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 n=13)和对照组( n=12)。2组患者于臀肌挛缩症术后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开始悬吊运动,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12周。于治疗前和入组12周后(治疗后)采用GMC功能量化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GMC程度和疗效,同时测量其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C功能量化量表评分的美观得分和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分别为(0.48±0.17)cm和(0.80±0.46)cm,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双下肢假性长度差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疗法可更为显著地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髋关节功能、步态和双下肢假性长度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对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5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NF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PNF组在此基础上加用PNF。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采用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评定2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步态,并进行疗效评价,测量2组患者的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治疗前改善( P<0.05)。PNF组治疗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下肢活动[(30.18±4.20)分]、髋关节症状[(16.43±1.99)分]、特殊体征[(29.36±1.25)分]、美观[(13.57±1.91)分]、总分[(89.54±7.76)分]均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较组内治疗前减小( P<0.05),且PNF组治疗后双下肢功能长度之差[(0.38±0.17)cm]较对照组小( P<0.05)。 结论:PNF能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和步态,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平卧位关节镜下由内向外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双侧臀肌挛缩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平卧位关节镜下由内向外髂胫束松解术对双侧臀肌挛缩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的非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因双侧臀肌挛缩症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拟行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依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平卧组采用平卧位关节镜下由内向外髂胫束松解术,侧卧组采用侧卧位关节镜下由外向内髂胫束松解术。记录所有患者的非手术操作总时长和手术操作总时长。比较两组术前3 d内及手术至少2个月后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平卧组共26例,男11例,女15例,年龄(31.8±7.3)岁;侧卧组共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30.6±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术后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平卧组非手术操作总时间短于侧卧组[(47.9±10.4)min比(63.9±7.5)min, P<0.001]。平卧组的手术操作总时长与侧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M( Q1, Q3),31.0(27.0,43.5)min比33.0(24.8,38.0)min, P>0.05]。平卧组和侧卧组的术后臀肌挛缩功能量化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分别为93.0(85.0,98.0)分比61.0(50.5,66.8)分, P<0.001和(88.5±6.9)分比(63.6±9.6)分, P<0.001]。平卧组与侧卧组之间,术前和术后2个月的臀肌挛缩功能量化评分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分别为(59.3±11.9)分比(63.6±9.6)分, P>0.05和93.0(85.0,98.0)分比89.5(84.0,94.8)分, P>0.05]。两组术后各有2例患者出现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且均在术后2周内消退。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术区脂肪液化、感染、髋关节外展肌力下降、下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平卧位关节镜下由内向外髂胫束松解术治疗双侧臀肌挛缩症可有效提升临床工作效率,疗效确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下经大转子周围间隙横向松解髂胫束治疗外侧弹响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关节镜下经大转子周围间隙横向松解髂胫束治疗外侧弹响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运动医学科接受关节镜下经大转子周围间隙横向松解髂胫束治疗的双侧外侧弹响髋患者30例(大转子周围间隙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32.5±8.2)岁(范围17~51岁)。选取同期接受关节镜下经髂胫束外表面横向松解髂胫束(髂胫束外表面组)的30例患者作对照,男13例、女17例,年龄(29.5±6.8)岁(范围11~4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臀肌挛缩症功能量化评分(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disability scale,GDS)。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5±3.3)个月(范围12~25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VAS评分均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大转子周围间隙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mHHS评分分别为[76.5(67.0,85.5)]分、[98.5(94.8,100.0)]分、[100.0(97.0,100.0)]分,髂胫束外表面组分别为[80.5(70.0,86.0)]分、[100.0(96.0,100.0)]分、[100.0(99.5,100.0)]分。两组患者mHHS评分组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mHHS评分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大转子周围间隙组术前、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GDS分别为[47.0(35.8,64.5)]分、[90.0(81.0,94.0)]分、[93.5(89.8,98.0)]分,髂胫束外表面组分别为[51.0(38.0,60.8)]分、[90.0(84.0,94.3)]分、[93.5(89.0,96.0)]分。两组患者GDS评分组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GDS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关节镜下经大转子周围间隙横向松解髂胫束治疗外侧弹响髋可有效减轻髋部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可作为经髂胫束外表面横向松解的一种替代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下经转子周围间室由内向外松解术治疗外侧型弹响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经转子周围间室由内向外松解术治疗外侧型弹响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河南大学附属郑州市骨科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的外侧型弹响髋患者38例(70髋),男13例、女25例,年龄(27.8±7.6)岁(范围15~45岁);其中单侧6例、双侧32例。根据松解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由外向内组(37髋)和由内向外组(33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后髋关节疼痛,臀肌挛缩症功能量表(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 disability scale,GDS)评价术后疗效,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评分评估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23±1.25)个月(范围6~12.8个月)。