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筋膜导向的腹腔镜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9例,女31例;年龄为58(32~85)岁。患者均行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以筋膜为导向行LLND。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情况。(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4)随访情况。采用电话、门诊、病案复查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疾病进展、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生存时间为手术日期至死亡时间或末次随访时间。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8月。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 结果:(1)手术情况:100例患者中,44例行新辅助治疗,56例未行术前治疗。100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其中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0例(单侧LLND 49例、双侧LLND 11例),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0例(单侧LLND 16例、双侧LLND 4例),全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12例(单侧和双侧LLND各6例),Hartmann术5例(单侧LLND 3例、双侧LLND 2例),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3例(单侧LLND 2例、双侧LLND 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58(200~32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19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同时行回肠保护性造瘘术。3例患者术中因淋巴结侵犯闭孔神经致剥离时损伤(未离断)。100例患者中,12例(行全盆腔脏器切除术患者)切除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88例保持输尿管腹下神经筋膜完整。(2)术后情况:10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拔除尿管时间为4(3~7)d,住院时间为11(9~15)d。26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3)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100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为4.5(3.8~5.9)cm;肿瘤大体分型肿块型21例、溃疡型79例;肿瘤分化程度为高分化和中分化82例、低分化和未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18例;TNM分期Ⅰ期14例,Ⅱ期38例,Ⅲ期48例;T分期T0~2期16例,T3~4期84例;N分期N0期52例,N1~2期48例;清扫总淋巴结数目为23(18~27)枚/人,单侧LLND数目为5(3~9)枚/人。100例患者中,侧方淋巴结阳性36例(行新辅助治疗14例)。(4)随访情况:100例患者中,9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1~69)个月,2年总生存率为81.6%,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70.6%。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4例骶前肿瘤复发,1例LLND清扫区域肿瘤复发;11例肝转移,5例骨转移,单侧LLND对侧侧方淋巴结转移、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转移各2例。97例患者随访期间,其中无瘤生存76例,带瘤生存4例,肿瘤相关死亡15例,非肿瘤相关死亡2例。结论:以筋膜导向的腹腔镜LLND运用于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中盆膈上筋膜的定位作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盆膈上筋膜在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中解剖定位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结直肠肛门外科进行taTME的2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对应的手术录像资料。分析盆膈上筋膜在taTME中的定位作用。结果: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经肛门进行操作以盆膈上筋膜作为指引。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7.7±67.5)min,术中出血量(40.1±23.2)ml。淋巴结送检数(17.1±3.9)枚、肿瘤距远切缘距离为2.0(1.0~4.0)cm,所有病例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标本系膜完整,均符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标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直肠穿孔、骶前出血、输尿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2例(9.1%)患者于术后1周出现吻合口漏,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顺利出院。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5~24)个月。1例(4.5%)患者复发,其余21例(95.5%)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排粪功能与性功能均正常。结论:在taTME中,准确辨识盆膈上筋膜,有利于对盆腔自主神经束的保护,盆膈上筋膜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解剖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 5S 1椎间不稳、L 5双侧峡部裂、L 5S 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5S 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 4-5椎间不稳、L 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 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 3-4、L 4-5、L 5S 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 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L 5S 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步法双示踪前哨淋巴结活检在早期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应用两种示踪剂通过子宫颈、子宫体联合注射(即两步法双示踪)进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术前诊断为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3例,其年龄为(54.2±3.3)岁;其中低危型56例,中高危型17例。