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色季拉山蒲公英属总黄酮及糖分含量种间差异及随海拔和坡向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蒲公英属是西藏最常见的药食两用植物,研究其植株内主要药理活性成分黄酮类、多糖以及其他糖分含量在种间差异以及随着坡向和海拔梯度的变化特征,对其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6种蒲公英属植物毛柄蒲公英、大头蒲公英、锡金蒲公英、灰果蒲公英、反苞蒲公英和角苞蒲公英不同坡向和海拔样地的全草样本为研究材料,分别对植株中的总黄酮和几种糖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总黄酮含量在毛柄蒲公英西坡3 900 m样本中最高(80.96 mg/g),而锡金蒲公英东坡2 300 m样本中含量最低(29.08 mg/g),并显著低于其他样本(P<0.05).(2)总糖含量在反苞蒲公英东坡2 000 m样本中达440.55 mg/g,显著高于其他样本;而锡金蒲公英西坡4 200 m样本仅63 mg/g,显著低于其他样本.(3)所有样本中还原性糖含量最高为61.1 mg/g,最低为35.98 mg/g,但不同种质和不同海拔高度之间的差距不如总糖含量明显.(4)多糖含量在反苞蒲公英东坡2 000 m和锡金蒲公英西坡3 000 m样本高达320 mg/g以上,而锡金蒲公英西坡4 200 m和3 900 m以及毛柄蒲公英西坡3 900 m样本含量不足70 mg/g,并与其他样本差异显著.[结论]西藏蒲公英属植物中黄酮和多糖含量较高,并在不同种之间差异明显;黄酮和多糖含量随海拔升高或坡向呈相反变化趋势,而多糖和总糖含量则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高海拔和西坡向可能有利于黄酮积累,低海拔和东坡向可能有利于多糖积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色季拉山石生藓类多样性及优势种成土与持水能力
编辑人员丨2024/7/20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对西藏林芝市色季拉山石生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区域内的3种优势种的生物量、成土量、持水量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石生藓类共8科12属16种,其中灰藓科(Hypn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和曲尾藓科(Dicranaceae)为优势科,优势种为毛梳藓(Ptilium crista-cas-trensis)、棕色曲尾藓(Dicranum fuscescens)和锦丝藓(Actinothuidium hookeri);西藏色季拉山石生藓类优势种生物量为 110.7~763.6 g·m-2,成土量为 234.9~9063.3 g·m-2,最大持水量 2164.5~8514.5 g·m-2,最大持水率169%~400%、自然持水量1984.74~6764.5 g·m-2、自然持水率95%~318%.色季拉山石生藓类植物具有较好的成土和持水作用,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对保持水土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海拔与林隙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20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对海拔及林隙的响应,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森林内不同海拔和林隙下土壤线虫群落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急尖长苞冷杉林中,土壤线虫多样性随海拔降低而增加;林隙的线虫多样性略高于林内,但差异不显著;海拔变化显著改变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但林隙与林内线虫群落结构较为相似;刺嘴纲(Enoplea)和三矛目(Triplonchi-da)在该森林的中海拔(4292 m)占比最高;土壤含水量、磷含量(包括全磷和有效磷)和镍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林隙导致的土壤重金属及养分变化则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藏东南色季拉两种树线交错带及其不同生境的小气候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明确色季拉高山树线交错带的小气候特征,为深入开展高山树线维持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基于2018-2020年色季拉山树线交错带(急尖长苞冷杉树线交错带和方枝柏树线交错带)自动气象站及不同生境空气-土壤温湿度的连续观测,分析了两种树线交错带的总体小气候特征及3个生境(林下、灌木、林隙)温度、水分条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种树线交错带最热月均温8.71~9.32 ℃,最冷月均温-7.23~-9.08℃,年均温0.55~0.88℃,气温年较差15.95~18.40℃,年生物温度2.79~3.33℃,温暖指数与寒冷指数分别为9.15~12.94℃·月-1、-60.22~-64.98℃·月-1,以空气温度定义的生长季均温和生长季长度分别为7.45~8.31 ℃、106~136d,以10 cm 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均温和生长季长度则分别为6.06~7.01℃、120~141 d;两种树线交错带不同生境的地上温度和水分条件均较为相似,而地下层面温度和水分条件最优的均是林隙,但其土壤温度日振幅大,同时林下的土壤温度均小于其他生境,出现了"凉脚"效应;以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要比以空气温度定义的滞后约1个月,林隙的空气均温、土壤均温、土壤含水量较大,林隙与灌木的冻害事件频率多、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色季拉山树线交错带内不同生境的小气候特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温度、生长季温度以及生长季内冻害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冻融对色季拉山高寒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高寒森林土壤是最脆弱的陆地碳库之一,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冻融格局受到影响,这将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微生态过程.以西藏色季拉山不同海拔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对季节性冻融的响应.结果表明:门水平上,冻融现象并未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属水平上,冻融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差异较大,且细菌群落受冻融影响更剧烈,真菌群落受海拔影响更剧烈;OTU水平上,冻融使各海拔细菌群落和海拔 3500 m、4300 m处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有较大提升,主要受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影响;冻融使微生物群落组成在不同海拔间差异增大,且冻融前后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冻融前主要受碳氮比、速效钾、碳酸盐、土壤含水率、黏粒和粉粒含量的影响,冻融后主要受pH和有效磷的影响;相比于细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在海拔间的差异更大.