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疾病的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藏(潜)毛疾病是一种多发于骶尾部皮下软组织的慢性囊肿或窦道,因在我国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同时具有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目前藏毛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术者往往需要根据病情作大范围的组织切除。随着非中线缝合的手术效果被广泛认可,皮瓣成形技术在藏毛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章回顾了藏毛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重点叙述了手术治疗的应用现状与进展,总结了部分文献的研究成果,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合理有效的治疗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拱顶石皮瓣技术与Karydakis皮瓣术治疗骶尾部藏毛囊肿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比较改良拱顶石皮瓣技术(KSF)与Karydakis皮瓣术(下称Karydakis术)治疗骶尾部藏毛囊肿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骶尾部藏毛囊肿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KSF皮瓣组20例和Karydakis皮瓣组34例,分别采用KSF术和Karydakis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除组织横径、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复发情况.结果 KSF皮瓣组患者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愈合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均短于Karydakis皮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SF皮瓣组患者重度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Karydakis皮瓣组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复发.结论 相较于Karydakis术,KSF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还能降低伤口重度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骶尾部藏毛囊肿术后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骶尾部藏毛囊肿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提高藏毛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0例骶尾部藏毛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术后Ⅰ期愈合患者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的发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病程、住院时间、术前是否有脓肿形成、囊肿长度、切口长度、术中是否进行切口加压包扎及放置切口引流等指标.结果 本研究30例患者中,Ⅰ期愈合23例,术后切口感染7例.Ⅰ期愈合患者术前病程明显长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术前形成脓肿的比例明显高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BMI、住院时间、囊肿长度、切口长度、切口加压包扎比例及放置切口引流比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病程、脓肿形成是影响骶尾部藏毛囊肿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切口加压包扎及放置切口引流并不能改善术后切口感染率,间断水平褥式外翻法缝合切口有望成为改善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肛周脓肿中医病名溯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文章通过搜集相关古籍及现代医家论著,梳理出先秦两汉时期到明清时期中医对于肛周脓肿病名变化的脉络,以达到对肛周脓肿中医病名溯源的目的.由此得出,古籍文献中出现的肛周脓肿中医病名有9种之多,出现次数较为频繁的为悬痈及脏毒两个病名,在查阅的20本肛周脓肿相关古籍中,悬痈出现次数为11次,脏毒出现次数为5次,而肛痈仅在《医门补要》出现1次,但其却被各大医家认同并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锐疽”一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藏毛窦囊肿”,是一种先天异常性疾病,其发病部位及发病的属性均与“肛周脓肿”有较大差异,所以不应再归属于肛周脓肿的中医病名范畴之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脊髓拴系综合征7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患者骶尾部的皮肤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的74例TCS患者的皮肤表现类型、就诊年龄、首诊原因及合并系统表现的情况.结果 74例患者中共有脂肪瘤50例、潜毛窦19例、脊髓脊膜膨出12例、脊膜膨出10例、血管瘤8例、皮赘2例、藏毛囊肿2例、脊髓表皮窦1例.其中一种表现39例、两种表现29例、三种表现6例.明显类33例、非明显类41例.以皮肤表现首诊者48例,其中皮肤肿物33例、血管瘤8例、皮肤凹陷6例、皮肤缺损1例.