由内向外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VAS评分分别为[4.0(3.5,6.0)]分、[5.0(4.0,6.0))]分、[1.0(0.5,1.0)]分,由外向内组分别为[4.0(3.5,6.0)]分、[5.0(4.0,6.0)]分、[1.0(0.5,1.0)]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VAS组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VAS均小于术前和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由内向外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GDS评分分别为(52.30±8.19)分、(75.03±6.41)分、(92.30±4.61),由外向内组分别为(51.97±6.64)分、(75.41±7.10)分、(91.32±4.18)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GDS功能量化评分组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GDS功能量化评分均大于术前和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mHHS组内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的mHHS均大于术前和术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由内向外组术后1周的mHHS为(79.03±7.37)分,大于由外向内组的(71.32±10.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3, P<0.001)。 结论:关节镜下经转子周围间室由内向外松解术治疗外侧型弹响髋可有效减轻髋部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可作为由外向内松解术的一种替代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臀肌挛缩微创松解对骨盆矢状面倾斜改变的三维步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基于三维步态分析观察臀肌挛缩症患者微创松解术后骨盆矢状面倾斜变化及相关力学因素.方法 纳入自2021-05-2021-11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股骨头坏死科行微创松解术治疗的10例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观察组),并选取10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与观察组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意大利BTS三维步态分析系统(SMART—DX400)对观察组术前、术后3个月的静态及日常速度行走的骨盆矢状面活动参数进行测量,对照组进行一次三维步态分析作为观察组标准参数.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及髋关节屈伸角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及静态角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的幅度、步幅占身高比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3个月骨盆矢状面运动的幅度及静态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骨盆矢状面运动角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髋关节伸展角度最小值、幅度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屈曲角度最大值、最小值及静态角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步幅占身高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步幅占身高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松解术能改善臀肌挛缩症患者髋关节屈伸角度、运动幅度,但是对术后挛缩解除下骨盆前倾的增加、臀肌主动肌力不足以及长期代偿姿势下累积性损害的影响较小,腰部肌群对于平衡姿势的影响术后仍存在,术后进行骨盆前倾调整及臀肌肌力训练、腰部肌群的整体功能训练,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步态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X线、CT及磁共振成像对臀肌挛缩症的诊断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骨盆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对臀肌挛缩症(GMC)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1年9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经关节镜手术诊断为GMC的41例患者的骨盆X线、CT及MRI检查结果,比较三者对GMC的影像特征.结果 X线:41例见髂骨致密线影,14例见骨盆倾斜,9例见脊柱侧弯,3例见双下肢不等长.CT:35例为双侧臀肌挛缩,6例为单侧臀肌挛缩,41例见肌肉间隙增宽,26例见挛缩带,1例见臀肌钙化,27例见髂骨肥厚.MRI:35例为双侧臀肌挛缩,6例为单侧臀肌挛缩,41例均见脂肪信号影增多及肌间隙增宽,41例均见挛缩带.结论 髂骨致密线是臀肌挛缩症的重要X线表现,CT能更直观地了解髂骨骨质改变及臀肌挛缩的范围,MRI能直接显示臀肌萎缩部位、范围及挛缩带,对早期指导临床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9/23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cture,GMC)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以臀肌、髂胫束及其相关筋膜组织发生纤维变性、挛缩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情况下可累及髋关节周围外旋肌群,甚至深部关节囊.软组织的纤维挛缩导致髋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屈曲、内收、内旋功能障碍,体格检查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外"八"字步态或并膝难以下蹲[1-3].虽然传统的开放手术可以取得确切的疗效,但存在切口长、并发症多、术后康复难度大等缺陷.随着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及关节镜技术在关节外的拓展应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GMC的优势逐渐显现.本文对关节镜辅助下治疗GMC的适应证选择、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在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行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的麻醉效果进行总结和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连续实施的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蛛网膜下腔麻醉436例,选择L3-4间隙穿刺,于蛛网膜下腔给予0.5%罗哌卡因3 mL,观察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感觉阻滞状况.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脉搏稳定,患者感觉恢复时间为(3.12±0.6)h,未发现麻醉相应并发症.结论 对于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应用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麻醉满意,有效保证患者安全和手术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经骶后孔骶丛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总结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入路骶丛神经阻滞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4月期间采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复合或单凭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的29例病例,包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7例、关节镜下臀肌挛缩松解术1例及臀部包块切除术1例,总结阻滞方法、麻醉效果、骶后孔局部麻醉药物容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7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有3例术中追加舒芬太尼后仍有不适而改为复合喉罩全身麻醉,阻滞成功率为88.9%,剩余手术均在神经阻滞下完成,为提高病人舒适度,均复合轻度镇静.经骶后孔入路骶丛阻滞可在超声引导下准确、快速地进行,病人手术结束后苏醒室中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0.8±0.6)分,与术前的(5.7±1.0)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骶后孔局部麻醉药物容量为(15.6±2.9)ml,术后随访未出现局部麻醉药物中毒、骶尾部血肿、蛛网膜下腔阻滞或术后感觉运动异常.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骶后孔骶丛阻滞,可安全应用于骨科髋部及臀部手术,麻醉及镇痛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