按示踪剂注射部位不同随机(直接抽样法)分为3组:宫颈注射组(25例):纳米炭1 ml于子宫颈3点和9点注射;宫体注射组(21例):盆腔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定病灶部位,亚甲蓝4 ml于病灶所在的子宫体部位分2点注射;联合注射组(27例):子宫颈注射纳米炭(1 ml)联合子宫体注射亚甲蓝(4 ml)。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若术后病理检查SLN为阴性则进一步行病理超分期检查。比较3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SLN检出率、SLN分布部位及SLN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并计算3组SLN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阴性预测值。结果:(1)SLN检出率: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SLN总检出率为88%(64/73),双侧盆腔SLN检出率为67%(49/73),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为49%(36/73)。宫体注射组的SLN总检出率(71%,15/21)、双侧盆腔SLN检出率(43%,9/21)均显著低于宫颈注射组[分别为92%(23/25)、76%(19/25)]、联合注射组[分别为96%(26/27)、78%(21/27); P均<0.05];宫颈注射组的腹主动脉旁SLN检出率(28%,7/25)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联合注射组[分别为52%(11/21)、67%(18/27); P均<0.05]。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者9例,其中8例SLN阳性、1例SLN未检测出淋巴结转移,SLN检测诊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总敏感度为89%、阴性预测值为98%;其中宫颈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宫体注射组的敏感度为67%,阴性预测值95%。56例低危型患者中,仅1例SLN阳性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1/56),SLN检测诊断低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17例中高危型患者中,8例(8/17)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包括7例SLN阳性和1例SLN阴性患者,SLN检测诊断中高危型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88%、阴性预测值90%。(2)SLN分布部位:7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共检出SLN 459枚,显影比例最高的部位为髂外33.3%(153/459),其次为闭孔25.3%(116/459)、腹主动脉旁19.6%(90/459)、髂总12.0%(55/459)和骶前9.8%(45/459)。宫颈注射组腹主动脉旁SLN占12.4%(21/169),显著低于宫体注射组和联合注射组[分别为27.4%(26/95)、22.1%(43/195); P均<0.05]。(3)病理超分期检查结果:64例SLN常规石蜡病理为阴性的患者中,检出4例淋巴结微小转移和1例孤立肿瘤细胞转移,SLN低体积转移(包括微小转移和孤立肿瘤细胞转移)率为8%(5/64),其中低危型患者2例,中高危型患者3例。 结论:SLN示踪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可作为低危型患者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的替代方案。两步法双示踪可以进一步提高SLN的检出率,尤其可以有效避免腹主动脉旁阳性SLN的漏检,对于中高危型或肿瘤累及宫底部的患者推荐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5月于北京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的16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73.5±9.3)岁,术前病程4~240个月,体质指数(24.2±1.7)kg/m 2,产次(1.7±0.8)次,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度Ⅲ~Ⅳ度。术前最大尿流率(9.6±3.4)ml/s,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26(20,32)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初感尿意容量(119.1±39.4)ml,膀胱初感尿急容量(253.6±75.7)ml,膀胱最大测压容量(406.0±79.8)ml,残余尿量10(10,28)ml。术前7例(44%)尿动力学检查可见无抑制性收缩波,提示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术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症状问卷(PFDI-20)评分100(70,122)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PFIQ-7)评分107(90,160)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中显露骶骨岬右侧区域,分离子宫前后壁,右侧子宫阔韧带分离2cm小孔。将网片裁剪为"Y"形穿过小孔,"Y"形网片前后叶缝合固定于宫颈,另一端固定于骶骨前纵韧带。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手术前后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POP-Q分度、PFDI-20评分、PFIQ-7评分变化评价手术效果。 结果:本研究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出现尿道、膀胱、直肠及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255.6±56.0)min,出血量(28.8±18.2)ml。术前7例存在逼尿肌过度活动者,术后复查逼尿肌过度活动消失或大幅减少。术后随访3~36个月,随访期间1例出现复发,其余未出现脱垂和排尿症状,术后复查POP-Q分度均降为0~Ⅰ度,患者主观满意率94%(15/16)。术后患者PFDI-20评分为13(8,24)分,PFIQ-7评分为11(6,15)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01);膀胱初感尿急容量为(272.5±88.5)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38);膀胱最大测压容量为(427.2±79.2)ml,较术前显著增加( P=0.006)。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示,患者术后基本恢复盆底解剖结构,达到功能复位。 