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祛腐生肌膏外敷联合艾条回旋灸治疗Ⅲ、Ⅳ期压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愈合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加味祛腐生肌膏外敷结合艾条回旋灸治疗Ⅲ、Ⅳ期压疮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压疮愈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宝安中医院康复科、骨伤科以及脑病科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4例Ⅲ、Ⅳ期压疮患者为实验对象,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清创处理、抗菌敷料填塞、藻酸盐填塞以及换药等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给予患者加味祛腐生肌膏外敷联合艾条回旋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肤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压疮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皮肤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GQOL-74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加味祛腐生肌膏外敷联合艾条回旋灸治疗Ⅲ、Ⅳ期压疮效果佳,有效缩短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及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极具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阳明经热敏点分布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初步探查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阳明经肘膝关节以下“热敏点”,总结热敏点分布情况.方法:在27例PAR患者肘膝关节以下用点燃的艾条沿着双侧阳明经,以经上穴位为中心,1 cm为半径范围内,距离皮肤3 cm左右,分别施以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灸至灸感消失为止,观察经穴中的热敏穴.结果:PAR患者阳明经肘膝关节以下热敏点的出现率达92.59%,热敏点与穴位重合者为曲池、手三里、合谷、三间、足三里.结论:PAR患者阳明经肘膝关节以下热敏点有一定的出现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促进压力性损伤组织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纵观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的研究概况,基于"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的临床效果确切、但其分子机制不清,而恰恰现代医学对压力性损伤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较为深入,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的问题现状.本课题组认为其研究重点可以将问题作为切入点,融合现代医学血管新生理论,同时体现中医学艾灸疗法的原创特色,有望弥补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分子机制不清的研究断层,探讨艾灸促进压力性损伤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目的 探讨艾灸促进压力性损伤组织血管新生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临床艾灸治疗压力性损伤,乃至皮肤溃疡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3月选取清洁级雌性健康SD大鼠120只,85只给予造模处理,另35只作为空白组.采用自制模型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2~3期压力性损伤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艾灸组,35只/组;造模后至干预过程中模型组和艾灸组各有5只大鼠脱落.空白组有5只大鼠于备皮时出现负损伤给予剔除.模型组仅对压力性损伤创面进行碘伏常规处理;艾灸组先对压力性损伤创面予碘伏处理,继予艾灸回旋灸操作,以压力性损伤创面为中心,10 mm为半径,1次/d,15 min/次;空白组仅对模拟造模部位进行碘伏处理.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治疗第1、3、5、7、10天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AS、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1/2)表达水平.结果 VEGF蛋白在压力性损伤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部位位于胞质中,在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中均有表达.RAS蛋白、P-ERK1/2蛋白在压力性损伤皮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部位均位于胞质中.当压力性损伤出现后,创面组织中VEGF及P-ERK1/2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再降低,向正常皮肤组织表达水平回落.艾灸组与模型组两组组内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但两组组内表达高峰值存在区别,艾灸组组内高峰值出现在治疗3 d后,而模型组组内高峰值出现在碘伏处理5 d后.当损伤出现后,创面组织中RAS蛋白表达较正常组织呈现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表达状态.艾灸组与模型组两组组内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第1、3、5、7、10天模型组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第3、5天艾灸组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第1、3、5、7、10天模型组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RAS表达水平低于空白组(P<0.05);第3、5、7、10天艾灸组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RAS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第3、5、7、10天模型组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P-ERK1/2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第3、5天艾灸组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P-ERK1/2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艾灸干预从蛋白层面上调压力性损伤创面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其可能通过激活RAS/RAF/ERK信号通路,上调RAS蛋白表达水平、促进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增强RAS/RAF/ERK信号通路的活性,发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对压疮大鼠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艾灸对压疮大鼠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压疮造模装置通过缺血-再灌注损伤方式建立2~3期压疮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70只SD雌性压疮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袁法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35只.每组根据干预时间的长短再分为1、3、5、7、10d5个亚组,每个亚组分别纳入7只实验大鼠.将35只正常健康大鼠作为空白组不予造模处理,在模拟其他两组大鼠造模部位处给予碘伏处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3、5、7、10d5个亚组,每个亚组纳入7只大鼠.模型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只给予碘伏常规处理,捆绑方式同其他两组.艾灸组在模型制备成功后,先给予碘伏常规处理,而后施以艾灸干预,采用直接艾灸压疮局部,以压疮创面为中心,1 cm长度为半径,进行回旋灸操作,其中艾条燃烧端距压疮创面3 cm左右.每日艾灸治疗1次,每次持续15 min.通过非接触式电子温度仪及时调整艾条燃烧端与压疮创面的距离,使温度计的显示数值控制在适宜范围内(40~42℃),每0.5 min测量一次创面的皮肤表面温度,温度仪探头距离创面中心3 cm左右.自造模第5天开始对造模成功的实验大鼠进行干预方法的介入,分别于1、3、5、7、10d 5个时间点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对压疮创面进行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的测定.结果:压疮损伤出现后,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经过艾灸干预后,艾灸组组内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模型组组内趋势与艾灸组大致相同,两组均在7d时降至最低血流灌注量,但艾灸组10 d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已接近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而模型组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恢复至正常皮肤血流灌注量所需时间明显超过10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在1、3、5d3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在7、10 d 2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3、5d2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降低,同一时间点进行两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艾灸组在1、7、10d3个时间点治疗前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明显升高.模型组大鼠在1、3、5、7、10d5个时间点碘伏处理前与碘伏处理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艾灸组大鼠在1、3、5、7、10d5个时间点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比较,治疗后即刻血流灌注量均显著提升,两者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艾灸对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艾灸干预即刻后能够显著增加压疮组织创面局部平均血流灌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艾灸机械臂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传统艾灸治疗主要依靠医生运用特定手法,以点燃的艾条刺激患者穴位达到治病的目的.针对传统艾灸操作中存在的可重复性差、手法因人而异、不易进行定量研究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艾灸机械臂.艾灸机械臂的硬件系统由电源模块、主控制器STM32、关节舵机、艾灸条推进、人机交互、传感器等模块构成;软件部分由主控制程序和中断服务程序构成.艾灸机械臂的使用增强了系统的多任务适应能力,可执行包括回旋灸和雀啄灸在内的多种灸法,实时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蓝牙传递到PC端,并显示在O L ED上,通过检测按键实现系统运行模式切换.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表明,使用艾灸机械臂与传统艾灸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在艾灸的便捷性、治疗的可重复性和医生与受试者的医治体验方面均优于传统艾灸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隔药回旋灸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隔药回旋灸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 64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32 例.观察组予隔药回旋灸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93.8%和 71.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AS、DLQI和HAMA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结论 隔药回旋灸联合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焦虑状态,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