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体荧光成像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795 nm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5 mg/ml)染色辅助剥除距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或将残留黄斑病变边缘部分内界膜组织翻转覆盖于孔上。术后应用795 nm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眼底组织荧光,以SD-OCT观察黄斑结构,记录患者视力。随访1~2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末视力均提高。795 nm自体荧光成像观察,14只眼术后可见视盘周、沿视网膜大血管弓处呈高强荧光,内界膜剥膜区呈低荧光;8只眼可见内界膜翻瓣覆盖黄斑孔并于下方视网膜上,呈强度不同的高荧光。黄斑中心区表现3种不同荧光形态:低荧光、颗粒状高荧光及斑片状高荧光。随访期间,视盘周、视网膜大血管弓处荧光强度减弱,逐渐消失;内界膜瓣膜荧光及闭合的黄斑孔部位荧光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795 nm自体荧光成像可用于观察吲哚氰绿辅助的黄斑手术后眼底不同组织的荧光表现,吲哚氰绿在眼内组织的残留可能是术后荧光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黄斑裂孔直径大小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直径>400 μm者为大裂孔,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眼内填充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是特发性全层黄斑裂孔(FTMH)手术治疗的经典方式。然而,对于大直经、复发性FTMH效果欠佳。为获得理想的大直径FTMH解剖愈合和功能恢复,新的手术治疗策略,如视网膜内界膜(ILM)翻转、扩大ILM撕除范围、不同组织瓣膜移植、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等,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研究者探索和讨论的热点。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大直径FTMH治疗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就大直径FTMH的ILM翻转术、扩大范围的ILM剥除术,不同组织瓣膜移植术,生物材料等辅助技术等手术方式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良真皮内褥式减张缝合技术预防面部除皱术后脱发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能降低面部除皱手术伤口张力并辅助悬吊上提重定位后的皮肤达到减轻瘢痕、预防秃发、维持长期提升效果的方法。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33例要求面部除皱术女性患者,年龄36~61岁,平均46岁。在额部或颞部开放切口除皱术后,在切口前方发际线与皮肤交界处,用2-0可吸收缝线穿过皮内,之后用翻转缝针,从缝线于皮肤出入口两个点分别垂直穿过皮瓣全层;缝固在颞深筋膜或帽状腱膜打结固定,使切口主要锚着点闭合张力降低,并辅助悬吊皮瓣的作用。结果:33例患者术后早期发际线周围皮肤因缝线牵拉产生轻度堆积外观,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消失。随访3~18个月,除2例患者出现切口附近脱发,毛发密度降低外,31例患者均无明显切口瘢痕增生和秃发,无长时间皮肤皱褶堆积等并发症出现,面部年轻化效果好,患者满意率高。结论:皮内减张联合悬吊缝合技术使张力重新分布,明显减轻切口处的瘢痕增生和秃发。缝线起到了辅助悬吊的作用,增加面部组织上提的稳定度和持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手术前后视物变形的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术前视物变形类型及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改善程度,并对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物变形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9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为IMH并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撕除术或翻转内界膜瓣填塞眼内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治疗的患者共29例(29眼)。手术前后均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使用M-Charts对视物变形的严重程度进行量化,测量患眼垂直视物变形评分(MV)、水平视物变形评分(MH)及其平均值(M-Score)。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来比较患眼手术前后视功能改善情况,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同一阶段MV和MH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来研究BCVA与视物变形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术前检测IMH视物变形为枕形失真的患眼22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1眼;不规则形失真的IMH患眼7眼,病程小于6个月有2眼。术后任一时间点MV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265, P<0.001);术后任一时间点MH较术前都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507, P=0.002)。手术前后各时间点MV与MH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M-Score与BCVA(logMAR)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r=0.360, P=0.055)。 结论::病程小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类型以枕形失真为主,病程大于6个月的IMH患者视物变形以不规则形失真为主;IMH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显著改善了视物变形,恢复视功能;视物变形可以作为评估IMH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水辅助内界膜覆盖治疗大型特发性黄斑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重水下注射黏弹剂辅助颞侧内界膜(ILM)覆盖治疗大型特发性黄斑孔(IMH)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大型IMH 11例(12眼)作为研究对象。患眼IMH直径为(757.25±110.55)μm,范围610~984 μm。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除黄斑颞侧内界膜并采用重水下注射黏弹剂辅助颞侧内界膜瓣翻转单层覆盖IMH术。术后随访(5.17±2.44)个月,记录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椭圆体带缺损的变化。根据术前OCT图像计算黄斑孔愈合指数(MHCI)。