结论 脊髓拴系综合征常合并骶尾部皮肤表现,且常为首发的单一症状,临床易忽视,臀沟不对称和血管瘤皮损为预示因素之一,早期识别并行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可以尽早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毛窦合并成年脊髓栓系麻醉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8岁,因“发现臀部肿10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行肿块切开引流,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偶伴脓液流出.本院普外科医师结合“骶尾部肿物反复破溃感染”病史考虑藏毛窦的诊断,拟行“藏毛窦囊肿切除术”.患者既往体健,无系统性疾病,ASA I级.MRI检查发现:脊髓低位,终丝增粗,可见脊髓圆锥被“栓系”在L4椎体上缘,终丝增粗(图1).横断T1WI可见I3节段有脊髓空洞,但未见明显的神经根分布(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眼睑藏毛囊肿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1,女性,8岁,因“发现双眼下睑新生物5年”入院,专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1.0,眼压:右眼15.1 mmHg,左眼17.1 mmHg,双下睑结膜可见大小2 mm×3 mm不规则隆起病灶,随结膜移动,表面可见血管和毛发,后缘无法窥及,双眼结膜无充血,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瞳孔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体透明,眼底视盘界清,视网膜平优.例2,女性,2岁,因“发现患儿右眼上睑包块”入院,不伴眼红、眼痛、畏光、流泪等不适,逐渐增大趋势.专科检查:右眼上睑可触及皮下包块大小4 mm×5 mm,右眼角膜透明,KP-,前房深浅正常,房闪-,瞳孔圆,直径3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内检查不配合;左眼角膜透明,KP-,前房深浅正常,房闪-,瞳孔圆,直径3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眼内检查不配合.CT示右眼上睑等回声包块考虑皮样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藏毛窦外科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藏毛窦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01~2017-12-31我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藏毛窦患者73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切除后直接缝合切口41例(直接缝合组)、切除后切口开放13例(切口开放组)、切除后皮瓣转移19例(皮瓣转移组).结果:直接缝合组和皮瓣转移组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切口开放组(P<0.05),直接缝合组与皮瓣转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组并发切口部分裂开2例,切口感染6例;切口开放组出现切口感染1例;皮瓣转移组皮瓣部分坏死2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愈合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藏毛窦切除直接缝合术术后愈合时间短、恢复快、痛苦小,是理想的手术方式.但对于囊肿较大、窦道较长、创口张力较大及组织缺损较多的患者,可行皮瓣转移.如囊肿感染比较严重的则选择切口切开不予缝合,这样引流彻底不易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诊断骶尾部表皮样囊肿感染术后藏毛窦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25岁,发现骶尾部一肿块数月,伴疼痛,且有压痛,活动度可,表面皮肤红肿,无破溃、流脓、无畏寒等不适.患者2年前于我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骶尾部表皮样囊肿破裂伴感染,1年后因骶尾部不适来我院检查:骶尾部见一长约50 mm的陈旧性疤痕,局部皮肤红肿,有压痛,自行服用头孢克洛后缓解.超声检查: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一范围约23 mm×7 mm×18 mm的低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内可见一长约15 mm的线样强回声,低回声区周边软组织层增厚(图1);CDFI示低回声区内可探及少许血流信号.超声提示:骶尾部皮下软组织层内异常低回声区,异物伴感染?骶尾部囊肿感染?后行手术治疗,病理结果为骶尾部藏毛窦慢性化脓性炎症(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士兵藏毛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藏毛囊肿又称藏毛性窦道,是临床少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骶尾部,皮损表现为慢性疼痛性窦道或囊肿,有渗出,囊腔内藏有毛发,局部可有炎性反应,呈慢性骶尾部损害,偶可发生鳞癌;组织学特征是以表皮为囊壁的囊肿或窦道,囊腔组织被伴有毛发和角蛋白碎片的肉芽组织及炎症反应性细胞所包绕,浸润的炎性细胞内可见到毛干.该义报告士兵藏毛囊肿1例.患者因骶尾部囊肿1个月,反复破溃2周就诊.皮肤科检查四肢、臀部、胸背部毛发浓密,骶尾部可见一黄豆大小肿物,内有窦道,挤压见少量分泌物渗出,压痛明显.局麻下行骶尾部囊肿切除术,完整切除病变及其周围组织,术中见脓腔内有少量毛发,具有完整囊壁.术后病理检查同报骶尾部慢性异物性肉芽肿,符合藏毛囊肿改变.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藏毛囊肿.该病例提示,临床遇有骶尾部反复溢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囊肿,应考虑藏毛囊肿可能,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时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