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辅食添加的时机与食物过敏发生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婴儿辅食添加的时机与食物过敏发生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婴儿辅食早期引入对食物过敏发生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限定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筛选出的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中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于纳入文献较少的辅食种类则进行系统综述。结果:共纳入8个RCT,按照食物种类分组进行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晚期(即6月龄后)引入组相比,婴儿辅食中早期(即6月龄前)引入鸡蛋( RR=0.60,95% CI 0.46~0.79)可降低鸡蛋过敏发生的风险。针对所纳入的添加辅食为鸡蛋的6个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有过敏性疾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的婴儿,6月龄前引入鸡蛋可降低鸡蛋过敏的发生( RR=0.55,95% CI 0.40~0.75);6月龄前引入生鸡蛋( RR=0.67,95% CI 0.49~0.93)、小剂量的鸡蛋(相当于每周蛋白质0~4 g)( RR=0.55,95% CI 0.36~0.85)均与鸡蛋过敏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此外,与4月龄前开始添加鸡蛋相比,4~6月龄期间添加鸡蛋可降低鸡蛋过敏的发生( RR=0.58,95% CI 0.43~0.78)。在系统综述中,早期引入花生对婴儿花生过敏发生的影响暂无定论,所纳入的RCT均显示早期引入牛奶蛋白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婴儿辅食中早期(即6月龄前)引入鸡蛋可预防婴儿鸡蛋过敏的发生,但需考虑研究的局限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过敏患者总IgE水平分布特征及与过敏原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过敏患者1 41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以总IgE>60 kU/L为总IgE升高。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使用吸入性和食物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欧蒙印迹体外半定量法检测血清或血浆各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IgE。结果:1 417例过敏患者中,总IgE升高617例(43.54%),总IgE正常800例(56.46%);存在变应性749例(52.86%),最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为尘螨[38.72%(218/563)],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为花生[24.01%(109/454)]。总IgE和嗜酸粒细胞正常且无变应性患者占19.20%(272/1 417)。总IgE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非吸入过敏原过敏总指数、阳性过敏原数量、总阳性指数和平均阳性指数明显高于总IgE正常患者,年龄明显低于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总IgE<60 kU/L(总IgE正常)800例,总IgE 60~499 kU/L(总IgE轻度升高)487例,总IgE 500~999 kU/L(总IgE中度升高)78例,总IgE≥1 000 kU/L(总IgE重度升高)52例。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和总IgE中度升高患者男性比例和年龄明显大于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重度升高患者复合过敏率明显高于总IgE中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73.08%(38/52)比60.26%(47/78)、38.40%(187/487)、17.00%(13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嗜酸粒细胞比例、嗜酸粒细胞计数和阳性过敏原数量均随着总IgE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IgE中度升高患者尘螨/粉尘螨过敏明显多于总IgE重度升高患者、总IgE轻度升高患者和总IgE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总IgE正常不能排除过敏性疾病。男性患者更容易发生总IgE升高。总IgE ≥1 000 kU/L的患者应当警惕复合过敏可能。总IgE>500 kU/L的患者总IgE不再与单项过敏程度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花生口服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食物过敏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花生是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之一,即使微量的暴露也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绝大多数的花生过敏可持续终身。目前对花生过敏患者的管理是严格的过敏原回避和意外暴露后的及时治疗。口服免疫治疗(oral immunotherapy,OIT)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可诱导发生过敏反应阈值的提高。