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网膜内界膜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其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界膜是Müller细胞基底膜、少量胶质细胞组成的半透明均质膜。内界膜组分中的α胶原蛋白、硫酸盐蛋白糖、层粘连蛋白等在视网膜基底膜和视网膜神经血管的发育以及视网膜屏障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分结构以及理化性质的病理改变与许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内界膜剥除术可有效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视网膜的牵拉,预防术后黄斑前膜的生成,被广泛用于内界膜相关疾病,但仍存在视网膜微结构和生理功能受损等问题。因此,多种内界膜改良术也应运而生,包括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内界膜翻转、自体内界膜移植等。本文就内界膜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相关疾病中的病理改变及内界膜相关的手术方式进行综述,旨在加深对内界膜的认识,为临床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类器官在体移植及感光细胞长期存活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ROs)的进程并进行小鼠在体细胞移植。方法: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使BC1-eGFP hiPSCs悬浮培养得到神经球,培养第7天时将神经球贴壁培养诱导出神经视网膜上皮结构,然后人工分离类视网膜结构悬浮培养,进一步定向诱导分化得到成熟的RO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第0、7、15、21和30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8天、第15天、第15周、第21周和第30周标志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来鉴定诱导分化进程及效果。在体移植ROs实验中,首先破坏外界膜,然后将经消化的RO细胞悬液从角巩膜缘注射到 Gnat1-/-小鼠视网膜下腔,细胞移植后5个月进行视网膜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与宿主视网膜的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成熟分化情况。 结果: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诱导hiPSCs早期形成的眼区细胞高表达神经视网膜上皮特异性标志物PAX6和SOX1,随后细胞可以表达视网膜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HX2,集落外圈逐渐形成圆形透明马蹄状的类视网膜结构。机械分离并悬浮培养得到的ROs直径约为1 mm,类视网膜组织逐渐增厚并出现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祖细胞标志基因 VSX2表达在第7周即达峰值并持续高表达( F=168.30, P<0.01),视网膜前体细胞标志基因 RCVRN在第7周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高表达( F=271.60, P<0.01),感光蛋白基因 RHO在第15周开始表达( F=95.02, P<0.01),而成熟感光细胞标志 OPN1LW/ MW的表达在第21周明显升高( F=40.57, P<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检测到感光蛋白RHO在第30周达高表达状态。RO细胞移植后3周,自身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成功在宿主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中长期存活,移植后5个月植入细胞表达功能性光信号转导蛋白GNAT1。 结论:体外3D培养诱导hiPSCs生成ROs可成功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移植的RO细胞能在受体小鼠眼内长期存活,进入外核层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为类感光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的神经化骨再生评价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利用脂质体同时包载具有促进神经分化作用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成骨诱导小分子(Dex),与海藻酸钠溶液混合,构建一种具有温敏性和可注射性的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评价复合支架促进神经分化和新骨再生的作用.方法: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bFGF/Dex脂质体,与RGD多肽活化后的海藻酸钠溶液混合,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使用Zeta粒径仪检测脂质体的粒径、多分散度和Zeta电位,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的微观结构,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支架的机械强度,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FGF促进hBMSCs成神经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构建兔颅骨缺损模型,通过micro-CT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复合支架在体内促进神经化骨再生的作用.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构建温敏性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该支架在常温下(25℃)呈溶液状态且具有流动性,大于临界温度(32 ℃)时可迅速转变为凝胶状态.支架表面呈疏松多孔的蜂窝状,能够承担一定应力.体外成神经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提示,bFGF在诱导hBMSCs成神经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支架具有高效促进神经化骨再生的作用.结论:具有温敏性、可注射性和突出生物功能的智能bFGF/Dex脂质体-水凝胶复合支架,为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型高分子材料介入肺动脉瓣膜的动物实验研究——中期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自主研制的新型高分子材料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的中期实验效果.方法 选用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材料制作成三叶球囊扩张型介入瓣膜,选用牛心包介入瓣膜作对照.雄性羊12只,体质量(22.1±2.3)kg,10只置入高分子材料瓣膜(PPHV),2只置入对照瓣.右侧开胸经导管经右心室心尖途径原位置换肺动脉瓣.术后随访1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胸部CT、心血管造影、尸检等对介入瓣膜进行中期评价.结果 两枚PPHV未成功原位移植,其余10只羊手术获得成功.术后1只置入PPHV的羊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余9只存活到随访终点.超声心动图提示,术后12周时PPHV均无明显反流,瓣膜峰值跨瓣压差16~3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28.2±8.0)mmHg;牛心包瓣峰值跨瓣压差分别为16 mmHg和21 mmHg.术后12周胸部CT、心血管造影提示所有人工心脏瓣膜均正常工作,支架无移位或变形.尸检结果提示:术后12周时ePTFE瓣叶无降解或损伤,大部分保持光滑,无血栓、钙化,但密封套囊、瓣叶流出面根部、瓣窦底部、3个瓣叶交界处有血管翳增生.