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槐花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研究槐花对肠道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肠炎模型组、低浓度槐花给药组(低剂量1.04 g·kg-1)和高浓度槐花给药组(高剂量3.12 g·kg-1),每组6只,除对照组小鼠给予蒸馏水饮用外,其他组每天自由饮用新鲜配制的3%DSS溶液连续饮用7 d以构建肠炎模型.低、高剂量槐花给药组分别通过灌胃不同浓度槐花悬液给药,对照组及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给药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表型测定,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进行组织学评分,采用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检测肠道黏膜屏障完整性,采用免疫荧光检测两种紧密连接蛋白包括闭锁小带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水平.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明显降低,脾重量、粪便含水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小鼠体质量、结肠长度均显著升高,脾重量、粪便含水量和活动指数(DAI)评分均显著降低.(2)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升高(P<0.000 1);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00 1).(3)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黏膜通透性显著降低.(4)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两种紧密连接蛋白ZO-1以及occlud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高浓度槐花给药组两种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有所升高.结论 槐花对小鼠肠道黏膜通透性有恢复作用,并可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肩关节镜术后肌肉功能改变对颈椎形态及矢状面参数影响的自身前后对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肩关节镜患者术后颈肩部肌肉功能改变对颈椎矢状面参数及顺列形态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10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评估术前、术后3 d、术后6周生活质量评分[颈部、肩部视觉模拟评分(VAS)]、影像学参数(上颈椎曲度、下颈椎曲度、C2-C7矢状面垂直轴、T1倾斜角、颈椎顺列形态)和肌肉功能指数[头夹肌、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屈曲放松比(FRR)、共同收缩比(CCR)],评估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周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影像学参数和肌肉功能指数差异,评估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影像学参数和肌肉功能指数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上颈椎曲度、下颈椎曲度和颈椎顺列形态影响因素。结果: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周生活质量评分、颈椎影像学参数和肌肉功能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颈部VAS评分(β=-0.215,P<0.01)、下颈椎曲度(β=-0.160,P<0.05)显著负向预测上颈椎曲度;T1倾斜角(β=-0.633,P<0.01)和后伸CCR(β=-0.124,P<0.05)显著负向预测下颈椎曲度,颈部视觉模拟评分(β=0.108,P<0.05)、C2-C7矢状面垂直轴(β=0.319,P<0.01)和上斜方肌屈曲FRR(β=0.041,P<0.01)显著正向预测下颈椎曲度;后伸CCR(β=-1.325,P<0.01)显著负向预测颈椎顺列形态,颈部VAS评分(β=0.060,P<0.05)、下颈椎曲度(β=0.032,P<0.01)显著正向预测颈椎顺列形态。结论:颈部疼痛和下颈椎曲度是上颈椎曲度独立影响因素;颈部疼痛、C2-C7矢状面垂直轴、T1倾斜角、上斜方肌舒缩功能和颈部肌肉协同性是下颈椎曲度独立影响因素;颈部疼痛、下颈椎曲度、颈部肌肉协同性是颈椎顺列形态的独立影响因素;颈肩部肌肉功能改变联合C2-C7矢状面垂直轴和T1倾斜角,影响下颈椎曲度,继而影响上颈椎曲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方法 取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汇总数据集,其中暴露(2型糖尿病)数据490 089例,结局(结直肠癌)数据383 348例.通过剔除连锁不平衡和混杂因素,以及设定关联强度阈值,筛选出4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IVs).采用逆方差加权(IVW)法辅以加权中位数法、MR-Egger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模式法评估因果关系.利用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手段进一步评估MR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同时,使用IVW法和MR-Egger法的Cochran Q检验评估异质性,以及MR-Egger截距法进行多效性检验.结果 IVW法表明两者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联(OR=1.000,95%CI:0.999~1.001,P=0.790),加权中位数法(P=0.386)、MR-Egger法(P=0.137)、简单模式法(P=0.275)和加权模式法(P=0.479)的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发现.留一法分析未发现显著影响整体结果的单个SNP,异质性检验(P>0.05)和多效性检验(P>0.05)的结果均佐证了 MR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健性.结论 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之间在遗传学层面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产前超声心动图联合血管铸型诊断胎儿右室双出口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孕妇,25岁,孕24+3周时我院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胎儿心脏位置正常,主要位于左侧胸腔,左、右心房及心室比例正常;室间隔上部可见4.5 mm回声连续中断.主动脉起自右室,位于右室右侧缘;肺动脉起自右室,骑跨于室间隔之上,位于主动脉左侧,两者起始段平行走行.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似呈镜像分支,从左到右依次为左头臂干、右颈总动脉、右锁骨下动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术完成即刻静注5、10 mg地塞米松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反跳痛发生情况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对比观察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术完成即刻静脉注射5、10 mg地塞米松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反跳痛发生情况,为地塞米松更优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116例上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D1组、D2组、C组,分别为39、39、38例.患者入室后均使用0.3%罗哌卡因30 mL完成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D1组在完成阻滞后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 mg,D2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C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比较三组神经阻滞后24 h内反跳痛的发生率、反跳痛发生时间、反跳痛持续时间和最严重疼痛强度[疼痛数字评分(NRS)],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术前及术后8、12、24、48 h静息时NRS评分,术后48 h内镇痛泵自控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概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D2组反跳痛发生率低、反跳痛发生时间延迟(P均<0.05).D1组、D2组反跳痛发生率、发生时间比较,P均>0.05.三组反跳痛持续时间和最严重疼痛强度比较,P均>0.05.与C组相比,D1组、D2组神经阻滞作用持续时间均延长,且术后24 h的NRS评分低,补救性镇痛概率低(P均<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率比较,P均>0.05.