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臭灵丹抗炎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LC-MS和网络药理学对臭灵丹乙酸乙酯部位(ethyl acetate fraction of Laggerae Herba,ELH)进行成分和靶点通路分析,并通过LPS(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RAW 264.7炎症模型探讨ELH抗炎的作用机制.通过Griess实验,比较臭灵丹不同萃取部位的抗炎活性;利用LC-MS对ELH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筛选ELH发挥抗炎的核心成分,靶基因和主要通路,并用分子对接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靶点和通路进行验证.Griess实验结果表明,ELH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释放NO,抑制率达103.07%,是臭灵丹发挥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LC-MS分析得到ELH中23个化学成分,包括21个倍半萜,1个黄酮,1个有机酸体;基于4个数据库,获得66个共同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发现获得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degree值大于40的6个核心靶点;GO、KEGG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点可能通过PI3K-Akt、IL-17、NF-κB和TNF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23个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ELH处理后Akt的磷酸化水平和NF-κB表达显著下降(P<0.05).综上,ELH能抑制AKT磷酸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臭灵丹草指纹图谱建立及谱效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建立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结合谱效相关性分析,筛选与抗氧化活性相关的成分.方法:使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建立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进行定性分析.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臭灵丹草饮片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评价谱效关系,筛选与抗氧化活性关联度较大的成分.结果:建立了 15批臭灵丹草饮片的气味指纹图谱,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标定了 14个共有峰,分别为异戊烷、乙叉降冰生烯、α-蒎烯、α-水芹烯、1,8-桉叶素、5-甲基-4-壬烯、柠檬烯、二溴氯丙烷、芳樟醇、甲基丁香酚、十一酸甲酯、β-石竹烯、醋酸十一酯、覆盆子酮.臭灵丹草饮片挥发油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6.56~21.26 mg/mL、3.89~18.34 mg/mL,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柠檬烯、甲基丁香酚、覆盆子酮等与其抗氧化相关性较大.结论:臭灵丹草饮片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气味指纹图谱结合谱效关系研究初步筛选了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较大的3个成分,可为臭灵丹草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臭灵丹提取物调控TGF-β/BMPs信号通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大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分析臭灵丹提取物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成蛋白(TGF-β/BMPs)信号通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大鼠的影响.方法 选取SPF级Wistar大鼠44只,10只大鼠作为空白组,剩余34只建立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模型,共有30只大鼠建模成功,将其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臭灵丹提取物组3组,每组10只.药物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臭灵丹提取物组给予臭灵丹提取物,空白组、模型组不做处理,干预7 d后观察大鼠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药物对照组、臭灵丹提取物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上升,IL-10、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Ⅰ NP)、骨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对照组、臭灵丹提取物组TNF-α、IL-6、β-CTX水平下降,IL-10、P Ⅰ NP、BALP、TGF-β mRNA、BMP-2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与药物对照组相比,臭灵丹提取物组TNF-α、IL-6、β-CTX水平下降,IL-10、PⅠ NP、BALP水平、TGF-β mRNA、BMP-2 mRNA表达量及相对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固定术后感染大鼠经臭灵丹提取物干预后炎性反应减轻,骨代谢改善,其机制可能与TGF-β/BMPs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中药臭灵丹有效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超临界CO2萃取臭灵丹有效成分的工艺.方法 以臭灵丹二醇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超临界CO2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对臭灵丹二醇萃取的影响.结果 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时间3h、温度为50℃.结论 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臭灵丹超临界萃取物得率为4%,臭灵丹二醇含量达12%.表明优选的臭灵丹二醇萃取方法稳定,重复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臭灵丹抗K562和NB4细胞作用及黄酮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臭灵丹对人白血病K562和NB4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黄酮类成分.方法:应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MTT法)测臭灵丹对K562和NB4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采用PI/Annexin-V双染色方法考察臭灵丹对K562和NB4的凋亡作用;运用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臭灵丹对K562和NB4细胞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臭灵丹能剂量依赖性地诱导K562和NB4细胞的凋亡;从臭灵丹中分离得到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洋艾素、金腰乙素、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雷杜辛黄酮醇、芹菜素-7-O-β-D-葡糖糖苷、槲皮素.