本研究为深入理解气候暖化背景下不同海拔高寒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冻融的响应提供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西藏色季拉山土壤物理性质垂直地带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高原山地的水土流失已成为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对色季拉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海拔3600、4200m外,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变化无明显规律;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2)不同海拔梯度,土壤容重总均值、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58-1.10g/cm3、57.00%-72.47%、53.33%-67.59%和3.20%-4.87%.饱和含水率、毛管含水率、渗透性具有相同规律,均为3800、3400m处最大,3200m和3600m处最小,4000-4600m居中,田间持水率随海拔梯度变化呈M型波动性趋势.(3)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各指标间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现象.土壤物理性质各指标在不同土层和海拔间有较明显的差异性,人为干扰也是导致土壤物理性质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原因.(4)总体上,色季拉山表层土壤(0-10cm)物理结构优于深层次(>10-30cm)土壤;3200m和3600m处最差,4000-4600m居中,3400-3800m最佳.研究结果提示,以色季拉山为代表的藏东南原始森林地带,土壤结构脆弱,为保持水土,应防止旅游和森林生产经营的过度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6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及细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方法 抽查该院2016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进行细菌耐药性分析.结果 2016年检出的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其中大肠埃希菌连续3个季度的检出率均位居前3位;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比例呈下降的趋势.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性较高,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较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具有耐药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尤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高.亚胺培南的DDDs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及G-总耐药率呈正相关(P<0.05);美罗培南的DDDs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呈正相关(P<0.0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DDDs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呈负相关(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较好,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左氟氧沙星的DDDs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率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仍存在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需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藏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摸清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的种类和资源特征,为该区蕨类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通过查阅《西藏植物志》和标本,结合色季拉山多年植物调查名录,对该区野生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用途进行了描述.结果显示:(1)色季拉山共有蕨类植物资源29科、57属、196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分别占西藏蕨类植物总科、属、种的65.91%、45.24%、41.70%;优势科为鳞毛蕨科(3属/50种)、水龙骨科(9属/31种)、蹄盖蕨科(7属/22种)、中国蕨科(6属/14种),优势属为鳞毛蕨属(27种)、耳蕨属(19种).(2)色季拉山蕨类植物的地理成分以热带类型的科和属占优势(分别占非世界分布科、属的80.00%、68.18%),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生态分布类型以陆生为主(118种,占60.20%),其次为附生(45种,占22.96%).(3)色季拉山共有药用蕨类植物66种,且以清热药种类最多(30种);观赏蕨类植物共有71种(其中新增加23种);食用蕨类植物共有14种,且多以嫩叶或嫩茎或根状茎为食;少数蕨类还具有指示、工业原料、饲料和绿肥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色季拉山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在西藏蕨类植物区系中占很大比例,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06-2017年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种子雨的时空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种子是森林更新的基础.为研究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雨组成及时空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设置150个面积为0.5 m2的收集器.自2006年5月至2017年12月收集252次,共收集到成熟、未成熟种子764299粒,隶属12科17属27种,其中,主林层树种13种704231粒,占总数的90%以上.种子最多的4个树种依次为紫椴、水曲柳、色木槭、假色槭,每年各个收集器都收集到这4个树种的种子;种子雨大爆发现象在各林层树种均存在,次林层和林下层较主林层树种滞后1~2年;各林层树种集中在秋季产生种子,各树种的种子雨都存在较大的时空变异性,相对而言,多数树种的空间变异性大于时间变异性;与科罗拉多岛(BCI)热带森林样地和浙江古田山亚热带常绿林样地种子产量的年际变异系数相比,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产量年际变异系数较大,支持高纬度地区种子产量变异性高于低纬度地区的假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 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著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著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