观察术后IMH闭合形态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末次随访视力(BCVA,logMAR)为0.50(0.50,1.00),优于术前的1.30(0.80,1.63) ( Z=-3.07, P=0.002) 。术前MHCI<0.7者8眼,MHCI≥0.7者4眼。术后12眼黄斑孔均闭合,9眼为U型闭合,3眼为V型闭合。术前椭圆体带缺损长度1 115.00(1 196.00,1 282.50) μm,术后椭圆体带缺损长度787.00(531.00,1 115.00)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98, P=0.003) 。随访期间无继发性青光眼、重水残留等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重水下注射黏弹剂辅助颞侧内界膜瓣翻转单层覆盖术治疗大型IMH有利于黄斑孔愈合和视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骨窗开颅大脑凸面脑膜瘤切除术后硬膜下积液二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病例 1 ,男,53 岁.因发现颅内占位10 年入院.入院头颅 MRI 平扫增强提示右侧额顶部窦旁占位,考虑脑膜瘤(图1 A、B).完善相关检查后,择期行开颅右侧顶部窦旁脑膜瘤切除术.术中仰卧位,导航定位,采取小骨窗开颅,冠状直线切口约5 cm,骨瓣大小约3.0 cm ×4.0 cm(图 1C),术中超声检查证实肿瘤边界完全暴露.硬膜悬吊后,显微镜下沿肿瘤外侧缘小心剪开硬脑膜,向中线翻转,仔细分离肿瘤与脑表面粘连,矢状窦旁硬膜附着点予以电凝烧灼,肿瘤切除Simpson Ⅱ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内界膜剥除方式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内界膜剥除术因能够有效地解除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牵拉而在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中得到应用,但其对巨大、难治性黄斑裂孔及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等棘手疾病的效果欠佳.同时,内界膜剥除本身及染色剂的使用均可导致黄斑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了更好地保持黄斑结构的完整性,多种改良的内界膜剥除术,如翻转内界膜瓣、自体内界膜移植、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术应运而生.研究显示这些新术式在治疗巨大黄斑裂孔、高度近视性黄斑裂孔以及难治性黄斑裂孔上表现出较好的解剖和功能疗效,且无明显的并发症,但仍需要更多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本文就内界膜剥除术的改良方式及其在玻璃体视网膜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瓣覆盖术中行球内无菌空气填充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无菌空气填充和 C3F8填充在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瓣(ILMF)覆盖术中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014-01/2017-06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IMH患者,行PPV联合黄斑区ILMF翻转覆盖黄斑裂孔术,根据术中是否行C3F8填充,分为球内空气填充组( A组112眼)和球内C3F8填充组( B组63眼) ,比较两组术后高眼压发生情况、黄斑裂孔闭合率、术后 1、 3mo 时最佳矫正视力( BCVA)和黄斑区结构重建情况.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1、3mo时,较术前BCVA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手术后1mo 时B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3mo 时, A 组BCVA较 B 组恢复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A组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7. 5% ,B组为96. 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交界面连接带( EZ)缺损直径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术后1、3mo时两组比较,差 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为9. 5% ,而A组无术后高眼压情况发生,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PPV联合ILMF覆盖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可减少术后高眼压发生率,在该手术中可以代替C3F8填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内界膜瓣翻转术还是单纯内界膜剥除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手术治疗方法一直是眼底病领域的讨论热点,其经典手术是内界膜剥除术.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尝试内界膜瓣翻转术治疗IMH,但是多大的IMH才有必要施行内界膜瓣翻转术?与内界膜剥除术比较,内界膜瓣翻转术在手术过程、IMH解剖愈合及功能恢复方面是否更有优势?本研究组的临床研究及对文献资料分析认为,至少>550 μm的裂孔才适合于内界膜瓣翻转术,此外内界膜瓣翻转术在视网膜外层修复及视功能恢复方面是否更有优势以及术后修复的组织成分是否有利于功能的恢复等均缺少高等级研究证据.IMH治疗如何更好地选择内界膜剥除术或内界膜瓣翻转术值得讨论和商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界膜填塞与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针对内界膜填塞及翻转覆盖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临床效果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难治性黄斑裂孔患者31例(32只眼)进行研究.分为A组(内界膜填塞)和B组(内界膜翻转覆盖)分别进行手术,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及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了解裂孔的闭合形态,根据结果分析两种方法的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1个月填塞组裂孔愈合9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13只眼;覆盖组裂孔愈合12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8只眼.3个月复查时填塞组裂孔愈合12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8只眼;覆盖组裂孔愈合14只眼,外层视网膜不规则6只眼.A组视力(logMAR)术前1.49±0.34、1个月1.15±0.35、3个月0.99±0.32;B组视力术前1.43±0.38、1个月1.12±0.36、3个月0.88±0.29;随访过程中两组视力恢复差异不明显;均较术前视力提高.结论 内界膜填塞及翻转覆盖都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切实有效的方法.翻转覆盖方法术后的裂孔闭合率更高,外层视网膜形态恢复较佳,具有更大的改善视功能的潜力,是较好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