结论:臭灵丹具有抗K562和NB4细胞的作用,首次从臭灵丹中分离得到雷杜辛黄酮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光质及种子大小对普洱地区14种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普洱地区14种常见植物种子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其在白光、黑暗、红光和蓝光条件下的萌发特性,并分析了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光质对四方蒿、沙针、尖子木、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光质对大叶斑鸠菊、云南山枇花、臭灵丹、车桑子、光萼猪屎豆、葫芦茶、云南地桃花、西南宿苞豆、岗柃、中国宿苞豆10个物种的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以上物种中除中国宿苞豆外,其他物种种子萌发率均在20% 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四方蒿种子在白光(89.9%)和红光(84.7%)下萌发率最高,红光下种子萌发最快(4.93),蓝光下种子萌发开始时间最晚(11.3 d);沙针种子在白光下萌发率最高(80.4%)、萌发速率最快(2.71),在黑暗和蓝光下萌发率较低(43.9%和38%)、萌发速率最慢(0.73和0.85),白光、红光下萌发开始最早(11 d),黑暗条件下萌发开始最晚(21.7 d);尖子木种子萌发率在白光、黑暗、蓝光下均在86%以上,而红光下仅32%且萌发速率最慢(1.29),在蓝光下萌发开始时间最晚(13 d);藿香蓟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在红光下最高(分别为71.3%和6.46),黑暗条件下最低(分别为42.5%和2.62);大叶斑鸠菊萌发开始时间在黑暗条件下最早(6 d),其次是白光下(7 d),蓝光和红光下较晚,分别为8 d和7.7 d.14个物种种子的萌发率与种子大小间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种子萌发速率、萌发开始时间与种子大小间也有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种子大小与萌发率、萌发速率和萌发开始时间的关系不会随着光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方臭灵丹合剂提取工艺的优化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优化复方臭灵丹合剂提取工艺,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料液比、提取时间、甲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素,没食子酸、金丝桃苷、槲皮素、异鼠李素、洋艾素、绿原酸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信息熵结合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以没食子酸为内标,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各成分含量.结果 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9,提取时间34 min,甲醇体积分数92%,综合评分95.54分.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加样回收率99.58%~102.33%,RSD 0.23%~1.77%,一测多评法所得结果与外标法接近.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准确可靠,可用于复方臭灵丹合剂的提取和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控制臭灵丹药材的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控制臭灵丹药材的质量.方法 建立臭灵丹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结合含量测定结果 ,以此筛选出合格药材并测定抗病毒活性,以活性结果 验证质控方法 的合理性.结果 臭灵丹药材的HPLC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8,活性成分的含量限度为洋艾素、臭灵丹酸含量分别≥0.359 mg、6.736 mg·g-1,经该质控方法 筛选出的药材抗病毒活性强.结论 臭灵丹HPLC指纹图谱结合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质控方法 ,较全面地反映了臭灵丹药材中的化学成分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臭灵丹提取物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臭灵丹提取物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和IL-4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总共5组,每组8只.除对照组以外的其他组采用滴鼻法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对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分别灌胃不同浓度(62.5、125.0、250.0 mg/mL)的臭灵丹提取物,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测量体质量及肺湿重指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流式微球阵列法(CBA)检测小鼠血清IL-6、IL-10和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减轻(P<0.05),肺湿重指数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低浓度组小鼠体质量增加(P<0.05),低、中、高浓度组肺湿重指数减低(P<0.05).模型组、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血清IL-6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IL-4和IL-10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经不同浓度的臭灵丹提取物作用后,低、中浓度组IL-6水平较模型组降低(P<0.05),低、中、高浓度组IL-4水平较模型组增高(P<0.05),低、高浓度组IL-10水平较模型组增高(P<0.05).结论 臭灵丹能缓解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组织炎性病变及过量促炎性细胞因子IL-6的释放,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使Th1和Th2的细胞免疫达到平衡,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减轻免疫病理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臭灵丹调控甲流病毒H3N2感染后多聚免疫球蛋白pIgR与炎症反应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臭灵丹对甲型流感病毒H3N2感染黏膜免疫功能(多聚免疫球蛋白pIgR)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并选择臭灵丹对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进行后续实验研究.采用CCK-8法检测预防模式、治疗模式、共同作用模式下臭灵丹抗病毒药效;16-HBE细胞按正常对照组、臭灵丹对照组、模型组、奥司他韦组及臭灵丹高、低浓度组.除正常对照组及臭灵丹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感染流感病毒H3N2后,应用CPE法检测病毒滴度,qPCR法检测细胞中IL-6、IP-10、MC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IgR、NF-κB p65、p-NF-κB p65、TLR1蛋白表达.结果:预防模式下,臭灵丹抗病毒药效选择指数高于其他模式.治疗模式下,与模型组比较,臭灵丹高浓度组细胞上清液病毒滴度显著降低,pIgR蛋白表达显著上调,臭灵丹各组均能显著降低IL-6、IP-10、MCP-1 mRNA及p-NF-κB p65、TLR1蛋白表达(P<0.05或P<0.01).结论:在细胞实验中,预防模式下臭灵丹抗病毒药效最佳.臭灵丹可上调pIgR,能抑制甲流H3N2病毒复制且在病毒感染细胞中发挥更显著的pIgR上调作用,同时一定程度抑制病毒诱发宿主NF-κB通路及Toll样受体的激活及相应炎症因子产生;pIgR调控可作为"辛味"中药对流感早期防治机制研究的新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