊早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应重视其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血脂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发生及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直肠息肉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部分结直肠息肉可演变为结直肠癌。血脂异常除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之外,也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相关,高脂血症可直接或间接刺激结直肠黏膜细胞增生或异常增殖,探索影响结直肠息肉发生及复发的相关因素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预防及管理该疾病的方法。全科医生对结直肠息肉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高度重视,及时健康宣教及结肠镜筛查是预防疾病发生及进展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