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淀粉样血管病合并易栓状态的临床治疗决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并报道1例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合并JAK2基因突变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为此类患者临床抗栓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24年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1例CAA合并JAK2基因突变致ET及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多学科协助的诊疗过程,同时复习国内外有关CAA合并ET的相关病例报道,总结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矛盾、抗栓决策及预后。结果:本例患者为74岁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头磁共振成像(MRI)提示多发局限脑叶微出血、皮层表浅含铁血黄素沉积、多发脑白质高信号及腔隙等,排除其他病因,根据Boston 2.0诊断标准,符合很可能的CAA(Probable CAA)诊断,自发性脑出血风险较高。同时,患者合并JAK2基因突变相关ET及进展性DVT,具有明确的抗凝指征,治疗存在矛盾。经神经科、血液科及血管外科多学科讨论评估本患者出血和血栓风险,权衡利弊,给予羟基脲降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预防剂量利伐沙班(10 mg/d)口服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出院3个月随访患者下肢DVT好转,且未发生出血,提示该方案安全有效。复习文献,仅国外报道1例CAA合并ET病例,该例患者出血风险高于血栓风险,治疗以预防出血为主,停用抗栓治疗。结论:当CAA合并高凝/易栓性疾病时,需权衡出血及血栓风险,进行个体化抗栓决策,同时密切随诊,动态评估、调整治疗方案。对于CAA合并ET及DVT的患者,若近期内血栓风险较高而出血风险相对较低,可在降低血小板数量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使用预防量抗凝治疗,药物选择以新型口服抗凝药为首选,动态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并随时调整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152例临床特点和临床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伴发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临床特点和症状性PVST的临床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二附属医院符合AP并发PVST诊断标准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住院患者152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发生PVST所致临床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持续性腹水、肠缺血),将AP并发PVST患者分为症状组(48例)和无症状组(104例)。比较症状组与无症状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等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两样本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PVST多见,占73.0%(111/152),医院内病死率为14.5%(22/152)。脾静脉(46.1%,70/152)为最常见的单支受累血管。症状组住院时间长于无症状组,住院费用和医院内病死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26.31±19.38) d比(15.11±9.31) d、(103 463.68±15 312.74)元比(37 199.38±4 647.17)元、25.0%(12/48)比9.6%(10/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809、-4.141, χ2=6.280; P均<0.05)。症状组LDH、CRP、PT均高于无症状组[4.78 μmol·s -1·L -1(2.96 μmol·s -1·L -1,7.82 μmol·s -1·L -1)比4.42 μmol·s -1·L -1(3.29 μmol·s -1·L -1,9.30 μmol·s -1·L -1)、69.53 mg/L(29.49 mg/L,147.14 mg/L)比40.90 mg/L(8.88 mg/L,104.89 mg/L)、(16.88±8.23) s比(14.12±1.59) s],而血细胞比容、血钙水平均低于无症状组[(34.97±8.96)%比(39.18±7.17)%、(2.01±0.32) mmol/L比(2.17±0.1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067、-1.977, t=-2.281、3.072、3.083; P均<0.05)。症状组APACHE Ⅱ、Balthazar CT评分、局部并发症胰腺坏死发生率,以及全身并发症腹腔出血、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无症状组[分别为(7.21±3.84)分比(5.27±2.31)分、(7.10±1.57)分比(4.83±1.87)分、87.5%(42/48)比28.8%(30/104)、10.4%(5/48)比1.9%(2/104)、18.8%(9/48)比1.9%(2/104)、25.0%(12/48)比3.8%(4/104)、91.7%(44/48)比60.6%(63/104)、85.4%(41/48)比49.0%(51/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41、-7.331, χ2=45.320、5.393、13.852、15.604、15.323、18.191; P均<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thazar CT评分是症状性PVST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1), OR值(95% CI)为1.79(1.41~2.29)。 结论:Balthazar CT评分是AP患者并发症状性PVST的影响因素,对评分高的患者应早期干预治疗以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儿童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住院的29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大叶性肺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坏死性肺炎组(154例)和非坏死性肺炎组(137例),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独立预测指标,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找到各指标诊断价值最大的cut off值。 结果:2组在性别及年龄分布、入院前病程、血小板计数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坏死性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0(8.3~14.4)×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40±0.115,C-反应蛋白(CRP) 44.2(21.2~72.0) mg/L,红细胞沉降率55(35~80) mm/1 h,降钙素原0.19(0.08~0.60) ng/L,D-二聚体2.63(1.62~3.79)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456(340~665) U/L,血清白蛋白(35.6±4.3)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121例(78.6%),灌洗液脓性浑浊75例(48.7%),大量分泌物栓塞119例(77.3%);非坏死性肺炎组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7(6.9~11.6)×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660±0.127),CRP 15.9(7.5~34.3) mg/L,红细胞沉降率45(30~60) mm/1 h,降钙素原0.10(0.06~0.20) ng/L,D-二聚体0.69(0.46~1.24) mg/L,血清乳酸脱氢酶314(250~419) U/L,血清白蛋白(38.9±3.7) g/L,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53例(38.7%),灌洗液脓性浑浊20例(14.6%),大量分泌物栓塞76例(55.5%)。2组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为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独立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749、0.858、0.699。红细胞沉降率、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的cut off值分别为53 mm/1 h、335 U/L、1.36 mg/L。 结论:红细胞沉降率≥53 mm/1 h、血清乳酸脱氢酶≥335 U/L、D-二聚体≥1.36 mg/L及支气管镜下黏膜糜烂均是肺炎支原体坏死性肺炎的早期独立预测指标,其中D-二聚体的价值最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2种模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延迟性恶心呕吐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3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延迟性恶心呕吐相关因素,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并比较2种模型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5.34%(107/236)。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年龄、是否焦虑、是否有睡眠障碍、化疗药物致吐风险等级、栓塞剂类型、术后24 h疼痛情况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均 P<0.05)。