近年来临床医生开始探索花生OIT来保护花生过敏患者发生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本文将从花生OIT的机制、疗效、安全性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7—2021年北京市某医院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的临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流行特征,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17—2021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查患者中诊断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共2 822例,以成人为主,>18岁占比83%(2 340/2 822)。采用 ImmunoCAP 荧光酶联免疫法对患者血清进行sIgE 检测,按照年龄、性别、年度等统计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分析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共收集过敏原特异性IgE 检测数据 22 503 项次。2 822例研究人群的过敏原阳性率40%(1 122/2 822),且以多重致敏为主,13~18 岁人群过敏原阳性率和多重致敏率均最高。2 822例研究人群以吸入过敏原为主,阳性率最高的是吸入混合(29.3%),单价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前五的分别是:粉尘螨(26.7%)、户尘螨(25.5%)、艾蒿(23.9%)、桦树花粉(19.2%)、苍耳(18.2%),单价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前五的分别是:虾(15.2%)、花生(14.8%)、芝麻(14.7%)、小麦(13.2%)、牛奶(13.1%);不同年龄段过敏原阳性率分析显示,吸入性过敏原中除桦树花粉在 3~12 岁人群阳性率最高外,其他吸入过敏原阳性率均在 13~18 岁人群达到高峰;食物性过敏原中食物混合-1(常见)、牛奶、鸡蛋白、小麦在<3 岁人群中阳性率最高,随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下降,其他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均在 13~18 岁达高峰,虾蟹是成人阶段最主要的两种食物过敏原。2 822例研究人群各项过敏原阳性率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5 年期间,过敏原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吸入过敏原中猫毛发皮屑、狗毛发皮屑、粉尘螨、蟑螂变化幅度较大,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变化趋势平稳。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可能与接触过敏原、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方面有关,本研究多角度分析了北京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人群过敏原流行特征,为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GE2/EP信号通路在肺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前列腺素E2(PGE2)由花生四烯酸代谢而成,含有4个碳-碳双键,为高级不饱和脂肪酸。PGE2能在多种细胞中产生并作用于不同类型的前列环素受体(EP),在调节心血管系统及维持水盐内环境稳态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GE2/EP信号通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其在哮喘、肺癌以及急性肺损伤中可能均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将对PGE2/EP信号通路在各种肺部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市某儿童医院2010—2020年儿童主要变应原致敏模式特征及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95、73.907、16.966, 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6、10.751、11.569、13.703, 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2=10.293、χ2=12.066、χ2=7.402、χ2=32.458、χ2=31.747, 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1, 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 P均 <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22, 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 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21—2023年天津市某儿童医院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天津地区特应性皮炎患儿过敏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IgE)分布及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 841例特应性皮炎患儿进行20项过敏原sIgE的血清学检测,收集首次检测结果,采用 χ2检验分析其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的过敏原分布特征。 结果:1 841例患儿中,有1 247例(67.73%)至少1种过敏原sIgE阳性;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率49.86%(918/1 841),检出前3位依次为鸡蛋32.10%(591/1 841)、牛奶25.91%(477/1 841)、小麦面粉14.61%(269/1 841);吸入过敏原sIgE阳性率47.96%(883/1 841),检出前3位依次为屋尘24.33%(448/1 841)、交链孢霉20.59%(379/1 841)、粉尘螨14.83%(273/1 841)。