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骶骨固定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主观效果及客观效果好,复发率较低,并发症较少,其对于膀胱功能的改善尚需更大样本量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分型的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翼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翼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 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 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髂腰肌血肿压迫腰丛神经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髂腰肌血肿压迫腰丛神经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诊治的髂腰肌血肿压迫腰丛神经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男10例、女1例,年龄(36.36±6.74)岁。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的8例,外伤导致的3例;髂腰肌血肿发生于左侧7例、右侧4例,其中中区出血11例,下区8例,上区2例。腰丛神经受累分布:股神经11例、股外侧皮神经6例、闭孔神经2例。11例患者采用对因治疗,随访3个月后11例患者血肿完全吸收,骨关节活动均正常,10例感觉和运动功能恢复,1例感觉功能恢复,运动功能恢复欠佳;随访1年后11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引起髂腰肌血肿的主要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外伤,腰丛神经中的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易受累,可引起下肢感觉运动障碍。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应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外伤引起的应早期行手术治疗,解除神经压迫;及时治疗,预后一般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技术辅助罕见复杂骶前脊膜膨出手术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1例复杂骶前脊膜膨出,因骶骨缺损严重,缺损部位累及多个骶前孔和多支骶神经,修复难度高,为行钛网修补,术前制作患者骶骨3D打印模型,演练手术入路及过程,充分准备后行后正中入路骶前脊膜膨出修补,术后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扩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评估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术后神经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前瞻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经临床及MRI确诊,并接受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TED)治疗的19例腰椎间盘单侧侧后方突出患者,于术前1 d,术后3、30、90 d行腰5(L5)、骶1(S1)神经根扩散张量成像(DTI)。由2名放射科医师于L5、S1患侧神经近、中、远节段及同节段健侧相应部位以"播点"法勾画感兴趣区(ROI ),测量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计算每侧神经3个ROI的平均值。采用配对 t检验比较患侧与健侧神经DTI参数的差异,手术前后DTI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1)术前1 d L5神经患侧和健侧FA值分别为0.35±0.03、0.45±0.01, S1患侧和健侧分别为0.36±0.02、0.46±0.02,L5、S1患侧神经根FA值低于健侧( t=-10.188、-37.683, P均<0.001);L5患侧ADC值为(1.65±0.13)×10 -3 mm 2/s、健侧(1.39±0.12)×10 -3 mm 2/s,S1患侧(1.63±0.05)×10 -3 mm 2/s、健侧(1.44± 0.08)×10 -3 mm 2/s,患侧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27、11.832, P均<0.001)。(2)从术前1 d至术后90 d,患侧L5、S1神经FA值逐渐升高,ADC值逐渐减低。术后90 d L5、S1患侧和健侧神经根DTI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表明DTI可用于定量评估腰骶神经PTED术后修复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智能可视化系统辅助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智能可视化系统辅助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于柳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智能可视化系统导航辅助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的Tile C1型骨盆患者12例(可视化组),男8例、女4例,年龄(43.08±16.93)岁(范围21~72岁)。按照1∶2的比例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配对,选择同期接受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的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24例(透视辅助组)作为对照。男15例、女9例,年龄(45.75±11.69)岁(范围32~7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数量、术中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及Majeed骨盆功能评分。基于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根据Lonstein评价标准计算螺钉切出率,采用Brooker分级评价术后异位骨化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1±4.7)个月(范围12~30个月)。可视化组手术时间为(110.67±44.85) min、术中透视次数为(24.42±9.94)次、导针钻孔次数为(7.33±4.70)次,低于透视辅助组的(145.00±48.51) min、(75.75±29.47)次、(13.92±5.7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可视化组Majeed骨盆功能评分为(89.08±3.89)分,优良率为100%(12/12);透视辅助组为(74.00±10.71)分,优良率为79%(1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3, P<0.001)。可视化组Matta分级优良率为92%(11/12),透视辅助组为79%(19/24),差异无统计学意( χ2=2.93, P=0.403)。可视化组螺钉切出率为17%(2/12)、异位骨化率为8%(1/12),低于透视辅助组的71%(17/24)和13%(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P=0.021; χ2=31.71, P<0.001)。 结论:智能可视化系统辅助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Tile C1骨盆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和辐射暴露,术后骨盆功能恢复好,螺钉切出率和异位骨化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