结论 超微孔ePTFE介入肺动脉瓣膜动物体内原位置换后中期效果良好,PPHV有良好的抗组织粘附性能,有良好的抗降解、抗血栓、抗钙化和生物力学性能,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牛心包对照瓣相当.局部血管翳增生可能通过优化瓣膜设计来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泄毒健脾益肾汤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尿毒症期又称为慢性肾功能不全终末期,此时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代谢废物不能通过肾脏有效排泄,蓄积体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以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目前,临床上常采用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等方法治疗[1].虽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在促进机体排泄方面仍有不足[2].因此寻找一个良好的治疗方案,减轻 CRF 患者的痛苦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受到医界重视,研究进展较快[3].笔者采用自拟泄毒健脾益肾汤联合高通量血液透析方案治疗CRF尿毒症期患者,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是指无明显病因发生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全层组织缺损.目前,随着对IMH认识的逐渐深入及其治疗方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其治疗技术也呈现成熟化及多样化.研究表明,早期直径较小的IMH可以进行观察随访;奥克纤溶酶(Ocriplasmin)已被批准用于中小型黄斑裂孔和黄斑粘连(VMA)的患者;内界膜(ILM)剥 除 可 提 高 解 剖 闭 合 率.然 而,对 于 直 径<250μm的IMH,尚不确定是否总是需要剥除ILM.本文讨论了IMH的发病机制、分期、分类及当前的治疗方案.基于IMH的特点和患者的差异性,拟提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方法来为个体患者选择最佳和最实际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纤维蛋白粘合剂粘贴双层基质透镜行兔板层角膜移植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粘合剂(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体内生物相容性,探讨使用该种材料行角膜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新西兰白兔15只,采用自身对照,以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移植材料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对照眼不进行人工干预.分别于术后7、14、28d使用手持裂隙灯观察双眼角膜情况,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分,同时取双眼角膜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角膜恢复情况.结果:裂隙灯观察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角膜上皮生长情况良好,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水肿程度减轻,新生血管生长至角膜缘后未加重,未见上皮、内皮排斥线等排斥反应;对照眼角膜透明,角膜上皮光滑.生物相容性评分结果显示,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眼角膜植片水肿程度逐渐减轻,透明度逐渐恢复,排斥反应较小,角膜植片的生物相容性较好;至术后28d,实验眼和对照眼角膜透明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生长程度均无差异(P>0.01).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植片表面有4~5层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角膜胶原排列整齐、规则,植片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双片透镜间分界消失,层间FS被机体完全吸收,植片与植床融合,未见明显分界.结论: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恢复较好,排斥反应较小,生物相容性较好,可用于板层角膜移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评估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效能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背景: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临床难题.随着临床技术与生物材料的发展,Ilizarov,Masquelet以及骨组织工程等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自体骨及同种异体骨移植术成为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尤以骨组织工程支架最具发展潜力,但在骨组织工程支架正式应用于临床前,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必不可少,而动物实验意义最大,因此选择合适的临界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对验证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效能非常重要.目的:系统总结不同种类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评估各类骨组织工程支架在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中的成骨效能.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中文检索词为"骨缺损,动物模型,骨组织工程,支架,骨修复,骨再生",英文检索词为"Bone defects,Animal models,Bone tissue engineering,scaffolds,Bone repair,Bone regeneration",最终将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和其应用于评估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效能的相关实验研究文献62篇进行综述.结果 与结论:①目前关于临界骨缺损的具体定义仍不明确,各类骨缺损动物模型如何建立临界缺损尚未取得共识.②检索迄今发表建立的小鼠、大鼠、兔、猪、犬和羊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文章,发现国内外学者在建立临界骨缺损模型时基本遵循骨缺损大小为实验期间内无法自愈的原则,但在具体数值上则存在不一.③大鼠颅骨、股骨和兔股骨髁为较合适的临界骨缺损模型部位选择,二者具有来源广泛、实验环境要求低、容易饲养、造模成本低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适合大规模造模.但与绵羊和猪等大动物相比,存在骨骼偏小、骨组织成分与人体骨存在一定差异性、难以完全模拟人体骨愈合过程的缺点.④骨组织工程支架在进行细胞实验评估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活性后,可借助稳定的临界骨缺损动物模型证实其体内成骨效能及生物安全性,大鼠颅骨、股骨和兔股骨髁临界骨缺损模型分别适合于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初步评估,而绵羊、猪胫骨临界骨缺损为较理想的大动物模型,推荐用于临床前评价.⑤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骨组织工程支架成骨的分子机制,有望帮助研发出可媲美自体骨成骨效能的人工支架材料,对攻克大段骨缺损这一临床棘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