结论 5 mg和10 mg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上肢骨折手术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反跳痛均有预防作用,可减少神经阻滞后反跳痛发生、延缓反跳痛的发生时间、降低术后24 h的疼痛程度、减少术后补救镇痛次数,临床推荐地塞米松应用剂量为5 m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在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 年 9 月—2023 年 6 月于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 88 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 例)予以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观察组(44 例)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牙周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美学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7.44%,明显较对照组的 76.9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6 个月后,观察组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6 个月后,观察组咬合力高于对照组,牙齿美观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中,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牙周情况,减轻炎症反应,且美学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多系分化持续应激细胞保护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大鼠多系分化持续应激(Muse)细胞对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贴壁筛选法自大鼠(6只,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院)股骨内分离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长时间胰蛋白酶孵育法(LTi)自BMMSCs中分离大鼠Muse细胞,流式细胞术标记如白细胞分化抗原(CD)29、CD34、CD90等及特异阶段胚胎抗原-3(SSEA-3)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Nanog同框蛋白(NANOG)等抗体,定向诱导分化后标记α-甲胎蛋白(AFP)等鉴定其多能分化能力;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建立体外肠上皮细胞损伤损伤模型;与Muse细胞共培养后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及桥接蛋白-1(ZO-1)的表达水平及形态,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LTi后,大鼠BMMSCs中(2.57±0.57)%能够形成特征性的Muse细胞簇;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Muse细胞保留了BMMSCs表面分子特征,SSEA-3的阳性细胞比例[(73.2±1.4)%]显著高于BMMSCs[(2.3±0.3)%];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培养的Muse细胞阳性表达NANOG等多能分化标记,定向诱导分化后分别能够表达AFP等分化标记;Muse细胞与TNF-α炎症损伤的肠上皮细胞共培养后,其增殖细胞比例[(40.06±1.04)%]高于损伤[(23.10±2.05)%]组的细胞( t=12.79, P<0.05)及ZO-1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0.55±0.03、0.27±0.01, t=13.03, P<0.05)。 结论:大鼠Muse细胞具有更加理想的保护炎症损伤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结构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锥形束CT影像的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三维定量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三维定量测量方法用于评估颞下颌关节髁突骨改建。方法:将2014年11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颌面疼痛诊治中心且诊断为颞下颌关节急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或关节盘绞锁、采用手法复位关节盘结合前伸再定位 垫治疗的41例患者(共82侧髁突)资料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31例,年龄为12~30(19.7±4.4)岁。获取治疗前后6~12个月的锥形束CT图像。根据髁突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影像中“双线征”数目定性评价髁突骨改建,将82侧髁突分为无改建组(0个“双线征”)、部分改建组(1~4个“双线征”)和显著改建组(5~6个“双线征”)3组。应用锥形束CT数据进行髁突骨改建的三维定量测量。采用基于人工预标注结合分水岭算法的半自动分割方法分别对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影像进行分割,重建颞下颌关节髁突的表面模型,应用基于距离图的初始配准和基于灰度信息的二次配准,将治疗前后的髁突图像配准重叠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差定量反映髁突骨改建程度。 结果:二维定性评价的 Kappa值为0.66~0.87。三维定量测量髁突及髁头体积的同一研究者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值分别为0.998和0.941,不同研究者组间ICC值分别为0.999和0.942。治疗后髁突和髁头的体积较治疗前增加量分别为(41.7±90.2) mm3和(62.8±70.9) mm3。82侧髁突中无改建组21侧、部分改建组20侧,显著改建组41侧。显著改建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髁突和髁头体积增加量均为最大,部分改建组次之,无改建组最小( P<0.05)。 结论:三维定量测量评价髁突骨改建程度的方法一致性和可靠性良好,定量变化值可以反映不同程度的髁突骨改建,其中将髁头作为感兴趣区计算的体积变化量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导致X连锁遗传帕金森综合征的初步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研究突变型RAB39B基因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细胞自噬水平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索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基于前期发现由RAB39B基因新的突变c.536dupA导致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家系的工作背景,构建含有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的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536),与RAB39B野生型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HA-RAB39B),利用脂质体法将重组表达质粒转染至N2a细胞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为接受pcDNA3.1-HA转染的N2a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印迹、免疫荧光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来明确突变型RAB39B的表达水平及RAB39B对自噬功能和α-突触核蛋白的影响。结果:在N2a细胞模型中,突变型RAB39B的转录水平约为野生型RAB39B的2倍,而突变型RAB39B的蛋白水平(0.30±0.00)明显低于野生型(1.50±0.25, t=8.313, P<0.05),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后突变型RAB39B蛋白水平有所升高(0.70±0.10, t=6.925, P<0.05);RAB39B基因突变组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Ⅰ值(3.11±0.30)显著低于野生组(7.03±0.20, t=18.831, P<0.05);过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的RAB39B不影响内源性α-突触核蛋白水平,而过表达野生型的RAB39B会导致外源性的野生型和突变型(p.A53T)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野生型:由0.60±0.11上升至1.25±0.08, t=8.254, P<0.05;突变型:由0.55±0.08上升至1.15±0.08, t=9.293, P<0.05]。 结论:RAB39B基因c.536dupA突变型蛋白稳定性下降,突变型蛋白可能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通路降解,且该突变可能影响细胞的自噬水平;RAB39B蛋白可能与α-突触核蛋白存在体内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参与α-突触核蛋白的稳态水平的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