食物过敏原sIgE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3岁组64.11%(434/677)( χ2=122.854, P<0.001),吸入过敏原sIgE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为11~14岁组71.26%(62/87)( χ2=134.968, P<0.001)。食物及吸入过敏原sIgE总的阳性率在不同季节没有明显差异( χ2=4.047, P=0.256; χ2=7.549, P=0.056),单项分析显示,大豆、牛奶sIgE阳性率在夏季最高(4.86%,30.54%)( χ2=11.329, P=0.010; χ2=28.720, P<0.001),而交链孢霉、艾蒿sIgE阳性率分别在夏季和秋季最高(24.86%,11.54%)( χ2=8.462, P=0.037; χ2=10.641, P=0.014)。1 841例患儿中,有32.21%的患儿3种及以上过敏原sIgE阳性;鸡蛋、牛奶及屋尘的sIgE浓度等级以1~2级为主,3级及以上等级的比例均<15%;蟹、虾、花生尽管阳性率低,3级及以上等级的比例均>30%;交链孢霉、粉尘螨、艾蒿、猫毛皮屑阳性患儿的sIgE高浓度等级占比较大,分别为68.07%、49.45%、56.57%和47.83%。 结论:本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津地区的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过敏原sIgE分布特征,不同年龄组中过敏原sIgE阳性率有明显差异,部分过敏原sIgE阳性率存在季节性差异和等级分布差异,有必要根据分布特征和临床症状,合理规避高风险的过敏原,做好特应性皮炎的预防和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过敏原组分检测诊断儿童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食物-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food-dependent exercise-induced anaphylaxis,FDEIA)是食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患者进食致敏食物后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严重过敏反应,其典型临床表现包括皮肤瘙痒、风团样皮疹、呼吸困难、腹痛、呕吐等,严重时可发生休克 [1],单一食物或单一运动均不能诱发症状。除运动外,其他协同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酒精等也可与食物联合诱发过敏反应 [1, 2]。多种食物诱因联合运动可诱发FDEIA,小麦是FDEIA最常见的食物诱因,也被称为小麦-依赖运动诱发严重过敏反应(wheat- dependent exercise induced anaphylaxis,WDEIA)。尹佳和文利平 [3]在国内首次报道了15例WDEIA并提出了诊断标准 [4]。除小麦外,其他食物如贝类、花生、大豆,蔬菜如莴苣、芹菜等也可诱发FDEIA [5]。与其他食物相比,WDEIA通常诱发危及生命的重症反应 [6]。小麦ω-5醇溶蛋白是与WDEIA发病相关的主要致敏蛋白,ω-5醇溶蛋白sIgE是WDEIA最有价值的指标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儿童花生过敏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流行病学提示,花生过敏的发生率日益增多,并且通常与严重的过敏反应有关。人体的多种炎症机制参与花生过敏的发生。由于花生与其他成分存在的交叉反应使花生过敏的特异性诊断特别困难,但使用组分诊断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水平,特别是可以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的花生过敏。目前认为嗜碱性粒细胞活化测试也有助于诊断。在治疗方面,与规避所有坚果相反,目前提出了特异性免疫疗法和在生命早期引入花生的观念。该文综述了关于儿童花生过敏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男,67岁,因"右腕管综合征术后2周,右手肿胀疼痛1周"来门诊就诊。患者曾于本院因"腕管综合征"行腕管切开、正中神经松解,术后夜间麻醒症状消失,但于第3天开始出现右全手疼痛、麻木及肿胀,伴烧灼感,甚至因此晚上来院急诊,但一般镇痛药缓解不明显。临床检查:腕掌部伤口愈合良好。右腕以下手部弥漫性肿胀,皮纹明显减少,手背皮温略高,皮肤潮红。手掌部干燥,脱屑。手背手掌痛觉过敏,但1~5指触觉减退,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8分(10分制)。示中环小指屈曲明显受限:(主动)屈距掌纹10 cm。患者另有痛风史10年,伴右小指近指间关节痛风结石及活动受限3年。诊断:右腕管综合征术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图1)。于门诊施行以下康复措施:①主动及被动活动包括应力加载训练,3~4次/d,15~20 min/次。在操作中进行疼痛管理:轻微疼痛可以接受,若VAS评分大于3分予间歇性关节牵张7~10 s,接着放松3~4 s,待疼痛评分恢复至3分之内,再进行重复匀速的关节活动;②经皮神经电刺激:采用神经肌电促通仪(TENS-21),温热电极正极置于颈后部,负极置于前臂及腕掌部,强度大小以患者耐受为度,30 min/次,2次/d;③氦氖激光(LJL40-HA)照射:波长632.8 nm,功率大于40 nw连续输出,光束照射患手肿胀部位,20 min/次,2次/d;④感觉再教育:应用分级的材质(包括棉花、毛巾、砂纸等)划擦或轻拍感觉过敏区域进行脱敏,每次5~10 min,3~4次/d。刺激强度呈逐步增加的过程,以使患者更好地适应。鼓励患者在家进行脱敏训练:浸没患手到颗粒中进行摩擦,按大米-赤豆-黄豆-花生米顺序分级进行,3~4次/d,5~10 min/次;⑤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在生活中自主使用患手,多参与日常生活操作,以分散对疼痛注意力,并告知即使这些诱发症状暂时性加剧,也不要轻易放弃。6周后患者自觉疼痛明显缓解,肿胀消退,手部活动度改善。临床检查:对触碰的高敏感性消失,肿胀消退,视觉模拟评分(VAS)1分,示中环主动屈指到位,小指近指间关节因痛风结石活动受限(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