决策树模型显示,年龄、是否有睡眠障碍、化疗药物致吐风险等级、栓塞剂类型、术后24 h疼痛情况是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均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决策树模型、2种模型联合诊断分类正确率分别为72.9%、71.2%、72.0%,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781、0.806,三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栓塞化疗术后延迟性恶心呕吐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一致性较高,可联合应用2种模型,为医护人员的评估和干预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动脉斑块的管理与外科干预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全身动脉硬化在颈部血管的体现,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继而引起脑缺血,不稳定斑块脱落可引起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抗血小板的血栓预防,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同时也包括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剥脱和微创的颈动脉支架等外科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合并卵巢出血的诊治体会——附2例病案报道与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穿刺取卵术(transvaginal oocyte retrieval,TVOR)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合并卵巢出血的鉴别诊断、高危因素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收治的取卵术后OHSS合并卵巢出血2例患者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取卵术后OHSS合并卵巢出血2例均为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下降、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升高、心率加快、卵巢增大、超声提示盆腔无回声区及混合性包块。1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治疗。结论:OHSS重在预防,取卵术后动态评估血常规可尽早发现卵巢出血,同时机体产生保护性反应导致D-二聚体及FDP在OHSS病理生理基础上进一步升高,需密切监测预防血栓形成。OHSS合并卵巢出血手术难度大且术后存在卵巢穿刺点活动性出血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迟发性脑实质出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FD)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之一。迟发性脑实质出血(delay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DIPH)是FD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恶化、转归不良甚至死亡。DI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缺血性病灶的出血性转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术后DIPH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白质高信号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况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nterior circulation large vessel occlusion, aLVO)所致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机械血栓切除术治疗的aLVO患者。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基线临床资料、Fazekas量表评分等资料。采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WMHs与aLVO患者侧支循环状况的独立相关性。 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66例aLVO患者,男性77例(46.39%),年龄(69.62±5.91)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为(9.33±4.42)分。侧支循环良好组120例(72.29%),侧支循环不良组46例(27.71%)。单变量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Fazekas总分以及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zekas总分(优势比2.583,95%置信区间1.445~4.619; P=0.001)及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优势比2.190,95%置信区间1.022~4.692; P=0.044)是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WMHs严重程度与aLVO患者侧支循环不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肿瘤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s 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确诊CRT形成情况,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重大手术史、穿刺次数、穿刺部位、导管尖端位置及抗凝药物使用〕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分析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CRT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有16例发生CRT,发生率为8.00%;将全部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较高BMI、伴糖尿病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1/3、D-D高水平均是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的影响因素(OR>1,均 P<0.05)。 结论:较高BMI、伴糖尿病史、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上1/3、D-D高水平可导致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CRT,置管前针对上述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对降低CRT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的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病因学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建基于临床及影像学参数的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其血栓性质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和心源性栓塞(cardioembolism, CE)。通过LASSO回归筛选与病因分型最相关的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并通过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AIS病因分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探讨相关临床和影像学参数在分型中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共纳入136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IS患者,其中CE 62例(45.6%),LAA 74例(54.4%)。将单变量分析中 P<0.10的变量纳入LASSO回归以筛选相关变量,最终性别、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半暗带/梗死核心比、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进入多变量 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优势比(odds ratio, OR)2.63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48~6.607; P=0.039]、基线NIHSS评分( OR 1.078,95% CI 1.002~1.160; P=0.043)、BNP( OR 1.004,95% CI 1.002~1.007; P<0.001)、PLT( OR 0.991,95% CI 0.982~0.999; P=0.031)为区分LAA与CE的预测因素;此外,半暗带/梗死核心比( OR 0.886,95% CI 0.785~1.000; P=0.050)在预测模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81(95% CI 0.815~0.930; P<0.001)。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真实值与预测值符合度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27,符合度良好;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 P=0.562)显示,模型的预测值及实际值一致性良好。 结论:CE患者女性更常见、NIHSS评分及BNP更高、PLT和半暗带/梗死核心比更低,结合以上指标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鉴别LAA与CE,对临床决策有一定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