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心方》霍乱辨治特点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丹波康赖《医心方》是自《伤寒论》首次记载霍乱辨治方药至宋以前的最全总结.笔者认为,《医心方》霍乱以吐利为主症,不具有传染性,病因为外感风寒和内伤饮食,证型分为脾胃失调证、阴虚内燥证和阳气欲脱证;治疗包括温中散寒、滋阴潜阳和回阳救逆等内治法,以及易于操作实施的外治、艾灸、暗示等疗法.《医心方》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辑录总结的诸多治法和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急性吐泻类疾病和传染病霍乱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覆载万安方》的《伤寒论》柴胡剂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覆载万安方》为日本镰仓时代中医代表性医籍,作者梶原性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纳入大量中国唐宋医籍,成为日本继《医心方》后具代表性的汉方医学全书.通过文本检索发现《覆载万安方》中含有柴胡的方剂共96首,其中纳入4首《伤寒论》柴胡剂,分别为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及柴胡加芒硝汤.通过梳理《覆载万安方》中柴胡剂相关文献,并结合《伤寒论》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可以发现梶原性全运用柴胡剂重视方证相对,灵活加减化裁,重视煎服法且关注到剂量的问题.通过整理文献发现《伤寒论》在日本镰仓时代流传并不广泛,梶原性全没有亲阅《伤寒论》,最后分析《覆载万安方》中引自各医籍的《伤寒论》柴胡剂内容,探讨《覆载万安方》对当今柴胡剂及《伤寒论》研究的文献学意义及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中药复方聪明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聪明汤最早出现于北宋《医心方》中,由茯苓、远志、石菖蒲组成,主要用于健忘,有改善记忆功能的效果.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聪明汤可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AD评定量表(ADAS-Cog)评分并升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评分.药理学研究发现,聪明汤能够延长GAL4转基因果蝇的寿命,显著改善APP/PS1转基因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物体识别记忆能力与条件性被动回避反应能力,并降低脑中Aβ水平,减轻Aβ斑块沉积,减轻胶质细胞异常增加和神经元丢失.聪明汤防治AD可能是通过减少毒性Aβ产生与集聚、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和调节免疫来发挥作用的.聪明汤中含有55种化合物(其中34种化合物来自远志,15种化合物来自茯苓,6种化合物来自石菖蒲),包括黄酮苷、蔗糖酯、低聚糖酯、三萜酸、三萜皂苷、木脂素和苯丙素7大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再述必须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妇科的发展和建设
编辑人员丨2023/8/6
儿童和青少年妇科(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PAG)在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古书记载我国小儿妇科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纪的“医心方”、“卫生易简方”、“普济方”和“女科经论”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阴炎症,月经异常等诊疗经验的总结和论述.但至今在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科研和培训等方面发展迟缓.虽然国外PAG历史也只有70余年,但目前发展和重视程度相对均较我国为快.为适应和符合世界各国小儿和青少年(其中将近半数为女性)人口数量增长的趋势,为保护这年龄段女性健康和日后人类生殖健康的需求,PAG应予重视和大力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心方》所引《葛氏方》成书年代考论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日本现存最早医书《医心方》所载《葛氏方》是葛洪医方的重要传本,目前学界对此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献辑佚方面,尚无对成书年代的专门讨论.本文从内容、避讳、词汇三方面对此书进行综合分析,并参考对照传世医籍,发现《医心方》所引《葛氏方》文本含有陶弘景的补阙内容,全文不避隋、唐国讳,所用量词"过""枚""物"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在传世文献中被改为隋唐时期的新兴量词.由此初步得到以下结论:《医心方》所引《葛氏方》底本与陶弘景所增补《补阙肘后百一方》存在一致,其成书上限在南朝梁,下限在隋以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唐以前医籍中有关消渴病饮食服药宜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消渴病与饮食关系密切,关于消渴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饮食、服药宜忌古已有之.其思想发源于《内经》,具体论述始于《伤寒杂病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诸多医籍中不断积累完善,到了唐代《外台秘要》和《医心方》时已经比较成熟,能够自成体系.通过系统总结唐以前医籍所载关于消渴病饮食及服药宜忌内容,分析其内在规律,有助于扩展和加深对糖尿病饮食宜忌相关的学术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梅师方》与《医门方》考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证类本草》所引《梅师方》与《医心方》所引《医门方》为异名同书,系唐代道士梅崇献所撰《医门秘录》5卷,又称《梅崇献方》5卷,约成书于唐贞元至元和年间(785-820).梅崇献与《石药尔雅》作者梅彪可能为同一人.从《医心方》与《证类本草》引文来看,《医门秘录》应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广录前贤经方而又有所创新的综合性方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和文献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软膏剂”名词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传统中药软膏剂出现很早,早在《山海经》就已有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出现了多例软膏剂.最早以“膏药”命名,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方法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软膏剂的制作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隋唐时期软膏剂的制作和使用更为规范,特别是唐代软膏剂在美容方面使用较广.《备急千金要方》出现了“油膏”一词,《医心方》一书中使用了“药膏”,都用来指代软膏剂.明代《玉机微义》使用了“软膏”,内涵与现代软膏剂基本相同.《普济方》又出现了“乳膏”一词,指用乳汁为基质的软膏剂.1932年出版的《良药与毒药》首见“软膏剂”名词的记载.此后的中医学著作均使用“软膏剂”这一名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心力衰竭角度探讨晋唐脚气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对《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古籍中脚气病相关论述梳理、归纳、研究后发现,晋唐脚气病在发病原因、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等方面均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晋唐医家在脚气病治疗、康复及判断预后方面丰富的经验,为中医药防治心力衰竭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千金要方》开心散剂量的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以《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的"开心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方在《千金要方》宋校本、新雕本中剂量差异的考证,参考两版本各自成书的特点,比对考察宋校本同一卷中其他方剂的载录方式,并以同时代的《医心方》"开心散"的记载为佐证,推论出开心散的药量应为"远志、人参各四分(一两),茯苓二两,菖蒲一两".按照《经方本原剂量问题研究》及对方寸匕的研究结果,折算出本方的现代剂量为远志13.8 g、人参13.8 g、茯苓27.6 g、菖蒲13.8 g,再结合其散剂的服用方法,计算得知日服量为远志3 g、人参3 g、茯苓6 g、菖蒲3 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